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引渡条约     
《法律与生活》2013,(16):49
引渡是指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有权请求引渡的国家是:(1)罪犯本人所属国;(2)犯罪行为发生地所在国;(3)受害国。引渡是属于一个国家主权范围自由决定的事。按国际法规定,国家并无引渡罪犯的义务。但如果国家间有条约规定,应履行条约义务。如无条约规定,是否向他国引渡,则完全由被请求国自行决定。如果发生几个国家同  相似文献   

2.
《法学》1989,(5)
一、关于引渡的几个问题1.什么是引渡引渡是国际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国家把一个当时在国境内的人而被他国指控为犯罪或判罪,依该国的请求,移交该国审判或处罚。引渡是国家行使司法权的一种体现。在国际关系中,则把引渡引伸为国家主权的合法体现。每一个国家都有权主张引渡受该国法律追诉的罪犯。在实行引渡时,必须符合几个基本条件:(1)请求引渡的主体必须是有请求权的国家,包括罪犯本人所属国、犯罪行为发生地国和受害国,而不是个  相似文献   

3.
引渡是国际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辑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在这里,引渡的主体必须是有请求权的国家,引渡的前提是被请求引渡的罪犯居留在他国且犯有可引渡之罪,引渡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依法进行。  相似文献   

4.
《法学》1991,(3)
一、在我国刑法中规定国际犯罪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参加的与国际犯罪有关的多边条约有十多个,这些国际条约一般都规定,缔约国对犯有国际罪行的罪犯,有权行使管辖权。1987年6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作出了相应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管辖权。”而国际条约赋与缔约国对国际犯罪的普遍管辖权又包括承担“或起诉或引渡”这两方面的义务。因此,必然要求在我国刑法中对国际犯罪的普遍管辖权和引渡制度作出规定。刑法中有了对国际犯罪的普遍管辖权和引渡制度的规定,是否就完善了呢?显然仍是有很大缺  相似文献   

5.
引渡制度溯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引渡,是一国把在其境内而被他国追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以便审判或处罚的一种司法活动。它是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早期的引渡,是封建君主们进行政治交易的手段。现代引渡制度,则是伴随着十八世纪兴起的启蒙运动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善,罪犯在一国犯罪后较容易潜逃另一国,特别是现代走私、贩毒、恐怖主义等跨国犯罪、集团犯罪、国际性犯罪的猖獗而设立的国际法准则之一。最早的引渡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80年,埃及国王拉麦赛二世和赫梯族国王哈  相似文献   

6.
董箫 《中国律师》2008,(2):75-77
国家责任指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或损害行为所应承担的国际法律责任。凡违反国际法所赋予该当事国义务的行为都是国际不法行为,违法国必须为此承担法律上的后果,即法律责任。国家责任是现代国际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是保证各国及其他国际法主体遵守国际法规范的必要法律手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否定国家责任将毁灭国际法,因为否定就实施不法行为所应负的责任,也就取消了各国按照国际法行事的义务。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7.
引渡既是国内法制度,也是国际法制度。国家制定引渡法,并签订引渡条约,相互引渡罪犯,是极为普遍的事情。这是为了进行国际司法合作,同犯罪作斗争,告戒罪犯不要希冀逃亡国外来规避法律制裁。同时,任何国家也都期望铲除在其领土上的犯罪。因此,引渡对罪犯起着威摄的作用。旧中国,由于同外国交往不多,兼之有不平等条约的领事裁判权的限制,根本谈不上什么引渡。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国际礼让基础上,有过一些  相似文献   

8.
蔡从燕 《法学研究》2012,(6):188-206
大国问题是国际法实践中的一个老问题。近年来,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国际法治成为日益重要的国际议程,一批新兴大国也正在崛起,这些新发展既为处理大国问题提供了历史机遇,也使得处理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大国问题涉及大国拥有与作为国际法基础的主权平等原则相冲突的法律特权,但法律特权并非是导致大国问题的惟一原因;被赋予法律特权的大国应当承担特殊的法律义务,但获得法律特权并非是大国承担特殊义务,包括特殊法律义务的惟一依据。为了有效约束大国的行动,国际社会一方面应当限制大国可以获得的特权、强化大国应当承担的特殊义务尤其法律义务,另一方面应当寻求建立监督大国依法善意行使特权、履行义务的程序法机制。  相似文献   

9.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是现代国际法引渡制度中已确立的原则。虽然引渡制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80年,①但是直到18世纪末,引渡主要是针对政治原因的逃亡者(包括叛国罪、轼君罪或反对君主制的犯罪),而对普遍刑事罪犯则很少引渡。欧洲第一个引渡条约——英国和苏格兰引渡条约就是引渡政治犯的条约。1625年格老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对引渡问题作了理论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论国际刑法中的“或引渡或起诉”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或引渡或起诉原则一般被理解为普遍性管辖权的实现方式,但是,该两者在适用范围上存在着交叉。国际刑法公约中关于引渡的共同性条款对或引渡或起诉原则起到补充性作用。或引渡或起诉原则的最终目的在于赋予犯罪人所在国以设定管辖权的义务。引渡与起诉的义务对于国家来说应当是选择性的关系。缔约国仅仅有将犯罪分子提交主管机关的义务,而不存在起诉的义务。  相似文献   

11.
法律义务冲突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义务冲突概括的是这种情况:同一法律义务人同时承担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相容(具体表现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义务不能得到同时履行)的法律义务,履行其中一个法律义务,就必然要违反其他的法律义务进而可能承担责任的义务抵触状态。法律义务冲突具有法律性、客观性、冲突性和身分性等特征。同时,法律规则之间、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之间以及法律原则之间冲突的解决方法为解决法律义务冲突提供了可参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中国国内法的适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批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意味着中国在国际法上承担接受该公约约束的法律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公约可以立即在中国国内法院直接适用。虽然,履行国际条约是每一缔约国的义务,但一个国家以何种方式适用国际条约,却是由各该国依其主权决定并由其国内法加以规定的。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个人主体"说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国际法学界中,除了继续承认国家是国际法主体外,广泛地流传着个人是国际法主体的理论。法国的卢梭(Rousseau)认为,有许多规则,如交换居民、避难权等,直接或间接适用于个人。①瑞士的古根海(Guggenheim)则声称,连习惯国际法也承认个人是国际义务的主体。②意大利的巴列里(Balladore pallieri)力图论证个人的  相似文献   

14.
论国际航空法中的或引渡或起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犯罪往往要涉及两个以上的国家,因此仅仅依靠单个国家的国内法来有效地惩治罪犯从而达到惩罚罪犯和威慑性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有些罪犯逃往他国,以政治犯不引渡这一理由来逃避惩罚。在1970年和1971年海牙/蒙特利尔公约将或引渡或起诉原则引入了国际航空法当中。这一在国际刑法领域历史悠久而又运用广泛的重要原则在国际航空法领域是如何构架的,其在国际航空法领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有着哪些意义,都是以下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际法律文件,只有在一国违背的国际义务是对整个国际社会所承担的义务,而该义务属于国际强行法规范所规定的义务,国际法才可能将该行为规定为国际犯罪。国家犯罪概念中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界定国际犯罪与国家行为。国家犯罪是以国家作为犯罪主体的国际犯罪;国际犯罪是危害国际社会,为国际刑事规范所禁止,且应承担国际刑事责任的行为。因此,国家犯罪是一种国家行为,只有国家行为所违背的义务对保护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至关重要,并被国际法明确规定违背该项义务的行为是犯罪时,才构成国家犯罪。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个人在国际法上地位问题的各种理论关于个人在国际法上的权利与义务及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问题 ,国际法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在此问题上大致有以下三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国家承担的国际权利和义务最终的承受者都是个人 ,并由此认为只有个人才是国际法的主体 ,国家不是国际法的主体 ;第二种观点认为个人在国际法上不直接享有权利和义务 ,个人依条约取得国际法上的权利不过是国家间的权利义务。由此认为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 ,甚至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客体。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国际关系中 ,占主导地位的是国家 ,但个…  相似文献   

17.
义务、法律义务内涵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鉴于义务、法律义务概念含义的丰富性、复杂性 ,有鉴于中国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仍然普遍存在着对义务、法律义务的轻视、蔑视 ,笔者以为 ,为深化认识、纠正偏见 ,对义务、法律义务概念含义作进一步的辨析 ,仍然是必要的。一 “应当”的含义既然说义务的含义就是应当 ,那么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 ,“应当”本身是什么意思 ?“应当”一词的含义问题在学界尤如金苹果 ,引起无穷的争论。可以说 ,对“应当”的解释是对人类的智力的真正的挑战。(一 )西方伦理学家对“应当”的解释“应当”首先被伦理学所关注。一些伦理学家试图从表达主体的主观心…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个人是否具有国际人格,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如何,亦即个人是否为国际法主体的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争沦。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肤浅探讨。一、只有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个人不是国际法主体说传统国际法认为只有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而是国际法的客体。这一学说最具影响的学者有意大利著名国际法学家安吉诺第、英国的施瓦曾伯格以及意大利的斯佩尔杜蒂和斯里兰卡的平托等。安吉诺第卞张国家是国际法唯一的主体.个人仅是国内法的主体。根据安吉诺第的说法,国际法规可明白地课予个人义务与责任,其实…  相似文献   

19.
国际犯罪的管辖问题是国际刑法中最基本和首要的问题。现行的普遍管辖,或引渡或起诉,并行管辖及国际刑事法庭管辖所形成的机制,虽然在同国际犯罪做斗争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完善。1.普遍管辖和并行管辖导致国际刑事管辖权的冲突。根据普遍管辖原则,对于同一国际犯罪,各国都具有管辖权,而按照并行管辖原则,国家对国际犯罪的管辖权又没有先后顺序之分;这样如何解决管辖权的冲突就缺乏适用的法律规则。已没有设定缔约国的引渡义务。根据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引渡是国家主权范围内自由决定的事情,故多…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国际法上,所谓国家责任,是指国家对其违反国际法的义务,以致损害他国利益的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它除了要求某一行为必须是可归因子国家的行为外,还要求该行为必须违背了该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即必须是国际不法行为,否则,便不能要求该国承担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国际社会中,出现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