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乡贤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民间本乡本土古今仁人贤达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地域性、人本性、亲善性、现实性等特征,对现代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江西省乐平市积极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进一步弘扬乡贤文化,推进现代乡村治理应切实加强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组织领导、大力弘扬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善行义举、建立健全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乡贤可以为乡村建设贡献积极的力量,但乡贤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德行与才能是新乡贤的历史基因也是其重要的评价标准,但是这一评价标准存在模糊性与主观性的特征,容易被掌握有自由裁量权的行动者所利用,为自己的私利服务。支持乡贤发挥作用的因素还有中国社会中的"精英"与"权威"取向,这些因素会对乡民群体建设乡村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基于对这些消极影响的思考,在此提出了大众参与的制度化治理观点,希望通过大众积极的参与加制度化的规定来实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由现代的逐步转型,乡村社会形态在变迁过程中呈现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相互叠加的异像,乡村的经济、社会、秩序、道德都进入破碎-重构的通道面临重重困境,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环节的乡村治理面临重重困境。乡贤文化依附强烈的地缘、血缘、亲缘关系而生而长,内涵着特定场域内的风俗、人情、道德、礼法、情感、习惯及信仰,是我国千百年来乡村治理经验与智慧的宝贵结晶。当代新乡贤因其在治理传统、身份特性、能力资源、行为标尺、品德垂范等方面的“有用性”和“可用性”,为解构乡村治理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法治乡村建设,一直面临着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冲突与调适难题。对此,民族村寨的传统乡贤通常是关键角色。四川省Z县彝族村寨的"德古",一方面在"禁毒防艾"中积极支持国家法律的落实,另一方面在民间调解中又固守民族习惯法。近年来,该县"法律+德古"实践模式表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对村寨传统乡贤"德古"采取身份合法化、培训经常化、行为规范化等一系列功能优化措施,较为有效地缓解了这一难题,为民族地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秩序,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现自治化、自组织化和自稳定性。广东云浮积极发展乡贤理事会,发挥乡贤群体的社会作用,弘扬新时期乡贤文化,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创新社会管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一探索在新农村秩序再造和农村基层治理中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将农民组织起来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基本前提。在村民不断流失的境况下,乡村社会如何组织农民并成为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的场域,最终实现村庄的整体富裕?清远市下迳村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蝶变表明,"能人引领""利益关联"及"乡贤回归"是促成农民组织化得以实现的三种实践机制,且三种实践机制联动作用是实现村庄整体富裕的重要保障。乡村能人是实现农民组织化的"火车头";利益关联是实现农民组织化的"润滑剂";乡贤回归是实现农民组织化的"助推器"。一个有能力、有眼光的乡村能人回乡带动并通过一定的策略建构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机制,把宗族宗亲中有实力的乡贤吸引回乡助推乡村产业转型,是下迳村得以成功转型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9.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地努力探索提升政治参与的协商民主新形式,其中广东省Z镇"村民议事厅"作为一种乡村协商治理创新的实践形式,实现了村民利益诉求的有效表达,促进了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未来破解"村民议事厅"主体性、共识性、制度性三大瓶颈,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提升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积极进行乡村协商治理的新探索,提高治理效率;完善"村民议事厅"的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0.
11.
12.
乡村振兴中,乡贤应然作用的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阻滞,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主要为价值困境、主体困境和效力困境。科学构想破解这些现实困境的机制创新对策,对于增强乡贤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耦合效应,乡贤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普惠政策落细、落实、落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乡村全面振兴中,整体性架构提升乡贤作用效力的机制,一是创新乡贤工作质量提升机制,即提升乡贤工作的体系化、规范化、专业化、协同化水平;二是创新乡贤作用发挥实现机制,即创新乡贤作用发挥的领域拓展、能力提升、动力培育机制;三是创新乡贤作用发挥保障机制,即创新乡贤作用发挥的政策保障、舆论保障、制度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对于西北地区而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需要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权威即"乡贤"~([1])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教化解决纠纷以维持当地的社会秩序。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乡贤通过宣讲"卧尔兹"的教化方式,采取劝导、训诫、教育的宣讲方法解决纠纷,其教化目的实现的基本路径为"理解规范—强化认识—遵守规则",为当地社会秩序的维持做出了一定贡献。乡贤宣讲"卧尔兹"的教化方式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并以中国自生法秩序为基本参照,才能令其在西北地区的乡村治理中继续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推进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发展,需要立足大力建设数字乡村的时代背景,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分析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逻辑理路和功能定位,解决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引领乡村治理信息化发展,为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法律保障和伦理道德遵循,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和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两个角度对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在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提升治理效能和治理创新中发挥的功能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提出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对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化建设及基层治理创新具有独特的实践意蕴。  相似文献   

18.
当前,治理资源不足是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困境。内生性不足的农村社会亟需引入优质治理资源并进行治理机制创新。浙江省临海市在镇——村级协商民主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构建了三大平台,进行了四种协商的分类和提供四大机制的保障。乡贤作为一种治理主体,对于乡土社会来说有一种外在性,这种外在性是其优势也是其局限和弊端所在。临海市"乡贤+治理"模式经验表明,乡贤参与基层协商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全面免除农业税后,“乡政村治”模式面临诸多困境,多元合作乡村治理模式成为适应农村发展的新治理模式。多元合作乡村治理模式的形成既是解决“乡政村治”困境的现实选择,也是回应乡村社会内部自治力量成长、实现乡村善治的必然之举。这一模式的构建,需要诸多治理主体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对乡村治理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数字治理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有力抓手。可以从乡村公共管理数字化、公共安全治理数字化、公共服务治理数字化三个层面,对乡村数字治理运行的社会基础加以考察。整体而言,乡村数字治理“三化”取得较大进展,但东中西部乡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各类数字治理技术优化空间较大。在乡村推进数字治理,会面临数字鸿沟,制约数字治理可及性;治理主体数字素养不足,制约数字治理有效性;数字技术场景适配度低,制约数字治理适应性;治理过程“孤岛”化,制约数字治理协同性等现实挑战。未来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乡村数字鸿沟;提升干群数字素养,培育数字治理有效主体;精准研发技术,推动数字技术适配治理事务;加强条块、政社协同,强化数字治理执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