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宝应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彪 《民主与科学》2004,40(2):145-150
由中共江苏省委确认、定性的"宝应事件"发生于1959~1960年间."宝应事件"给宝应人民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宝应事件"的发生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大背景密切相关,但也与宝应县主要领导虚假浮夸、欺上瞒下、不关心群众生活的工作作风有很大关系.中共江苏省委采取实事求是的方针改正了宝应县领导的错误,处理了有关责任人,减少了损失.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宝应人民经过生产自救终于度过了难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彝族民间和彝文文献中的"咒语"的产生文化背景、内容、形式及其有关问题。在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民间相信咒语可以致人于死地,咒语也可以致鬼于死地。毕摩的彝文文献中有大量地相关文字记载,在民间也进行不同形式的诅咒活动。分析研究咒语的内容及其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语言学及民族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法治安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法治安徽”,是安徽省委提出的重大战略,对地方法治建设合理性的理解,是“法治安徽”必须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法治安徽”不是法治的行政区划化,而是在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契入安徽省情。“法治安徽”与“平安安徽”和“依法治省”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法治安徽”的建设重点应是法治政府和司法公正。“法治安徽”必须以尊重人权、尊重财产、尊重契约、重视公民社会的培育为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4.
"青年研究"何去何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杰博士对“青年研究”的思考,涉及有关“青年研究”专业化、学科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我们认为,正视、思考、争辩、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刊特开辟“元理论探新”这一栏目,旨在就“青年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关于青年、青春期、青年问题、青年现象、青年文化的界定,关于青年研究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学术规范、成果转化等,展开系列、深入的讨论,以推动我国的青年研究界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沈杰博士的文章只代表他个人的意见,有抛砖引玉的作用。望热心从事青年研究事业的其他专家、学者,就上述基本理论问题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作为国家宏观政策鼓励下的结果,大学生"村官"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农村中一个独特的群体.身份和生活世界的巨大变化是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如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角色身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角色社会化"过程.本文以在两个专业网站上收集到的28份大学生"村官"的自述作为研究材料,通过自我身份认同、和农民的心理距离、价值实现度三个向度,来探讨他们在这种强烈反差下的"角色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7.
学术论文引言的写法多种多样,但主要有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和意义;开宗明义;阐述相关论题的概念;解说背景材料;论证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商榷式引言等.  相似文献   

8.
周初的礼制设计,"子"爵是小诸侯的爵位,春秋时代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都被华夏大国贬称为"子";而华夏大国公卿,政治地位与这些子爵诸侯相当,因此也被称为"子","子"遂有尊称之义。《论语》中孔丘被尊称为"子""孔子",与他的男子性别、道德学问、圣人地位、弟子尊敬均无任何关系,惟一相关的就是他的官职:孔丘当过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孔丘称"子"现象至少折射了周礼三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华夷之间,显示了华夏民族强大的文化优越感;在华夏内部,显示了大国自豪的实力优越感;在君子之间,则显示了官本位的价值观和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介”范畴研究逐渐为哲学界所关注。此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拓展,理论界对于中介的认识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分歧与争论依然存在。现将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中介的含义和本质一般来说,学界都同意中介属于间接联系范畴,表征的是矛盾双方联系、过渡、转化的环节,但对其具体内涵的理解仍存在着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中介这一范畴,一方面指的是一种中间状态、过渡阶段、转化的实物;另一方面,指的是一种实物与质上邻近的实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决定的它的地位、作用。第二种观点认为,中介首先是一…  相似文献   

10.
周歆红 《思想战线》2008,34(1):29-3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类学界越来越重视"海外民族志"的发展,回顾"人类学德国研究"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及其相关问题,例如发展缘由、研究主题、研究者来源、论辨焦点和研究特点等等."人类学德国研究"既是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的一种"他山之石",也是中国学术界应该参与对话的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11.
周涛 《传承》2008,(10)
"说谎者悖论"是一个逐步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说谎者悖论"的产生是通过含混概念来颠覆"同一律"和"矛盾律"的结果,也是混淆了部分和整体关系的结果.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凭借逻辑自身的力量可以解开"说谎者悖论"这个疑团.  相似文献   

12.
何林 《思想战线》2006,32(6):71-75
以二元论、二元对立思维定式为基础的研究视角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会遮蔽和阻碍理解“和谐共存”等文化事象。有别于“二元对立”的“多元统一”思维结构和观念模式不仅是一些民族解释世界、处理内部关系的核心结构,而且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和谐共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国际事务研究所程又中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和“211工程”建设课题“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合作”目前顺利结项,所出版的一套“国际合作研究”系列丛书于2006年11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本套丛书旨在解析当代国际合作的理论问题和中国当前参与国际合作的实践问题。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国际合作,世界各国只有在互利合作中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过去和当前存在于国际关系中的合作现象,早就受到国外学术界的关注,井得到国际关系主要学派的不同解释。在理论上,功能主义、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和英国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国际合作理论。这些理论大体上涉及对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否可能和如何实现、国家之间开展合作的障碍足什么、国家愿意合作的目的定什么、国家之间在何种条件下才能实现合作、何种条件对于成功实现国际合作最具决定性意义等问题的不同回答。在实践中,进入21世纪,全球化使中国和世界发展所依赖的国际合作处于一个新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上的国际合作,无论是参与合作的主体、有利于合作的条件,还是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合作的影响和意义,等等,都不是现有的理论所能充分解释得了的。为了全面了解新的国际合作现象,具体分析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国际合作的发展趋势,同时认真思考中国正在从事的各种国际合作,我们不仅必须放眼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合作,对国际合作做整体的调研尤其是基本的理论思考,还必须就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里的中国与外国、外国集团和国际组织所开展的国际合作做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创新思路,为拓展和深化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国际合作寻求因应之策。在丛书之一《国际合作理论批判与建构》,作者宋秀琚博士对西方国际合作理论进行了批判,分析了它们在本体论和方法论方面存在的不足,认为受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的制约,这些理论反映的主要是大国强国的自身利益,并不具有普遍性。为尝试建构一种新的国际合作理论,作者提出了三个理论假设第一,国际关系就是国家能力间的关系,国家能力的分布格局决定了国际关系的总体态势。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直接目标是通过各种方式或弥补或增强自己的能力,国家能力趋同和能力自主是国家  相似文献   

14.
元代的"遥授"现象承自金末,成吉思汗时期就已略有采用,世祖建立元朝之后,开始较大规模地利用。一般而言,元朝统治者利用遥授达成各种政治目的,如奖励军功、安抚降将、安抚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以及作为官员致仕后的荣誉衔等。武宗时期,"遥授官"大量出现,这与武宗试图巩固自身及其儿子的地位息息相关。仁宗继位后,大规模的遥授活动基本停止。此外,由于《元史·百官志》不载"遥授官",导致其存在许多易被忽略的问题,如与"加带衔"的区别、是否食俸禄、《元史》对"遥授官"的记载情况等。综合分析各种史料,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加以解答。  相似文献   

15.
詹贤武 《新东方》2004,(12):27-33
"诚信"一词的产生,孕育于商朝晚期至春秋时期,形成于战国时期。现代汉语语境中的"诚信"基本含义是"诚实守信",这与古代的"诚信"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的文字使用,以单音词居多,因而"诚"与"信"最初是单独使用的。由于"诚"与"信"的意义和使用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因此后来逐渐结合,形成了双音词"诚信"。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精神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为民"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民"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基本思想和政治追求,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的执政理念.一般认为,2002年12月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就是"为民"思想的鲜明提出,讲话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正是"为民"思想的经典表述,随后逐步充实完善,形成为一种鲜明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7.
深化邓小平"三农"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深化邓小平"三农"思想研究具有时代的紧迫性.本文简要分析邓小平"三农"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前"三农"问题的研究特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化研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是指各种侦查主体在庭审过程中根据辩护方申请,经人民法院同意,或者人民法院依职权通知,当庭就侦查过程中调查、保全的证据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以及证据收集、保全程序的合法性以言词方式向法庭作如实陈述,并接受辩护方质询或法官询问,以审查该证据的诉讼活动.侦查人员(国外主要指警察)出庭"作证"一般多存在于英美法系国家.根据中国目前的司法实践情况,全盘移植国外警察出庭"作证"程序的可能性不大,尚可采用一种变通过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是在"新生代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尚存、就业日益严峻等社会背景下发生的社会问题.课题组通过对上海市市属各监狱在押的"新生代农民工"罪犯的抽样调查,分析了这个特殊群体在性别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社会经历、外出动因、就业、认同与归属等方面的社会特征,归纳出他们具有"团伙犯罪明显"、"犯罪动机简单"、"犯罪年龄低龄化"等8个犯罪特征,并就他们犯罪的原因及如何防止"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透视"城中村"--我研究"村落终结"的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培林 《思想战线》2004,30(1):21-26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现象,村落终结具有与农民终结不同的特殊机制。[1]村落终结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而是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在村落研究方法方面,传统村落研究中使用"文本概括法"和"文学概括法"来处理个案调查的访谈资料,当代学者试图提炼出某种村落研究的理想类型或象限图式,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局限性。因此,需要另辟蹊径,建立一种关于中国村落终结的具有普遍解释力和更广泛对话能力的理想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