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玮 《当代亚太》2021,(5):39-74
随着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战略第三方对中美关系和中国外部战略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探究中美战略竞争和美国对战略第三方政策会如何影响战略第三方的对华政策,文章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模型,揭示了中国、美国和三个战略第三方——印度、俄罗斯和欧盟——自2008年以来的动态互动规律.研究发现,随着美国对中国的遏压加剧,印度和俄罗斯对华政策中的冲突性因素可能增加,而欧盟则可能改善对华关系.美国改善与欧盟关系将导致欧盟采取对华疏远的政策,美国对印度的持续示好和拉拢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印度加强对中国的敌对政策,俄罗斯对华政策则不受美国对俄罗斯政策的影响.根据上述发现,如果中美战略竞争持续和加剧,中俄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可能显现,甚至可能出现印俄两国同时对中国构成挑战的被动局面,欧盟则可能成为缓解中国外部战略压力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华佳凡 《当代亚太》2023,(5):130-165+168
随着数字时代到来,跨境数据流动改变了全球的政治经济生态。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及其主要盟伴的跨境数据流动政策模式呈现显著分异。文章首先构建了测量一国政策模式的指标工具,识别了美国及其主要盟伴的政策模式,而后探究其成因。研究表明,在跨境数据流动领域,对数据流动的安全威胁认知是塑造美国及其主要盟伴政策的核心因素,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偏向起到了修正作用。具体而言,将数据流动视作安全威胁的集体主义国家会形成广泛本地化模式;将数据流动视作安全威胁的个人主义国家会形成有限本地化模式;将数据流动视作安全保障的个人主义国家会形成有限自由流动模式;将数据流动视作安全保障的集体主义国家会形成广泛自由流动模式。文章为测量一国跨境数据流动政策模式提供了较为客观清晰的指标,并揭示了美国及其主要盟伴的政策动因,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工具与基础,同时对中国寻求跨境数据流动领域合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1年,中欧关系在欧洲债务危机中稳定发展。中欧贸易保持良好增长,双方在经贸领域的法律合作加深,但分歧和争端犹存;中欧科技领域的合作继续深化,中欧政治交往呈现多层次和宽领域的特点;中欧公众相互认知的鸿沟有所加大,但社会合作进展平稳,文化交流逐渐走向战略性和常态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得到加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总体来看,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良好,但在一些传统领域的分歧仍然存在,并将持续对中欧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5.
余珮  郝瑞雪  孙永平 《欧洲研究》2023,(4):30-54+5-6
在中国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和欧洲提出对华“去风险化”的背景下,中欧作为气候变化与清洁能源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机遇与挑战并存。围绕如何推进中欧清洁能源技术合作,本文基于共同需求、双边关系、合作基础和合作经济性四个方面,构建了合作潜力评估框架。根据测算,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合作状况可分为“保持合作”“挖掘潜力”“增强互信”“开展接触”四种情景。根据欧洲各国总体及其不同领域的清洁能源技术实力水平,中国可选择“引进来”或“走出去”的合作模式,并优先在各国相对优势的领域与其开展合作。结合合作情景、合作模式与代表性技术领域的综合评估结果,可以看出:中欧海上风电光伏制氢项目的合作潜力较大,可采取“引进来”的方式,与法国、德国、荷兰等属于“保持合作”或“增强互信”情景的国家开展合作;中国新能源汽车具有赴欧投资建厂的合作潜力,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与匈牙利、土耳其、葡萄牙等属于“挖掘潜力”情景的国家开展合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建设工程和中英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合作因受双边关系和合作经济性的影响而有所滞缓,可在增强国家互信的基础上,分别与法国探索联合技术研发、与英国开展“引进来”合作。  相似文献   

6.
张励  吴波汛 《当代亚太》2022,(5):37-65+166-167
在中美博弈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湄公河地区成为双方的“兵家必争之地”与战略对抗前沿。在此博弈场中,水资源无疑关乎该地区的命脉,亦是两国博弈的焦点。鉴于既有水外交理论对小国水外交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解释的不足,文章试图构建一个小国水外交理论框架,并借以分析湄公河国家在中美博弈背景下的水外交策略模式选择。小国水外交理论分为三个维度,从国家维度看,小国水外交的内在驱动因素包括“求生存”“求安全”“求尊重”由低至高三个不同层级;从流域维度看,小国水外交的决策形成因素包含河岸权益匹配度、水机制发展程度和共同身份强度;从环境维度看,小国水外交的外在触发因素包括大国的影响力度与大国间的博弈烈度。三个维度各因素的互动催生了“自主式水外交”“追随式水外交”“对冲式水外交”和“抱团式水外交”四种主要的小国水外交策略模式。文章基于小国水外交的理论框架,分析了湄公河国家水外交的要素构成及在中美不同博弈烈度下湄公河国家的水外交策略模式,即泰国借助“三河流域机制”开展的“自主式水外交”,老挝通过“水电开发”同中泰两国实现利益捆绑的“追随式水外交”,湄公河国家在中美水资源合作机制上采取“两面下注”的“对冲式水外交”,以及以...  相似文献   

7.
本文聚焦中欧光伏争端,以衍生自双层博弈理论的三层博弈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此次贸易争端进行分析和梳理。本文主要尝试通过"赢集"这一核心概念,解释此次争端中德国和欧盟的立场及行动。本文认为,在此次光伏争端的案例中不仅存在着中国与欧盟在国际层面的谈判和互动,欧盟与其成员国和利益集团之间,以及成员国与利益集团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而争端最后的解决结果是这几个层面互动的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王倩  顾雪莹 《德国研究》2021,36(2):117-131
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号称是"史上最严个人数据保护立法",该条例适用于劳动关系.我国有众多涉欧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用工管理中经常要进行员工数据处理活动,从而面临着GDPR的合规挑战.在合规管理中,涉欧企业首先要确保处理员工个人数据具备合法性基础,然后要履行与员工的知情权、删除权、可携带权等权利相对应的义务...  相似文献   

9.
日欧EPA的建立既是日欧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各自独特的战略诉求也是其共同战略诉求整合的结果,其影响不但超出了日欧双边关系的范畴,给日欧双方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而且也会对利益攸关方、WTO改革与存废以及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博弈等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在这众多影响中,日欧EPA所搭建的高标准经贸规则模板给中国获取更大的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博弈主导权带来巨大的压力,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0.
梁鹤  艾德洲 《港澳研究》2023,(4):84-92+95-96
粤港澳基础教育跨境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基础教育跨境合作的突破口,是实现民心相通和港澳人心回归的重要抓手。本文结合对珠三角五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调研,发现粤港澳基础教育跨境合作依然存在较强的互补性,随着粤港澳“姊妹学校”制度的深入实施,内地基础教育“走出去”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内地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和粤港澳基础教育跨境合作的步伐。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探索教育“走出去”专项扶持体系,设立基础教育跨境交流与合作的专项经费管理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尽快搭建粤港澳中小学校长论坛和常态化交流机制,以校际合作、共同开发“国家认同”课程体系四方面对策建议,以推进粤港澳基础教育跨境交流合作和中国基础教育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  相似文献   

11.
《欧洲研究》2021,39(4):89-109
个人数据保护标准是欧盟基本权利保护的制度体现。欧盟数据跨境传输规则和欧洲法院司法监管均以实现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为要旨。数据传输的一般原则是针对出境数据的永久最低保护标准,充分性决定和标准数据保护条款是欧盟贯彻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的法律工具。前者整体适用于特定国家,后者个别适用于特定商事主体,欧洲法院司法审查旨在实现对数据流动的全球监管。中国数据立法须全面研判欧盟数据保护立法模式的潜在风险,谨慎对待充分性决定、标准数据保护条款等具有欧盟特色的复杂法律工具,摆脱法律移植欧陆成文法的历史惯性,避免盲目借鉴《一般数据保护条例》而落入欧洲法院司法审查的长臂管辖。数据流动立法应全盘统筹个人数据与非个人数据流动立法方案,探寻价值中立规则以提供法律趋同新思路,引领数据立法的全球竞争。  相似文献   

12.
在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不能不面对领导权的问题。由于东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多元化,决定了该地区合作进程中领导权问题的特殊性。目前东亚地区的领导权(主导权)现状是小国主导模式(东盟模式)。本文笔者对可能存在的美国领导模式、日本领导模式、中国领导模式、中日合作领导模式等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东盟机制下的中美日合作领导模式。东盟机制下的中美日合作领导模式解决了中、美、日三大国都不具备单独领导该地区的绝对资质问题;承认了美国在东亚的利益存在,有利于实现美国与东亚国家间的共存共赢;尊重了目前东盟主导东亚区域合作的现实,弥补了东盟模式的不足;能够调动中等国家、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战略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美两大因素共同塑造的。中美战略竞争对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化风险为机遇,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日本采取三方面的政策举措:补齐军事力量的短板,推进联盟安全体系的多元化;实施经济安保战略,重组供应链和确保技术优势;推行体现日本价值观的制度战略,谋求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以便乘机达成引导国际秩序重塑的方向,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流大国的夙愿,表现出浓重的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但对日美联盟战略基轴地位的顽固坚守和对中美不对称依赖脆弱性结构的存在,决定了日本无法从根本上平衡自主与追随、依赖与"脱钩"、改革与"辅成"的三重矛盾,要想利用中美战略竞争提供的"空间"来实现上述政策目标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4.
张莉 《欧洲研究》2012,(5):100-116,3
一直以来,欧盟在保护环境上起着全球领先者的作用,考虑到中欧双方在环境问题上的合作对全球抑制环境恶化和改善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了解欧盟环境和能源方面的政策和行动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人眼中欧盟作为环境行动者的形象,对中欧双方学界和政界进一步探讨双边合作的潜力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讨论欧盟的各种对外身份和形象入手,论述欧盟在环境、气候和能源问题上作为全球领先者的贡献以及中欧在保护环境和气候变化上的合作,然后考察欧盟环境行动者形象在中国的传播,分析中国市民、政府官员、商界精英、学者以及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工作者对欧盟这一形象的认同和感知,并探讨其对中欧未来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相关问题合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丁纯  张铭鑫  纪昊楠 《欧洲研究》2023,(5):1-34+173
欧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首先回顾了中欧视域下“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演进历程,并梳理了各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成就和挑战。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经历了“相对冷淡”“相对积极”与“竞合并存”三个时期,欧洲由“相对冷淡”到“相对积极”转变的背后,是“一带一路”倡议自身的表达逐渐完善、项目成果逐渐显现以及欧盟加快经济复苏诉求的共同作用;从“相对积极”到“竞合并存”则是中欧产业竞争加剧、欧盟对中欧关系认知变化、欧盟地缘政治转型下经贸问题安全化及美国因素的综合影响。尽管欧洲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但能否为欧洲参与国带来切实的发展利益才是决定中欧“一带一路”竞合长期走向的关键因素。基于全球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欧影响。“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贸易促进效应、投资促进效应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效应三个机制有效提高了欧洲参与国的经济增长与居民就业水平,部分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市场开放性和债务陷阱问题的指责不实,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并未显著提升欧洲参与国民众对中国的平均印象,民心相通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陈勇  邹雨君 《德国研究》2022,(6):44-68+121-122
2005年至今,中欧非三方合作经历了从欧盟首倡,到中国和非洲反应冷淡,再到目前中国与部分欧洲国家在双边关系基础上开展合作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发展合作与市场化合作并行的模式。本文从“规范性力量”的视角出发,考察欧盟在推行“转变”政策过程中遭遇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制约,分析中欧非之间的发展合作规范差异以及欧洲国家的实用主义外交是如何引导三方合作走向“互惠”模式的。通过分析有关中欧非三方合作协商和推进的相关政策文件,本文以“规范性力量”的实践及其制约为线索,展现了欧盟、欧洲国家、中国及非洲围绕国际发展合作规范展开博弈的复杂图景,也为分析存在规范差异的行为体之间如何建立合作共识、探索合作契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09年2月17日,被称为"贷款换石油"的中俄大型输油项目终于敲定.这标志着两国间长达15年的石油博弈终于突破了重重困境,有了一个较为完满的结局.回首中俄两国15年间围绕远东石油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博弈,每一轮谈判都是一场事关国家利益的针锋相对,每一份协议的签订都体现了双方寻求双赢的妥协.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视角,以俄远东输油项目为例,从输油管线之争及石油定价机制谈判等几个方面,对中俄能源合作进行系统的梳理,提炼双方博弈策略的精髓,发掘竞争背后蕴藏的合作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今后中俄能源合作的走向依旧是"博弈-困境-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王勇辉  程春林 《东南亚研究》2022,(4):91-109+156
“印太战略”推出以来,美国与印尼在海上安全领域的合作加速提质。两国海上安全的顶层协调频密,双多边海上联合演习规模拓展,涉海军售与安全援助均取得新突破。美国与印尼强化海上安全合作是两国在印太局势大变动的背景下,基于对自身战略目标、利益的认知和评估而做出的主动选择,其中不乏相互利用制衡中国的考量。但由于两国在战略偏好、印太地区构想及南海问题等方面存在分歧,其合作也存在一定的约束和限度。美国“印太战略”旨在遏制中国在地区秩序中地位的提升,由此美国与印尼的海上安全合作总体上将继续强化,尤其是双方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杨盼盼  徐奇渊  张子旭 《当代亚太》2022,(4):134-164+168
文章研究了中美经贸摩擦之下越南的角色,切入点是中国对越出口贸易在中美经贸摩擦期间的显著增长及其结构变化特征。通过构建统一框架全面分解中国对越南的出口,结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清单、美越贸易情况,以及中国对越出口的产品性质、不同技术水平等信息,文章区分了贸易摩擦冲击、竞争和互补三类效应,并充分考虑经贸摩擦的直接冲击和生产地转移效应对出口的影响。文章进一步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法,测算了中美经贸摩擦对于中国对越南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分析了其在不同商品类别上的差异性影响及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中美经贸摩擦冲击效应显著,大幅推动了中国对越南的出口,中越之间持续性的生产地转移效应不容忽视,不过,互补效应仍是中越贸易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印太战略”推出以来,美国与印尼在海上安全领域的合作加速提质。两国海上安全的顶层协调频密,双多边海上联合演习规模拓展,涉海军售与安全援助均取得新突破。美国与印尼强化海上安全合作是两国在印太局势大变动的背景下,基于对自身战略目标、利益的认知和评估而做出的主动选择,其中不乏相互利用制衡中国的考量。但由于两国在战略偏好、印太地区构想及南海问题等方面存在分歧,其合作也存在一定的约束和限度。美国“印太战略”旨在遏制中国在地区秩序中地位的提升,由此美国与印尼的海上安全合作总体上将继续强化,尤其是双方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