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网络名誉侵权应承担何种责任,司法管辖地如何确定,造成损害赔偿如何计算,已成为网络名誉侵权的重要问题。网络法律在协调人格权与网络上的言论自由之间的利益冲突时,应使公众利益作些让步,避免给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障碍。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但通过网络侵犯名誉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网络名誉侵权手段简便易行,影响范围广,侵权后果严重。网络名誉侵权责任需要从行为的违法性、损害后果、主观过错、因果关系几方面加以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名誉权应该承担责任,如果网络用户利用互联网侵犯名誉权,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删除、屏蔽等义务。  相似文献   

3.
网络名誉侵权应承担何种责任,司法管辖地如何确定,造成损害赔偿如何计算,已成为网络名誉侵权的重要问题。网络法律在协调人格权与网络上的言论自由之间的利益冲突时,应使公众利益作些让步,避免给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障碍。  相似文献   

4.
国际互联网上的名誉侵权及其侵权责任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新兴的第四大媒介,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网络传播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影响广的优势,使得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由于网络的这些特点,也使得网络名誉侵权伴随着网络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引起法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闻报道引起的名誉侵权案件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众多的新闻媒体作为被告陷入侵害名誉权纠纷案件的诉讼当中,这是大众传媒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新闻从业者要加强法制意识,了解名誉侵权发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侵权的发生,更好地发挥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6.
侵害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案件 ,是目前司法实践中发生比较多、影响比较大、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案件 ,也是司法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公权和私权冲突与协调的视角论述了何为新闻自由、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认定、正当的舆论监督同名誉权的界限以及对死者名誉权的保护 ,以有利于正确处理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该类案件 ,科学认定名誉侵权 ,既防止某些人以法律赋予其新闻自由权为借口侵犯公民、法人的名誉权 ,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 ,又要防止有些人动辄以名誉侵权为由提起诉讼 ,从而限制新闻自由。通过合理的界定 ,达到既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又保证公民享有新闻自由权 ,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剖析相关学说的基础上再次探讨了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问题,论证了对死者名誉的侵害实质上侵犯的是生者的一般人格权,并对刚刚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下文简称《民法草案》)中有关死者名誉的规定作了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8.
《民法典》名誉权条款删去了"人格尊严"的规定,有学者认为这明确了"人格尊严"不受名誉权保护的原则,因为名誉权保护中的人格尊严相当于"名誉感",而"名誉感"又过于主观,保护名誉感会过度压制言论的自由表达。然而从法哲学的层面来说,名誉权是基于某种"可见的"或者"当然的"价值而获得的尊重,它不仅包括外在名誉的保护,即获得实事求是的评价的权利,也包括内在名誉的保护,即给予每个人最基本的尊重,后者又被称为"名誉感"。内在名誉的保护有助于个人控制自身的形象,发展健康的人格,与他人建立紧密的合作。尽管对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的评价是言论自由的体现,我们也不能像美国法那样纵容无节制的批评,而应该借鉴德国法,禁止将他人贬低为"非人"的动物或物品。此外由于《民法典》中的人格尊严可以最广义地解释为所有权利的基础,不适合作为具体权利的规范依据,因此当人们发表侮辱性的言论贬损他人的人格尊严时,我们仍应依据名誉权条款,而非人格尊严条款要求他们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释了日本人重视名誉的观念,该观念是近代日本法律发生变化的源头所在.重视名誉的观念是日本人独有的价值观念,也即是他们不甘心落后的人生目标.其伦理价值从纵深方向介绍和体现了名誉观念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实现名誉的方式则深化了日本人对名誉观念的重视.重视名誉的观念在横向方面的重要产物之一,便是日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实用主义的态度;产物之二是教育所具有的一定地位,因为教育培养了其法律变迁所需要的人文素质.这样,日本近代法律在名誉观念横纵力量交织的影响下,获得了转型的原初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一、新闻舆论监督与表现自由。新闻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宪法所保护的公民表现自由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对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日渐重视之机,也频繁发生了一些由于新闻报道引发的名誉侵权案件,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如何处理新闻舆论监督权与名誉权、隐私权等公民人格权的保护,本文对此问题作粗浅的分析。以与同仁共探讨。  相似文献   

11.
网络服务商包括网络连接服务商和网络内容服务商。网络连接服务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成为互联网中不作为犯罪的主体。从不作为犯罪的构成原理来看,网络内容服务商如BBS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完全符合不作为犯罪的构成条件,并且其罪过形式只能是故意犯罪。然而,我国现行刑法却对这一犯罪主体及相关罪名没有明确规定,无疑会放纵此类危害甚大的犯罪。  相似文献   

12.
网络游戏给不少青少年带来了种种危害,游戏中如账号被盗,密码遭窃,游戏中的道具、装备失踪等问题不断出现。网络游戏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因此,应尽快完善游戏立法,以保证网络游戏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动态网页技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早期的静态网页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网络事务的复杂需求,动态网页技术已经站在了网络技术的最前沿。本文主要从动态网页开发技术发展的角度,着重介绍了开发动态网页所用的几种动态网页技术。  相似文献   

14.
现代网络技术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成为全球的科技支点和经济支点,同时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关注虚拟能力团体、关注信息的非对称性分布和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等,将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5.
高校报网融合发展与校园媒体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报网融合已成为校园新闻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高校报网融合发展的条件已完全具备,高校报网的融合可以促进校报与网络两种资源的整合,两种媒体的优势互补。同时,高校报网融合对校园传播观念、新闻策划、人员设备等,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网络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犯罪猛增,危害巨大。与传统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具有智能性、连续性等显著特点。网络犯罪的发生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要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采取措施,加以规治。  相似文献   

17.
当今全球互联网正在迅速发展中。韩国的互联网产业在世界上起步较早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国民上网规模上 ,以及互联网的实际利用效果上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其发展模式和取得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韩国互联网发展的成功要素有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国家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18.
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思想政治工作主动与网络结合,既可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现代化,又可以实现其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要抢占校园网络阵地,实现其方式方法的创新.开展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开展网上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网上思想工作,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开展网上道德监控,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服务活动.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是一种大量网民参与、互动的信息搜索方式。“人肉搜索”作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特定产物尽管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其维护正义及公益性本质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前景。“人肉搜索”行为只要没有侵犯个人隐私,就不需要用刑法加以规制,而应完善网络法规对“人肉搜索”进行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个消费者个体或群体都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与经营者的互动所形成的,消费者身份的判定必须辅之以这一互动过程的佐证.这一“互动过程”可以笼统地被总结为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发生的“生活消费关系”.因此,欲将免费互联网用户认定为消费者身份,必须证明其与互联网经营者之间生活消费关系的存在.而双边市场理论为我们刺透企业“免费”的虚假外表,探知企业真正的运作模式提供了工具,功莫大焉.在这个理论前提之下,我们可以轻易地将免费互联网用户认定为消费者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