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国际海洋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突出表现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加强和调整海洋政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时显现;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地缘战略争夺不断加剧;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海洋安全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国应该制定明确的海洋安全战略.本文认为,在宏观战略层面,中国要把海洋安全战略纳入国家的大战略之中;在微观战略层面,中国应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妥善解决中国与日本、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国际实践启示我们,应对和处理海洋问题的关键是,在国内应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战略、以及保障海洋战略实施的法律制度,以固化和保障这些海洋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重点通过发展海洋经济路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应分阶段地实施,包括区域性海洋大国/强国和世界性海洋大国/强国等阶段,并指出了在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及基本指标,也论述了国家海洋战略的内涵及制定保障海洋政策和措施实施的海洋基本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韩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海洋管理从最初的分散管理体制到1996年建立统一的海洋政策机构——海洋水产部(MOMAF),再到2008年成立的管理陆地与海洋事务的国土海洋部(MLTM)的发展轨迹,显现出韩国综合性、整体性的海洋国土意识。近年韩国重点发展海洋渔业、港口产业、海洋科技产业、海洋环保产业等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海洋产业,突出了科技导向与绿色环保导向的海洋产业发展政策。韩国海洋管理与海洋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中国海洋产业管理与开发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仲夏五月,《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双月刊正式与读者们见面了。值此创始发刊之日,我谨代表南京大学,衷心感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我校承办这本杂志的信托,并感谢本期作者的不吝赐稿。中国是一个有着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1.8万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但是长期以来,受不同时期国家战略思维的制约,学术界对海洋领域的研究一直十分薄弱,时至今日依然未能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5.
印度的海洋观及其海洋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一直把印度洋视为其传统的势力范围,把控制印度洋作为其海洋战略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印度不断加大对印度洋的经营力度,大幅度增加对海军的投入,力图打造一支以三艘航母为骨干的超级舰队,以便最大限度地获取海洋利益和实现其快速崛起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广西防城港市把建设"海洋文化名市"战略作为三大城市发展目标之一。要把防城港市建设成为海洋文化名市,一要弘扬原有的海洋文化传统,二要赋予它新的海洋文化内涵。这其中,海洋旅游产业应成为防城港海洋文化名市的重要内涵和鲜明特色。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加快发展防城港市海洋旅游产业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韩国对海权概念的表述和对海权概念内涵的认识历程独具特色。韩国将海权译为"海洋力",也存在着将海权概念内涵要素从传统的"海军力""海运力"扩展至"海军力""海运力""水产力""海洋开发力""海洋环境保护力""海洋治理力"等等的趋势,表明韩国海权观从传统海权观向综合海权观的过渡。韩国海权观凸显了对"力"的谋求。随着韩国海洋实力由弱转强,韩国海权观经历了从海洋弱小国家的海权观到谋求建设海洋强国的海权观的逻辑转换。目前,韩国海权观仍存在诸多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中俄两国在太平洋、北冰洋等海域存在诸多共同的海洋安全目标和利益,双方的海洋安全合作不仅可以在理论层面丰富发展国家间海洋安全合作的内涵,也可在现实层面改善两国的海洋安全环境,维护两国海洋安全权益,同时为全球海洋安全治理做出贡献。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俄关系的相向而行给中俄海洋安全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外交环境。中俄两国多层级、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为两国海洋安全合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交流沟通平台。北极地区作为新疆域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俄罗斯“向东看”发展政策也在不断拓展双方共同的海洋安全利益。与此同时,中俄两国的海洋安全合作也面临着“互信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海上防卫方向不完全重合、世界海洋安全环境的复杂与敏感”等问题。在此情况下,通过加强中俄海洋经济的合作、积极构建海洋安全利益共同体以及合理规划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重点方向和拓展空间,可有效应对双方海洋安全合作面临的挑战。同时,推动多边海洋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为新时代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深化保驾护航,也有利于促进全球海洋安全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纵观世界历史,国际海洋政治大致经历了权力政治至上,权力与利益政治均衡分布,权力、利益和责任政治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在技术进步和国际政治文化变迁两大因素的作用下,未来国际海洋政治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内涵多元化、博弈和平化、格局多极化。任何海洋强国的成功之路都是基于自身先天禀赋和相关情况,适应当时海洋政治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中国的海上崛起也不会例外,需要在目标、路径和方式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应的主动调适。  相似文献   

10.
时宏远 《南亚研究季刊》2020,(1):101-108,I0004
印度和澳大利亚近年来不断加强海洋合作。这主要表现在举行联合海军演习、建立海洋对话机制、推动地区海洋治理等方面。两国之所以不断加强海洋合作,主要因为双方都调整了海洋战略、均希望制衡中国、促进经贸合作以及应对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双方全球外交战略存在差异、对中国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印度不满澳大利亚发展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以及印澳距离较远和经济关系不密切,两国在进行海洋合作时会受到一定制约。不过,由于双方不存在根本性矛盾,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两国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强海洋合作。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纷纷制订海洋战略或完善海洋法制,日本也加快了海洋立法进程。日本根据其海洋政策思想和相关咨询机构的建议,制定了《海洋基本法》等海洋法;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外大陆架划界申请案,提出的大陆架面积约为其国土面积的2倍;派遣自卫队军舰赴索马里附近海域实施海上警备行动,并拟定了《应对海盗法案》等。日本一连串海洋立法新动向充分表达了其追求世界大国地位的政治诉求,研究这些新动向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对外政策本质和未来政治走向。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理论体系,探索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模式,是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海洋战略是国家大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以建设海洋强国为战略目标。确立海洋强国战略是顺应国际潮流、符合国家利益之举。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外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进程。当然,在此进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中国坚持和平走向海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即“强而不霸”、“和谐海洋”,与“两个一百年”目标同步实施。建设海洋强国要分阶段实施,从海洋经济、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技、海洋防卫力量建设、海洋权益及安全等方面部署任务,并从完善法规、加强组织管理、宣传教育及设立专项工程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2014年印尼新科总统佐科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建设海洋强国和成为世界海洋轴心是核心之一。在其就职演讲中,他强调"重塑印尼作为海洋大国的辉煌"。印尼是群岛国家,拥有17508个岛屿,海洋面积(不包括专属经济区)316616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4716公里,历史上一直是海洋大国,居民谋海为生,蔚为风尚。同时,印尼部分海域毗连南海,与周边国家有海洋管辖界限的争端,但印尼当局历来强调,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不存在冲突。本文摘编印尼部分政要和专家关于建设"世界海洋轴心"的论述及印尼政要对南海问  相似文献   

14.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世界各国纷纷将保护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安全提到空前高度,沿海国家不断建立或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机构和海洋战略研究机构,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战略,以期在海洋争夺中占领先机、争取主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20多个国家相继发布了国家海洋战略和政策,明确了在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在此大环境下,严重依赖海洋的日本,加紧调整国家海洋战略,奉行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重要的中等国家,海洋安全战略是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石。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亚太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尤其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澳大利亚加紧了海洋安全战略的调整,即不仅要维护其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而且要充当地区性海上领导力量,其海洋安全战略所涵盖的地理范围远远超过了澳大利亚本土,进攻性色彩日益浓厚。为达到这一战略目标,澳大利亚一方面建设强大海军,要成为海上强国;另一方面开展广泛的海上安全合作,加强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海洋安全合作关系,以取得作战经验,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战略措施上也呈现出积极、主动的特点。尽管澳大利亚海洋安全战略的实施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国家综合实力的有限以及对待中美的矛盾心态等,但澳大利亚海洋安全战略的进攻性特点以及与美国军事关系的加强无疑会对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大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优势,增添了中国与澳大利亚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亚太地区的海军军备竞赛。正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中国应当对此给予适当的关注,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制定出自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17.
海洋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安全战略是维护国家权益、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在国家战略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近代以来,日本作为海洋国家,在制定海洋安全战略的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战略内容之间差异较大,且彼此之间不乏矛盾之处。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日本海洋安全战略发展与调整的内在规律和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为此,本文通过海权论的理论视角,搭建了"地缘特性—国家定位—战略需求—战略模式"这一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的分析框架,归纳了日本的海洋安全战略发展中一脉相承的战略连贯性及其内在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关系的演进表明,海洋话语转变是国际秩序转变的重要风向标。文章对海洋话语进行了概念分析,并将其细分成海洋硬话语与海洋软话语,明确其包涵因素和互动关系。战争、谈判、国际会议、条约及协定等是国家争取战略主导权、在国际权力格局中占据优势的重要手段,可作为海洋话语与国际秩序之间的互动机理。海洋话语与国际秩序转变主要经历了欧洲主导时期和美国主导时期,且美国主导时期延续至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海洋世界多极化趋势显著,海陆联动明显,“泛海洋时代”到来;海洋话语的话语主体、结构设计、海缘范畴及议题领域等均在经历多维嬗变,国际海洋新秩序建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不断提升。中国需把握好角色定位与策略选择,优化中国海洋战略,树立新海洋安全观,踏实构建海洋话语,在国际海洋新秩序的构建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试析21世纪初的中国海洋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安全是中国国家安全在地理空间上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海洋世纪”的来临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海洋安全在中国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1世纪初,中国海洋安全面临的挑战可概括为三大现实问题、两大外部威胁和一大潜在隐患。要有效维护中国的海洋安全,必须实施综合安全战略,并确立以台湾问题为龙头、以中美关系为关键和自主安全与合作安全并举、立足近海与走向远海相结合的原则和方针。  相似文献   

20.
作为最古老的全球公域的海洋,承载着世界的安全与繁荣的重任。确保航海自由、海上贸易航线、海上关键基础设施以及能源流向,都涉及北约的安全利益。在海洋安全面临着巨大的诸如海洋环境恶化、海盗肆虐、新兴国家海军快速发展等挑战下, 北约打着保护全球公域的旗号,根据后冷战时代海军执行的几个行动实践,在北约新战略概念指导下,2011年1月通过了“联盟海洋战略”。北约海洋战略赋予其海军承担“集体安全与威慑”、“危机管理”、“合作安全”和“海上安全”的核心使命。在利比亚战争中、在反海盗行动中以及目前的叙利亚危机中,北约海洋战略得到检验,尽管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如缺乏政治意愿投资海军。偏重于海洋的军事领域、并以军事手段解决海上安全的北约海洋战略,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北约的海军力量可能会遏止中国海军突破第一、第二岛链;可能会介入中国与邻国的海疆纷争;对中国海军保护能源安全也会构成挑战。这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确保海洋安全战略所必须高度重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