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发生在半年前香港半岛酒店的西餐厅里。当时,一个有传奇经历的亿万富翁经朋友介绍找到我,客气地对我表示敬意之后,希望我能帮他写自传。他说自己经历那些故事相当精彩。于是,我请他说说。  相似文献   

2.
<正>在国人眼里,买烟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无论在超市还是小摊,说出要买的品牌,付过钱就可以拿走。然而,在日本买烟却要难上很多。去年冬天,我到在日本定居的表哥家小住。我是个烟民,一天到晚几乎烟不离手,没用上一个星期,从国内带来的烟就抽完了。一天,表哥见我要出去买烟,就提醒我:"你最好带上能证明自己年龄的证件,不然,你很难买到烟。"  相似文献   

3.
我一直不能忘记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晚年讲述的他初出茅庐时经历的一件事。那件事,他说对他整个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教益。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巴黎见到了当代伟大雕塑家罗丹。罗丹非常随和地同他一起进餐,然后请他到自己的创作室去看看。年轻的茨威格怀着崇敬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跟随这位享誉世界的老人走进一间大厅,那里集中了雕塑家最重要作品的复制品,也放着数百件珍贵的单个习作─—一只手、一只手臂、一束马鬃、一只女人的耳朵,大部分只用石膏塑成。茨威格这位传记文学圣手在他那最后一部著作《昨日的世界》中回忆说,罗丹大师把他…  相似文献   

4.
正管理者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环境,让事情和人情分开:人是人,事是事。一次"赢在战略"课上,一个管理者问我:一个员工有一件事明明做错了,但他是公司的一个骨干员工,如果我说他,他受不了不干了怎么办?但如果我不说他,他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又怎么办?我怎么解决这个两难问题?一个企业的高层会议上,一个管理者问我:我交给一个骨干员工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没有按时完成。但我知道他很辛苦,在做这件事的同时还做很多其他事情,而且别人配合得也不好,这事不能全怪他。如果我不说,他自己心里也难受,毕竟交给他的事情没有做好。我应该如何办?是批评他还是不批评他?  相似文献   

5.
双面神石雕     
《学习导报》2011,(20):34-34
一位哲学家途经荒漠,看到很久以前一座城池的废墟。岁月已经让这个城池显得满目沧桑了,但仔细地看却依然能辨析出昔日辉煌时的风采。哲学家想在此休息一下,就随手搬过一个石雕坐下来。 他点燃一支烟,望着被历史淘汰下来的城垣,想象着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不由得感叹了一声。  相似文献   

6.
还清楚地记得,去年3月14日是星期日。中午,我去省立医院看望住院的父亲。他依旧虚弱,但精神尚好,挣扎着坐起,饶有兴致地与我谈话。他说:“发生了一件事,简直是一个奇迹。”事情是这样的:昨夜,他服了两粒‘安定’后熄灯入睡。但怎么也睡不着,朦胧中,忽感遍室生辉,屋内器物清晰可辨,自己则觉得孔  相似文献   

7.
曹林 《企业党建》2012,(6):14-15
一位退休老人,生活并不宽裕,但是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给贫困山区的好几个孩子寄钱,资助他们上学。没跟别人说过,甚至家人都不知道。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媒体知道了,他因此成为各路媒体争相报道的道德典范。老人说.其实他并不认同一些报道把他写得很沉重、很悲情:生活困难、穿着简朴却资助他人。自己身体不好却总想着别人。仿佛做好事是~件虽然崇高,却背负着沉重负担的事。  相似文献   

8.
梁衡 《学习导报》2013,(12):28-28
徐惟诚同志向我讲了一件事。"文革"结束不久,他在胡耀邦家中碰到一位老同志,发牢骚说:"现在无事可做了。"耀邦说:"怎么可能?共产党员永远不会无事可做。实在不行给邻居的孩子们讲故事总可以吧。"他记住了这件事。惟诚同志自66岁从部长岗位上退下后,自告奋勇地到出版社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修订,一干就是14年。修订到尾声时一家杂志社请他写卷首语,一写又是6年。说是卷首语,实际是每期讲一个故事。当读者打开油墨芳香的第一页时,就听到一个老者的声音,在耐心诚恳地说事析理,与你谈心。中国人讲故事而成名成家、名垂青史的大多走搜怪求奇、惊世骇俗的小说家之路。  相似文献   

9.
单位一同事聊起一件事——他是当笑话来说的:一次,他带的大学实习生写了一篇非常普通的稿子,却自我感觉极好,先是当着众人的面美美地自夸了一番,然后自我陶醉,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同事感慨: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会这么“自信”?  相似文献   

10.
《党建》2016,(5)
正接触过我父亲阎肃的人都会有个共同印象,就是他一点架子没有,对所有人都非常客气。这么多年,爸爸没教过我什么大道理,但一直示范着一件事:与人为善,尊重身边每一个人。和他一起出门,在院里不管是见到花匠、扫地阿姨,大师傅、小战士,他一定会主动微欠上身大声打招呼:"您好。"我小时候觉得老爸好歹也是个艺术家,怎么一点派都没有。和老爸  相似文献   

11.
屈指算来,石景祥在榕江县崇义乡干纪检工作已有4个年头。四年前,初来乍到,石昌样就给自己定了一条戒律:不办人情案,不拘私枉法,公正查案,不冤枉一个好人,也决不放掉一个“蛀虫”。1996年4月,石昌祥接到县纪委转去普安村群众状告村主任朱某某挪用学校集资款和电站款的举报信。他找到纪检员了解情况,纪检员对他说,此案早已查清楚了。不料几日后,有几个村民找到石昌祥,反映朱的情况。石昌样心想,案件已结,群众为何还来上访?个中必有蹊跷。他再次找到纪检员查明案件处理经过,不得已纪检员才讲出实情,此案还没有查过,是个积案…  相似文献   

12.
李强 《党史文汇》2007,(1):53-54
一次带孩子到一家麦当劳餐厅吃饭,见到两个妇女因不慎碰撞吵架,其中一位用油得发腻的京腔奚落另一位说:“吃——过麦当劳吗你!”那意思仿佛是说,吃过的便高人一等,便是与国际接了轨,没吃过这洋玩意儿的便不配进来,只有去吃大碗面。这话虽是对另一位妇女说的,却也捎带着扎到了我。说实话,那个时候我也是没有吃过。要不是正好路过,也正好到了饭点儿,我是不会去那里的,当时也只是怕浪费而吃了一点孩子剩下的薯条。这件事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却让我始终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13.
在蓟县,认识刘金保的人挺多,却不全是他的朋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干的是件得罪人的事。有的人怕我,因为我专挑毛病,常罚款,有人恨我,因为我不讲情面,断了一些人的财路;但更多的人喜欢我,因为我勤快,执法公正,为保护一方环境出了力,还帮过不少人的忙……但不管怎么说,组织上把这项工作交给我,我就把国家和百姓利益看得至高无上。让我出卖灵魂死也不干!  相似文献   

14.
殷殷爱民心──记福建省漳浦县委书记王良才车荣武王良才,这位泉州洛阳江水哺育成长的农家子弟,靠勤奋苦读毕业于厦门大学。1984年11月起先后担任漳浦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他认为自己像平常人一样,做着应该做的事。但这件件事,却体现了他殷殷爱民心。“...  相似文献   

15.
正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信仰弥足珍贵,唯有坚持愈加重要。"我只是一直在做一件很小的事而已。"魏德友夫妇52年像一天,不忘初心,倾力做好一件事——为国守边防。老魏叔的故事让我感受着信仰的力量。责任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使命。2008年我大学毕业,作为一名"一连一生"从甘肃来到美丽九师一六七团。转眼间8年过去了,说实话,我非常庆幸自己的选择,成为一名"兵团三代",在这片沃土上,我播撒这希望  相似文献   

16.
《学习导报》2010,(13):56-56
毛泽东吸了一辈子烟,但却没有用过打火机。打火机是比火柴更进步且方便的现代火种,在一般人跟里,使用打火机点烟比用火柴还显得气派一些。毛泽东抽烟消费很高,按理来说他完全可以用上现代一点的打火机,但毛泽东一直用的都是火柴。一方面与他的习惯有关,闻惯了火柴燃烧时那种独特的松香味,一方面是火柴比打火机要便宜,因为毛泽东向来节俭,他深知自己吸烟的消费很大,  相似文献   

17.
张雨生 《唯实》2001,(10):69-70
“庙难进,神难拜。”老百姓这么形容到某些政府部门办事的难处。政府部门的公仆们则流传着另一句话:“为人民服务,怎么麻烦怎么来。” 我最早听到这句话,是出自一位熟人之口。他在县政府机关工作,大半辈子了,至今还没有带长。他苦笑着,摇着头对我说:“这是一句自嘲的官场戏言。说是戏言,也未必不是实情。‘为人民服务’是写在墙上的,挂在嘴上的。‘怎么麻烦怎么来’,是记在心底的,切实奉行的。”初听,我以为他是发牢骚;细想,觉得这句话还真有代表性。 恰好乡下来人,讲了一件事。 一位农民住在山里,女儿上学每天得出山进山…  相似文献   

18.
《新湘评论》2010,(13):56-56
毛泽东吸了一辈子烟,但却没有用过打火机。打火机是比火柴更进步且方便的现代火种,在一般人跟里,使用打火机点烟比用火柴还显得气派一些。毛泽东抽烟消费很高,按理来说他完全可以用上现代一点的打火机,但毛泽东一直用的都是火柴。一方面与他的习惯有关,闻惯了火柴燃烧时那种独特的松香味,一方面是火柴比打火机要便宜,因为毛泽东向来节俭,他深知自己吸烟的消费很大,  相似文献   

19.
神圣约定     
(小说连载之五)他却万万没有想到 ,一件意外的、近乎荒唐的事忽然发生 ,一下子把他和肖力隐蔽的矛盾推向了公开化。郭勤生从前一段的繁忙中刚刚松懈下来 ,下一步的经济活动又不由他分管 ,刚想利用这一段时间自己读读书 ,他却万万没有想到 ,一件意外的、近乎荒唐的事忽然发生 ,一下子把他和肖力隐蔽的矛盾推向了公开化。那是一天上午 ,郭勤生下乡回来 ,看看午饭时间还早 ,便捧着一本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浏览 ,却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推门进来。姑娘不是别人 ,正是肖力书记的小女儿菲菲。“郭叔叔 ,你好!”“唉呀 ,是小菲菲 ,你怎么来的…  相似文献   

20.
晏婴是春秋末期的齐国宰相。有一次,他正在家中吃饭,突然齐景公派人到他家来了,他得知这位大臣还没有吃饭,便将自己的饭分出一半请客人吃,结果客人和他都没吃饱。使臣回府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齐景公。景公昕后,十分感慨地说:“晏婴家里这样穷,我却一点也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于是,便派人送一大笔钱给晏婴,让他作为招待宾客的费用。可晏婴坚决不收,一次又一次地向来者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