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位干部得到了提升,当晚便带着礼品跑到领导家,激动地说:“多亏领导给上面说了不少好话,做了不少工作,您对我的恩情真是大大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可这位领导听后不是感到心安理得,而是心里很不是滋味,严肃地说:“你能得到提升是组织研究决定的,决不能把党组织的功绩记到个人的功劳簿上。”  相似文献   

2.
在基层支部走访,发现一些怪现象:在一些单位中,群众有了烦恼或心里话,愿意向个人诉说,而不愿向党组织讲;个人入党、获奖或提职后,只是谢党组织个别负责人,而不是由衷地感谢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分析其原因,我认为是有的人把自己的进步仅仅看成是某个支部领导使了劲儿,把感恩记在了个人头上。也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把党组织赋予的权力,当作捞...  相似文献   

3.
男儿征战不回头 1992年3月下旬,魏兴唐,这位新宾满族自治县林业局的一名党员干部,被局领导请到了办公室,进行了一番简捷而又明快的谈话。 局领导:“党组织决定派你到农村基层开展扶贫工作。” 魏兴唐:“无条件地服从党组织的安排。” 局领导:“你去的地方是榆树乡的都督村,一个很落后的村。”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发展新党员会议上,一名被批准入党的同志感激地握着党支部书记的手,连连说:“多谢书记!多谢书记!” 某局一住房困难的职工分到了新房后,专门带着礼品到局长家,感谢领导的关心、照顾。 某人被提拔为基层单位的负责人,他当着上级领导的面拍着胸脯对本单位领导说:“谢谢领导培养,请您放心,我就是您的人了,今后您说怎干就怎干!” 此类感谢领导而不感谢党组织的事情,在当今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荐贤者贤与荐贤者私赵化南最近一位朋友向我诉苦:说是他的一位老领导,过去曾向组织部门推荐过他,说过他许多好话。在他的职务提升以后,这位老领导已经退休。一次,这位老领导提出让他高抬贵手,对其孙子的提升、住房、晋级诸方面给予“优惠”,因其孙子在单位形象不佳...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党和政府给群众办的实事、好事,被个别领导解释为自己的功劳,群众是从他手中得到利益,很容易把这些事记在他的头上;反之,当一些掌权者背离党的宗旨滥用职权损害群众利益时,群众十分反感,但又无可奈何,把对个别掌权者的不满迁移到对党组织的不满,把责任记在党的帐上,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党组织形象个人化”。  相似文献   

7.
明代江陵县令范理由于为官清廉,被当朝杨宰相推荐提升为德安太守。范理受到重用后,同僚们劝他应该备重礼感激杨宰相。范理答曰:“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为公办事,并非私人之交,公不私谢嘛!如果我用重礼酬谢宰相,岂不亵渎了宰相的仁爱?”范理所奉行的“公不私谢”的做法,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不仅值得被提升的“官”儿们所仿效,也很值得那些能提拔人当“官”的“官”儿们借鉴。按理说,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把那些德才兼备和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提拔到各级各类领导岗位上来,这原本…  相似文献   

8.
有个叫田饶的人,在鲁哀公身边尽心尽力地做事已经好几年了,可鲁哀公并不了解他的远大志向和非凡才能,根本没把他放在心上。因才智得不到充分施展,田饶便对鲁哀公说:“我打算离开您,像鸿雁那样远走高飞。”哀公不明白他的意思:“你在这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走呢?”田饶说:“大王,您经常见到那雄鸡吧!您看它头上戴着大红的鸡冠,非常文雅;它脚上长有锋利的爪子,十分英武;它面对敌人时毫不畏惧,敢斗敢拼,英勇无畏;它看见食物时总是‘咯咯’地招呼同伴们一起来享用,特别仁义;它还忠于职守,早起报时从不误事,极其守信。尽管雄鸡有这么多长处,可是大王还是漫不经心地吩  相似文献   

9.
(三)“从一个国家来说要勤俭建国,从一个家庭来说就要勤俭持家”“九哥,你这件长衫该换换朝代了”王季范一家进京不久,便定居在宣武门头发胡同7号。毛泽东经常派秘书来问候王季范。当时,王季范全家6口人(包括保姆张妈)。本人工资只有300余万元(旧币)。每月除去伙食费、水电房租费以及来往客人的招待费,没有什么节余。毛泽东知道他的钱不够开支,常常让秘书送点钱来。对此,王季范深为不安。有天,毛泽东又派秘书送钱来了。王季范高低不收,说:“主席的用项比我大得多,请把钱带回去,代我谢谢主席。你就说,我的钱够用了。”可秘书不依:“主席知道您手头紧,还吩咐我快点把钱送来呢。季老,您一定要收下。不然,我交不了差。”王季范恳切地说:“新中国成立不久,从一个国家来讲要勤俭建国,从  相似文献   

10.
一位领导给学生作传统报告,谈兴正浓时,台下学生递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您刚才把摄影的“摄”念错了,此字念She(射),不念nie(捏)。那位领导看后一怔,报告结束时,他打开纸条说:“刚才我讲话时,把摄字念错了,有位同学给我写了张紙条,指出了这一错误,事情虽小,但我非常感谢他,这个字我念了几十年,可没人给我指出过错误,这位同学是我的‘一字之师’。”话音刚落,激起满场掌声。  相似文献   

11.
一位朋友去超市购物,看到有鲜活的大螃蟹,就想买两只。她对年轻的女售货员一说,想不到这位小姑娘看了她一眼,说:“这个,你别买。”小姑娘解释说:“你头上受了伤,不宜吃螃蟹。可以买别的东西,质量也很好的。”原来这位朋友确实刚摔了一跤,跌破了头,缝了5针,头上还包着纱布。她赶忙解释:我买给女儿吃的。小姑娘售货员这才忙着帮她挑螃蟹。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我们办公室到下属某个厂去调查党务工作,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有件事本应由党组织集体研究决定的,书记(兼厂长)却搞个人说了算,事前既没有经过集体讨论,事后也没有和“一班人”通气或打个招呼,搞得其他班子成员大有意见,致使领导成员闹不团结,工作起来大家也不配合,厂里各项工作很被动。我们找到书记,他很不以为然,颇有点“家长”气慨,说:“这件事情我说了不算谁说了算?”  相似文献   

13.
我叫王殿森,是抚松县运输管理所所长。时下流行这样一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但在我们这里,金钱有时就显得很苍白。一次,我们给一个姓张的个体车主批了一条客运路线,他很感激,拿了1000元钱送到我家,我不收,他便说:“我寻思着送点东西,怕让人看见不好。就这点意思,你愿意买啥就买啥。”边说边把钱扔在我家的桌子上就跑了。第二天,我把这送上门的实惠以这个车主的名字存到了储蓄所,过后将存折还给了他本人。谁知,他趁我接电话的工夫,又把存折塞到我的抽屉里。无奈,我只好向局领导汇报了这个事情。这位车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或单位在工作生活当中多少会得到领导或组织的关心帮助,或大力提携促成成长进步,或雪中送炭解决实际困难,或创造条件帮带赢得荣誉,不少单位和同志事后会由衷感激,通过不同形式表达自身的谢意。这本身无可厚非,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懂得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德,但现实中存在的"公恩私谢"和"私恩公谢"的现象,却是变相的腐化问题。"公恩私谢"是指一个单位或个人受到组织、集体的关心、培养取得了荣誉进步或破解了难题,本应以更高的标准积极工作来感恩、回报组织,但受益单位或个人认为是主要领导或某一个领导"关心"的结果,因此把恩情记在某个领导身上,私下以公款公物表示谢意,从而形成感情上的依附关系,以至发展为派别山头,感恩组织变成了感恩个人,对组织负责变成了对个人负责,容易造成跟风站队、亲疏远近、划圈等不良风气,同时,也容易鼓励放纵一些领导  相似文献   

15.
明代江陵县令范理由于为官清廉,被当朝杨宰相推荐提升为德安太守。范理受到重用后,同僚们劝他应该备重礼感激杨宰相。范理答曰:“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为公办事,并非私人交易,公不私谢嘛!如果我用重礼酬谢宰相,岂不亵渎了宰相的仁爱?”范理所奉行的“公不私谢”的做法,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中,不仅值得被提升的“官”们仿效,也值得那些能提拔人当“官”的“官”们借鉴。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几百年前就被范理所摒弃的东西,今天却又被某些当权者拾了起来,他们利用提拔干部的机会,搞出一些“公  相似文献   

16.
女母儿与母儿亲燕子我在城里成了家,便把住在乡下的母亲接来。母亲在临行前仔细地洗了头发,穿着每次出门时穿的那件新衣服,辗转坐车,终于来到了我家。我问母亲到城里的感觉如何,她说:“城里的人太多,车太多,闹得慌。”我说:“妈,那您就不出屋,整天呆在家里。”...  相似文献   

17.
安全事故     
一位省领导在市长一行的陪同下对该市的安全工作进行检查.突然刮起了大风.树上一根枯树枝落下来.正好砸在这位省领导的头上。市长问道:“没事吧?”省领导摸了摸头说:“没事,没事。”  相似文献   

18.
1980年8月15日上午10点,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领导和保健办公室负责同志找我谈话,决定派我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做专职医疗保健工作,并说次日就把我送过去。听到组织的这个决定.我又惊又喜,同时又感到责任重大,深恐力不从心。领导看透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放开胆量,试试看。”后来,我才得知  相似文献   

19.
近日读到《周未》报上佳鸣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及周恩来谈写书的一件轶事,禁不住让人心潮澎湃。1961年7月18日,周总理和陈毅同志在上海冒着酷暑来到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白杨家作客,同时,还约见了在沪的部分电影界著名人士。在亲切随和的气氛中,有位同志向周总理恳求道:“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总理笑着向这位同志看看,没有立即作答。有人便说道:“总理太忙了,没有时间写。”此时,周总理说话了:“如果我写书,就专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这可不是卢梭的《忏悔录》,而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错误中吸取教训。”他说此话时,双眼炯炯发光,看得出是动了感情的。“如果我写书,就专写一生中的错误。”周总理把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事业中去了,以致他无暇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写这样一本书。他说:“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当像条牛一样努力  相似文献   

20.
这是出现在宣武区信访办的几个场景: 场景一:“区长,这事儿您得管。前不久,邻居家失火秧及本人住房造成漏雨,跑了好几个单位都没解决,实在没法儿,赶今儿个您接待信访,只好来麻烦您了……”一居民心急火燎地陈述着。 “喂,街道办事处吗?噢,我找你们主任……”“哎,有件事儿跟你说说……”区长唐大生拿起电话,当即责成对方要克服困难,尽快为这位居民解决问题。 几天后,这位居民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他再次来到信访办,一个劲儿感谢区长,说区长真为老百姓办实事。 场景二:一位拆迁户向区领导诉苦,因拆迁片户口冻结,孩子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