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让户口本成为收藏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中国民谚 人人在各国境内有权自由迁徙和居住。 ——《世界人权宣言》第13条第1款 合法居住在一国领土内的每一个人在该领土内有权享受迁徙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第1款  相似文献   

2.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人员对被指控或被怀疑有犯罪行为而受审讯的人,采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是一种为现代国际公约和各国法律所严格禁止的审讯方式。《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均规定禁止对任何人施行酷刑,联合国大会1984年12月10日专门通  相似文献   

3.
林林 《中国律师》2006,(1):70-72
一、当前我国未决羁押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未决羁押是指刑事被追诉人在法院生效判决做出之前被剥夺人身自由的状态。根据无罪推定原则,在法院生效判决做出之前,被追诉人在法律评价上是无罪的,因此被追诉人享有人身自由权是理所当然的,不受任意逮捕和监禁。正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第1款所规定的:“人人应有权享有人身自由和安全。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或拘禁。除非依照法律所确定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保护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监禁的人的原则》第36条第2款规定:“在调查和审判期间,只有在执法上确有…  相似文献   

4.
王沛 《法律适用》2013,(6):50-53
一、酷刑犯罪的内涵酷刑是全人类的公敌,打击酷刑犯罪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的任务。《世界人权宣言》第5条、《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均对酷刑犯罪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指出"对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处罚"。198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禁止酷刑公约》,其中第1条明确规定了酷刑犯罪的概念:"酷刑系指  相似文献   

5.
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对人权问题的高度重视.并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结合起来的历史大背景下制定的。为了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促成国际合作……不分种族、性别、语言和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1948年12月10日联大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尊重和保护基本人权具体内容的国际文件──《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权不仅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还包括经济…  相似文献   

6.
古代罗马人曾经说过:"有救济才有权利"。公民只有在受到侵害后得到救济,才谈得上享有权利。为了保障必要的救济,现代国家的法律和国际人权公约在规定人的若干权利的同时,把诉诸司法的权利规定为一项公民权利。《世界人权宣言》第八条规定:"任何人在其宪法或法律赋予的基本人权遭受侵害时,都有权享受合格的法庭对这种侵害行为作出有效的救济"。救济制度是确保人权救济的基本制度,国家赔偿的司法救济制度正是人权保障不可或缺的制度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法上,条约对某国具有拘束力或者适用于某国领土,并非指其具有直接的适用效力。《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我国香港一直不具有直接适用效力,其第25条乙项关于普选权的规定也始终没有对香港发生法律效力。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规定该公约原适用于香港的规定继续有效,含指该公约原不适用于香港的规定继续不适用。香港的政制改革、特别是落实普选目标的法律基础是香港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相关决定,而非《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8.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主要包括基本表述、派生规定和"法"的外延三项基本内容。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既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有暗合之处,也存在一些重大的差异。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在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时并不需要保留这些差异。为了实现我国刑法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关于罪刑法定原则规定的对接,我国应对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作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人出庭作证是现代司法制度中的普遍原则和庭审制度的基本要求。证人证言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言词证据,原则上应当通过证人出庭作证,控辩双方当面询问证人之后才合法有效。对此,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3项关于“在判定对他人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时,任何人都有权询问或者业已询问对他不利的证人,并  相似文献   

10.
人人都应享有人身自由与安全权。《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对人身自由与安全权作了详细的规定,我国宪法及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关于人身自由与安全权的规定与公约尚有差距和不足,应加以弥补及完善。  相似文献   

11.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已由中国政府签署。《公约》第八条规定了免于强迫劳动权及权利限制的几种情况。我国劳动教养制度与《公约》该项权利存在直接的法律抵触。理论上我国有保留、废除、修改三种法律调整之可能。本文主张以修改方式完善劳动教养制度。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各国刑事法律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权事业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为此,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世界人权保障公约,如,《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些公约在国际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对死刑的限制及几点立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不能废除死刑,但在死刑立法上应立足我国实际,也应尽量与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趋同,应该看到限制死刑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尤其是1998年10月5日,我国签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权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一、现行法律有关死刑的规定(一)死刑的适用范围《公约》第6条第1款规定:“人人皆有天赋之生存权,此种权利应受法律保障。任何人之生命不得无理剥夺。”第2款规定:“凡未废除死刑之国家,非犯情节最大之罪,且依照犯罪时有效,并与本盟约规定及防止与惩治残害人群罪公约不抵触之法律,不得科处死刑。”第6…  相似文献   

14.
邱兴隆 《现代法学》2001,23(2):63-72
国际人权法对死刑的态度经历了由放任到限制再到废除的转变。《世界人权宣言》对死刑以沉默显示放任;《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对死刑转向了限制;《旨在废除死刑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议定书》等对死刑明令废除。中国现行死刑制度与国际人权法的要求尚存较大距离,应该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尽快缩短这一距离。  相似文献   

15.
公民的政治权利在形式上包括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三种。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世界人权宣言》和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人们对应有权利的认识开始趋于一致。但是,法定的政治权利和实有的政治权利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应该努力减少甚至消除它们之间的这种差距。  相似文献   

16.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第14条第6款确认了国际社会公认的对刑事赔偿的一般国际标准。2007年7月27日,人权委员会在其第九十次会议上颁布了第32号一般性意见,在第13号一般性意见的基础上对该条款的适用条件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使其更具实践操作的功能。本文就《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其一般性意见中有关刑事赔偿原则的规定进行了学理分析和案例证明,以期有益于国内刑事赔偿制度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7.
孙长永 《中国法律》2007,(5):17-19,72-75
一、公正审判权的国际标准 根据《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世界人权宣言》以及联合国及其下设机构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任何人的人权都应当得到有效的保障,为此.每一个人在其个人权利发生争议或者被指控犯罪时,都有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公正审判权可以说是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确认的一项核心人权,其主要内容大体上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公诉权与人权及审判权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军 《法学研究》1996,(1):126-132
一、控审分离防止专横 以“人格尊严及平等”为核心的人权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其中任何人在被控告时,享有公正审判的权利是现代人权的重要内容。1948年12月10日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0条:“人人于其权利与义务受到判定时及被刑事控告时,有权享受独立无私法庭之绝对平等不偏且公开之听审。”1966年12月9日《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第14条中;“任何人受刑事控告或因其  相似文献   

19.
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发表至今,已经五十周年了。这个宣言将联合国宪章中有关国际人权法的条款进一步充实,并给予权威性的解释。还有联合国1966年两项国际人权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简称A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简称...  相似文献   

20.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和第15条规定的公正审判权适用于判定刑事指控的案件中。刑事的含义决定着公正审判权适用的案件范围;指控的含义决定着公正审判权适用的时间范围。根据刑事的含义,在我国,除了《刑法》的规定之外,还有相当多的行政处罚属于刑事的范畴;根据指控的含义,在实施初查时便已经启动了指控。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时,我国应当对严重行政处罚适用公正审判权提出保留;为了使犯罪嫌疑人在被指控时即受到公正审判权的保护,应当改革我国的初查和立案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