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实践中的困惑在经济合同法贯彻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合同效力制度违背逻辑规律的现象:有的经济合同说它是有效合同,它又不具备经济合同的有效条件;说它是无效合同,又不能在规定无效合同种类的所有法律条款中找到法律依据.这样的经济合同既不有效,又不无效,无法确定其效力性质.因而出现了经济合同效力的“真空地带”.这里将选择一个来自实践的具体经济合同纠纷案例来加以说明这种现象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2.
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一向以提倡基层调解为主,诉之法院,又以另一种形式的调解替代,因此,我国当下"大调解"的核心其实在于法院调解。但是,我国基层法院在现有的国家权力架构中,在无法保持独立性的实际压力下,面对正式法律与民间习惯的矛盾,无法完成他们被期待的功能。多重角色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强调调解,以调解的方式来回避刚性矛盾,以保持合法性。实际上,法院如果无法解决规则之治的问题,它就无法真正实现纠纷解决,而仅仅是纠纷解决道路上的一个驿站。  相似文献   

3.
老城深处     
赵勤 《法治纵横》2014,(11):45-46
喀什噶尔,蕴藏着一个古老的、神秘的诱惑,吸引着我一次又一次走进它。喀什噶尔,这个名字更像一个梦境,让我在这里深深地陷落,不愿醒来。 说不清楚这是第几次来这里,我已经有点熟悉这里的民俗了。7月的喀什,艳阳高照。我花了10元钱,在巷子口一个手推车上,买了一条维吾尔族特色的丝巾。  相似文献   

4.
腐败象一种瘟疫,自古便存在。它一次又一次地蔓延,吞噬一个又一个朝代。许多盛极一时的朝代,就是在它的袭击下,很快土崩瓦解的。历史学家发现。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无法绕过的怪圈。而在诸多腐败现象中,卖官是古代见怪不怪的丑闻之一。  相似文献   

5.
鸟殇     
一只小麻雀在窗台上蹦来蹦去的,时不时地用嘴在玻璃窗上啄上几下,声音很清脆,我放下手里的笔盯着它看了起来。 小麻雀的腿上涂着一个红点,身上的羽毛梳理得很光滑,一双乌黑的小圆眼睛不停地上下转动着,嘴巴在地上蹭来蹭去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意思。我试着打开窗户,小麻雀象位不请自来的客人,大大方方的跳上窗台跟着翅膀一展又飞到了写字台上,顾不上打招呼就先拉了一泡稀屎,之后便昂首挺胸散起步来。真是一只又可爱又奇怪的小麻雀。我忙找来几粒小米又用茶缸子盖儿盛了点温水放到它的面前,小麻雀也不客气低着头是连吃带  相似文献   

6.
一段往事     
一段往事李亦明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值得驻足回首追忆的刹那?往事浩茫,又有几桩值得反复咀嚼久久吟味?可是,在我半生的记忆长河中,有段往事却仿佛就在昨天,时光无法将它褪色,岁月不能将它带走那段往事,令我难以忘怀。4年前的那个春日,一个偶然的机遇,自学完电大法...  相似文献   

7.
“一失足成千古恨。回想自己入党26年来,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在组织的帮助和教育下,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党员干部,但我没有珍视这一切,结果蜕变成了一个罪人。我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我后悔莫及,悔恨的心情无法用文字来表达。”这是一个受贿者案发后写下的忏悔。  相似文献   

8.
江平 《中国司法》2005,(1):17-17
能够有机会参加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很高兴,我这个人每次给律师讲课之前要特别深思,10年内我给律师做过类似的题目大概有5次。今天又给大家选了一个题目,律师的环境与资源。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同样律师要发展,如果他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了,它的发展就受到限制。我这个题目更多地是想来思考如何正确地对待律师的环境和资源。人与资源的环境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我觉得认识一个自然现象比认识人还是要简单一些。我们要认识一个人的话,认识别人和认识自己恐怕认识别人比认识自己更要容易一些。我想认识客观世界或者是主观世界,认识主观世界难,认识  相似文献   

9.
幽默大王     
争论的解决 两只小松鼠在森林里散步。第一只松鼠发现了一个松果并且叫起来:"看,一个松果。" 另一只松鼠跳到松果上,说道:"它是我的树上的果实。" 第一只松鼠说:"这不公平,是我先看见它的。" "是的,也许是你先发现了它,但是我拥有它。"第二个说道。 就在此时,一个做律师的松鼠来了,它说:"你们不要争吵,让我来解决这个争端。" 两只松鼠点头同意了。律师松鼠说道:"现在,把松果给我。"它把松果一分为二, 给两个松鼠一人一半,说:"看到了没有?你们打架是多么愚蠢,现在问题解决了。" 然后它又说:"另外,作为我的律师费用,我将拿走果肉。"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生活》(2011.8下)中《无法瞑目》一文,又重重地撞击着我已经不太坚强的心灵。我知道,我应当说点儿什么了。 我是20年前“盖艇被虐待致死案”的承办律师,现在山东省即墨市法律援助中心执业。20年来,我除了无奈地关注着“盖案”死一般的寂静外,仍然承办着各类案件。我亲身经历着司法机关、司法人员不断提高的业务素质和司法水平。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生活》(2011.8下)中《无法瞑目》一文,又重重地撞击着我已经不太坚强的心灵。我知道,我应当说点儿什么了。 我是20年前“盖艇被虐待致死案”的承办律师,现在山东省即墨市法律援助中心执业。20年来,我除了无奈地关注着“盖案”死一般的寂静外,仍然承办着各类案件。我亲身经历着司法机关、司法人员不断提高的业务素质和司...  相似文献   

12.
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尤其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判例与研究》的高度评价。在此,我代表编辑部、非凡律师事务所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这不是一个总结,但我还是想说《判例与研究》十年来处于一个常识和三个基本宗旨:一个常识是指判例主要出自法院,我以为法律与人民、民间是相通的,判决书说理了,法院也就讲理了。所以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常识一个课题来对待,  相似文献   

13.
江平 《中国律师》2003,(9):64-66
第四个问题,权利是一种信息。我想权利作为一种信息是大家越来越注意了。我们现在所谓的诚信的办法就是要把信用作为一种信息形态来出现,为人们所能够了解,为人们所能够掌握,为人们所能够取得的一种东西。这个在我们国家长期是一个问题。我到一个企业去投资,我要跟这个企业订合同,我怎么知道这个企业的信用状况啊?它究竟在银行里面还有多少欠的钱没还啊?它是不是现在还有一个担保需要他来承担义务啊?它是不是现在还有法院一个判决马上需要执行啊?它是不是欠了税务局还有钱没还啊?我无从知道。所以现在信用变成了一个盲区。如何解决信用盲区…  相似文献   

14.
陈琨 《人民司法》2020,(3):70-74
常常有人问我,去故宫是一种什么感受?很难描述。只能说,我愿意一遍一遍走在它不言不语的身体里,用我的眼睛记录它的情绪,让我的情绪倾泻于它。我会告诉每一个想要来故宫的人:“来一次,再来一次,你便会想着日日能够守着它。”  相似文献   

15.
将犯罪视为法益侵害的一般理论对社会规范结构的理解过于肤浅,这种理论既无法把握积极履行的义务,又无法为刑法区分作为与不作为的义务提供根据,而且在价值上也毫无意义。作为一种保证人义务,每个人的组织领域必须保证交往的安全,因此保证人地位的预设不仅是不作为,而且还是作为。消极义务是每个人的义务,它可以通过作为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不作为来违反,这与义务人组织自己的组织领域有关。积极义务旨在用其他组织领域的成就来弥补另一个组织领域的不足,尽管该义务只影响负有特殊义务的人;但由于其属于重要意义的协助义务,任何人都可能参与该义务的违反。在负有特殊义务的人非但没有协助受益人,甚至还干扰了受益人的组织领域的场合,违反积极义务可能与违反消极义务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16.
伊梦 《江淮法治》2010,(2):38-39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陷进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讨厌老婆对我事无巨细的关怀,有意无意地抗拒她强加给我的照顾,却又充满内疚和不安,她对我越好,我就越怕伤害她,可是当我真的要逃离这种境遇时,却又发现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被无法理清的苦恼情绪纠缠着……  相似文献   

17.
我是检察官     
“我是检察官”,当我随口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的感觉是平淡平凡的——它仅仅是我的职业,就像平常人的职业一样。“我是检察官”,当我略加惦量和思考,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了一份责任和一种自豪——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名字,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是检察官”,当我想起古希腊的天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再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惊恐和不安——不由自主地轻声自问:我合格吗?我称职吗?我能让供养我的百姓满意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人们思考和追问自己的人生意义时无法绕开然应比业余的更专业,更纯正,更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依靠群众”原则是政治话语在法律上的体现,表明我国法律尚缺乏应有的自治性。它也无法在具体的诉讼实践中操作应用,又不可避免地流于空洞化。建议以“公民参与”来代替“依靠群众”原则。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厚度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奉献的多少在于"长"乘"宽",我们不可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扩展它的宽度,增加它的厚度。二十多年前,我在战场上与死神擦肩而过,从昏迷中醒来时,我对生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感到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渺小和有限,感慨生命的长度无法主宰,一场战争、一次疾病  相似文献   

20.
红色记忆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老早就想说给大家听听。二十多年了,它一直沉句甸地压在我的心头。这期杂志与大家见面时,正好是六一儿童节,就当是对孩子们和曾经是孩子的成人们的一个警醒吧。那时候,我在上小学高年级。这个年龄的孩子懵懵懂懂,可又分外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