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坚决遏制网上低俗之风蔓延,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推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把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全国主流网络媒体联合发起倡议:共同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创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为广大网民和青少年提供一个绿色、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现提出倡议如下: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总书记日前做客人民网时表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郑州市金水公安局分通过网络聊天工具QQ为无法返回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的居民群众开通网上办理二代证业务,设立网上报警业务、网上信访业务,可以说是活学活用互联网的一个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3.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00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突破2000万,已经超过德国、加拿大与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互联网用户国。随着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网络对经济与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网络犯罪以及大量有害信息在互联网上肆虐传播,已成为互联网健康发展的绊脚石。我国的一些重要商业网站和政府同站相继受到攻击,致使大量政治、军事以及商业秘密泄漏,对正常的经济秩序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种形势之下,建立网络执法机构,组建一支专门的“网络警…  相似文献   

4.
网上盗版谁追究  互联网使出版及阅读变得异常轻松,但也将平面出版物搬上网络变得轻而易举,而这种上载行为却“不需”向原作者支付任何费用,甚至连知会一声都显得是多余的。  去年“北京在线”就因为未经著作人同意而将王蒙、刘震云、毕淑敏、张洁、张承志、张抗抗等6位知名作家的7部作品搬上网络并因此而败诉,成为中国第一宗网络侵犯著作权的案件。但在这之前,网上侵权现象已经十分严重。  在香港,网上侵权除了小说及流行音乐外,更有本地漫画,于出版次日即被全书上网;电台广播剧、音乐剧以至搞笑表演的现场录音,均逐一上载…  相似文献   

5.
给“网络热潮”降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 1972年电子邮件出现,到 1992年 www网络媒体网的诞生,再至今备受爆炒的电子商务,互联网正以比我们的想像快得多的速度爆炸性地发展,挑战着我们已有的生活秩序。 2000年都市最新的时尚是“上网”,最活跃的企业是“网络公司”,最令人信服的奇迹是“网络致富”。 以年轻人为参与主体的“网络风暴”   事实上,中国的网上用户 1994年还不过 1万人,而 1998年便猛增至 210万人。从 1996年至 1998年每年网上用户的平均增长率均超过了 300%。第五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显示:目前国内上网人数接近 900万,有人预测, 2000年我国的网…  相似文献   

6.
随着资讯化时代的到来,上网、在BBS电子广告栏站上聊天,已经成为今日台湾大学生的生活重心之一,BBS网站成为学生和校方之间相当重要的沟通渠道。如今台湾大学生们最为时髦的流行话语就是:“有事网上说”。根据番薯藤台湾国际网络索引站所举办的网络使用者调查显...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09,(2):62-62
2008年12月29日《文汇报》刊登王磊的文章,所谓“人肉搜索”就是网友参与提供信息,借助网络传播信息,查找某人身份、追寻某事真相的“网民行动”。海外媒体对“人肉搜索”的直接描述是一个新造短语“中国特色网上追捕”。“一人提问、八方回应”是互联网带给网民的一大收获。从最早询问生活常识、历史典故,到求医问药、交通查询,计算机网络和人际网络问虚拟现实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部队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逐步深入官兵生活.网上交友已成为官兵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提高社交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拓宽官兵交往面、丰富官兵生活颇有益处。但网上交友毕竟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交友.尤其是社会阅历浅、充满激情的青年官兵.更是难以把握和控制。所以.网上交友虽有益,却须谨慎。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互联网,可能是网络世界最热闹的地方。4.85亿网民,近两亿微博用户,在互联网上汪洋恣肆。,人人都可以成为网上焦点,事事都可能成为新闻"头条",网络已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集散地和交锋地。网络素养,则是当前网络舆论场中最令人担忧的"短板"。网络舆论影响力的提升,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社会变革,国家发展,需要更多人建言献策,需要不同阶层表达立场。在观点碰撞中,促进达成共识;在舆论交锋中,寻求良治之道。互联网的出现,让这种碰撞和交锋更加直接、更加便利。众声喧哗、多方参与、顺畅沟通、充分表达,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空间身份认证已成为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介绍了基于居民法定身份证件构建的网上、网下身份认证一体化的"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的总体技术架构、关键技术和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1.
台州市公安局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为支撑,将现实警务移植到网络,构建了具有空间概念、实体化的互联网公安局。网上公安局实现了实名认证、网上支付、网上办事、网上服务、网上预约、网上咨询、网上查询、网上互动、网上管理、网上宣传等十大功能,使警务工作信息化、网络化,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和警民互动,提高了办事效率,促进了社会稳定、警民和谐、资源整合,成为互联网时代创新公安社会管理的一种有效范式。  相似文献   

12.
正往事如烟,可在互联网时代,网事并不如烟。21世纪的第一年,当时一家知名门户网站的CEO与一位新闻传播学者就"网络时代报纸的命运"进行了一场对话,双方观点争锋相对。当时,这位CEO便预言说:报纸只有吸取网络的优势,才可能不败;网络将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网上成名将变得最容易。仅仅十多年时间,从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到客户端等各类网络信息载体层出不穷,当年的狂言成为了预言。  相似文献   

13.
网上交友,网上恋爱,网上购物,网上寻职……,互联网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生活的捷径,把人们想做的许多事情都搬到了网上,上网者只要轻轻点击几下鼠标,就能做到心想事成。现在,人们讨论网络的功能时,并不是问网络能做什么,而是问网络还有什么不能做。有人甚至认为,人类除了为生育繁衍所必须进行的生理活动之外,几乎什么都可以通过网上来完成——所以,许多人都喜欢套用“一网打尽”这个成语来形容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且不论“一网打尽”这个词形容网络功能是否夸张,但我们所看到的事实是:网络正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大踏步闯…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单向接收转为多向交流。任何微弱的信息在网上都有可能聚拢其关注的群体,得到广泛的加强与传播,这对企业的公关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如果能善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规律来构建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并且构建专门的互联网公关机构,网上“口口相传”反而成为企业宣传的有效利器,且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15.
厉庭银 《前进》2012,(8):56-56
近年来,互联网对于公共事务和政策的影响日益深入,基层党委政府承受来自虚拟世界的网络压力与现实社会的发展压力双重考验。面对“网上被骂,网下加压”的境况,在基层干部中出现执政能力的“短板”现象。比如,网络“恐惧症”与“麻木症”并存,要么把网上舆论视为洪水猛兽,想当然地进行堵、封、瞒、蒙,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要么漠视网上民情而反应迟钝,贻误引导和处置的良机,导致“小事情”演化为“大事件”。  相似文献   

16.
匡广姿 《湖湘论坛》2002,15(2):58-59
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正以神奇的速度向世界各个角落蔓延,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伦理学的角度考察,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对道德的发展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又引发出一系列的道德负效应,因此,加强“网德”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当务之急。最近,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促进道德的进步1网上交往对人们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计算机网络有力地打破了“这里”与“那里”的界…  相似文献   

17.
台湾互联网日新月异,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e世代”以特立独行的个性,标新立异的风格引起台湾学术界、教育界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8.
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相似文献   

19.
倪义福 《公安研究》2012,(10):14-18
“网上警局”是公安机关利用互联网资源在虚拟社会搭建的与现实公安机构职能相对应的网络民生警局,具有警务公开、办事服务、交流互动、监督评议等功能。构建“网上警局”关键在于突破网络全流程办事服务瓶颈,并以此为核心,创新网络警务机制,拓展网络民生警务,实现网上管理全流程、网上服务全实现、网上警务全覆盖,进一步提升警务管理服务效率和水平,满足群众足不出户的全时空、个性化办事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步演变为经济发展、政治参与、文化演进的社会基础平台,不少热点、敏感事件往往最先在网络群体中发酵、传播,网络以其便捷、高效的传播、动员能力,成为群众"抱团取暖"解决问题的重要组织手段,"网上发端、网下集结"已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