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往来     
读者诤言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女性读者,比较喜欢贵刊的“世象广角”栏目。这个栏目的文章里大多充满了人生的奇遇、变故、无奈和悲凉,但在某些文章的深处,仍潜藏着真、善、美的力量和呼唤,文章里的主人公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这些美好的品质和人格,让读者感到温情和感动。第十六期《手背对手心最后的情意》让我感触颇多,姐姐的遭遇让人感叹,她一直珍惜生活中的点滴,但是命运的无情仍把不幸降临到了她身上,但在厄运面前她仍那么冷静地面对,对恋人最后的祝福,对妹妹最后的情意,人性的光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散发出最美丽的余晖。正如此文编后所言:…  相似文献   

2.
名片人生     
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积攒了不少名片,这些名片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色彩纷呈、妙趣横生。有的名片印着彩色人头像,让你一看名片就想起对方的音容笑貌;有的名片印上两只相握的手,表示握着您的手永远是朋友;有的印着美丽的风景,给人一种清新雅致之感;有的还印有自己的座右铭,表明自己的处世哲学等等。  相似文献   

3.
现在驾驶员都感到汽车难开,原因之一是一些行人不让汽车——有的在车前突然横穿马路,有的骑着自行车或步行在车前晃来晃去,汽车鸣笛也不让。据了解,这些不愿让车的行人都有一种心理:“我不让你,你也不敢撞我!”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读者诤言编辑同志:2006年第四期《四年前,我杀害了亲人》一文读后让人心情难以平静。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是社会一大问题,而这篇文章则让我们不得不反省与沉思。社会和家庭都有对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的责任,但是有的家庭因为“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愿而采取了极端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我所在的监狱开展了阅读《光明行》系列丛书活动。通过阅读这些书,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明白了我犯罪的原因,也促使我安下心来努力改造。让我真正从思想上有了深刻的变化。一在读《心理与心态》一书时,有一篇题为"明眼看自己"的文章深深地启发了我。文章的开头引用了心理学家莱格的一段话:"只有当人能够察看自己的内心深处时,他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向外看的人是在梦中,向内看的人是清醒的人。"短短的几句话,高度概括了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只有当人静下来察看自己内心深处的时候,视野才会变得清晰,内心才会清醒。对照自己,我何尝不是走过了这样的心路历程。入夜,躺在监舍的床榻上,我许久未能入眠,脑海  相似文献   

6.
家人生日,拿起同事吕娟推荐给我的生日蛋糕图册,我顿时被上面那件件堪称艺术品的蛋糕所吸引,“黑森林”、“榴莲飘飘”、“带我走吧提拉米苏”……光听这些名字已然是一种享受了,有的美图下竟然还点缀着爱意融融的小诗,让人感到宁静而温暖。  相似文献   

7.
近日,互联网上刮起了一阵寻找"表哥"之风,不少细心的网友用心搜集了多位领导干部佩戴腕表的照片,并将之一一比对、鉴定,评估其价格。这些腕表有的普普通通,有的却是价值不菲,颇为"张扬"。这不由得引人深思、让人警醒:领导干部奢华作风要不得!现在,有一种不良风气,有的领导干部总喜欢名牌加身,官派十足,似乎不这样做派就与  相似文献   

8.
再论新刑法的局限与缺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拙文《刑法典应力求垂范久远———论修订后的《刑法》的局限与缺陷》在《法学》1997年10月号发表以后,幸读者垂注,来信提出了许多批评或补充意见,非常感谢。有的读者希望我就文中某些问题进一步加以讨论,有的读者甚至直接提出一些问题希望我再加说明。《法学》的编者们也慨允我就前文言而未尽之部分再为一文。感于读者及编者们的厚爱,我不揣冒昧,再发以下议论。一、关于立法指导思想制定刑法典,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而言,是历朝历代最庄严的大事之一,被视为“肇定国基、开创太平”之伟业。铸刑书于国鼎,竭力追求制定一部百世…  相似文献   

9.
编读     
◎读者:给刊物来个年度小结《法律与生活》编辑部:几年来,我一直是《法律与生活》的读者。自今年以来,我发现《法律与生活》无论是在装帧设计还是在内容安排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漏掉几期后再看,竟然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一口气读完整本杂志,发现了不少亮点。我把这些优点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不知道对不对,真诚地希望我能把一个读者对这本杂志的喜爱之处传达给你们:(1)杂志的栏目变得丰富了,而且分类也比从前更明确了。作为读者,我们能一眼从目录看出文章的类型和分类,这是一本能吸引读者的杂志的最大优点。(2)文章的可读性加强了。实话说,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监察》2010,(24):62-62
作为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最近,我参与查办了几起重大案件,涉案金额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金条、手镯、古玩玉器、名牌手表等奢华之物也有很多。我曾问过一位贪官的家属:"这金手镯你戴过吗?"她回答说:"只在家里试过一次,从来也没敢戴出过家门。"她的回答让我感慨万千。我在想,人这一辈子真的需要那么多的东西吗?人的欲望就没有止境吗?一次偶然经历,让我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渎职侵权案件侦查指挥协调一体化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渎职侵权检察理论研究”征文启示刊登后,我们收到了不少应征稿件。这些文章,有的分析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现状并提出对策;有的阐述案件线索的发现和收集;有的畅谈如何提高侦查水平,还有的则以改革的视角,论证了机构改革、侦查机制完善等等。全面反映了修改后的“两法”在渎职侵权检察业务领域实施的轨迹,也传递了司法实践对发展理论和完善立法的渴求。本刊自本期起,陆续选刊部分来稿,请读者留意。  相似文献   

12.
曾永泽 《中国监察》2011,(22):62-62
在我的生活中,有的事情就像’水中的浮萍随风飘逝,有的事情却像老树的根须牢牢扎在心里,永远也不会忘记。我的家乡在云南省普洱市一个偏僻的、被群山环绕的山寨,祖辈都是靠结绳记事的哈尼人。父母生下我们兄妹12个,夭折3个,还剩下9个,我在家里排行第5。作为一个生活在闭塞山寨的哈尼族人,我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能成为普洱市纪委的一名副书记。回想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有一位老纪委书记让我终生难忘,感恩不尽。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是他扶助我成长,走过了荆棘丛生的道路,改变了我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邹总规齐王纳谏”,说的是邹忌以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这件事所蕴涵的道理,来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读罢这则故事,笔者感触最深的是邹忌寝而思之所得出的结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妥之美我者,畏我也略之美我者,欧有求于我也。”由此笔者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领导干部,就他们自身而言,也有洁身自爱的良好愿望,然而缺乏邹忌寝而思之的精神,往往对身边亲近的人陷于盲目性。有的把身边少数人的偏见当做“正见”,尚有的一』点从善之愿一遇到这些人的讽刺挖苦,便赶忙弃之一旁,成了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有的把身边少数人的甜言蜜…  相似文献   

14.
郭洪平 《方圆》2022,(1):16-19
做记者年头一多,什么样的人都能遇到,有热情的、有矜持的,有能说的、有寡言的,有的上赶着找你,也有的见了记者就躲的.不过,以我多年从事新闻采访的体会而言,但凡你说人家的好、表扬人家的,一般来说采访上不会遇到多大阻力,但是,别忘了,我说的这些都是常理,生活中还经常有不按常理出牌的:我为啥要听你的?别说你表扬我,就是你给我塑...  相似文献   

15.
时下,看报刊上文人笔下的检察官风范及大要案追踪报道之类的栏目,常常从字里行间见到“不畏权势”这样的字眼。“权势”所指是谁,有的文中有交代。笔者做这番“刻画”着实让人敬佩;有的文中并无其事,笔者也加此冠一顶,如此罗列词汇我觉得很是不妥。故不揣浅陋想跟善用此词者交换一下看法。 一、描写检察官风范不能千篇一律,无其事实者不给其冠以此冕。“不畏权势”一词含义不言而知。旧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经济纠纷案件的调解,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即让有理的一方放弃某些利益,做出让步,以求得案件的解决。这其中,有的是出于当事人的自愿,合法行使自己的处分权力;也有的是当事人认为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为了求得案件的解决,被迫作出不情愿的让步。如何正确理解经济案件调解的让步,是经济审判工作中应慎重对待、认真研究的问题。这里我们刊登了邢威同志的文章,供读者参考。也希望广大读者能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使经济案件的调解真正达到明辨是非,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建议我国刑法分则增加恐吓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1989,(12)
在某市一次政法界与企业界的对话会上,一位厂长言:我的最大后顾之忧,就是有些反对改革的人背后算计我们,希望司法机关不要将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仅仅限于企业家被害之后。厂长的话引起了同行们的深思。绝大部份残害企业家的案件事先都有预兆。很多人深受恐吓之害,有的收到匿名信,有的接过匿名电话,有的住宅门上甚至插着明晃晃的七首,让人整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可我们政法机关为何禁而不止,让这种行为愈演愈烈呢?其实政法机关对此也深有苦衷。一位公安局长拿着一大迭恐吓信说:有时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几十封匿名恐吓信,还不包括恐吓电话及其它恐吓物品,  相似文献   

18.
我写成的一篇散文《故乡》,幸运地被某杂志社编辑评为最佳文章后。读者的来信,从四面八方雪花般地飞进大墙内,使我这个大墙内的“小文人”受宠若惊。与此同时,又担心这些热心的读者一旦知道,我是一名正在服刑的囚犯后,又将作何感想: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也是《中国监察》的忠实读者。我觉得这份杂志叫人看了爱不释手,回味无穷,从中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启示,增长知识。所以,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我们单位都要订阅一份《中国监察》。每次杂志一到,我总是抢着先看,遇到好文章,我还讲给别人听,推荐给别人看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干什么伤什么。对这句话我感触颇深。我从事控申工作已经14个年头了,27岁到41岁,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工作时间。“风华正茂”、“年轻漂亮”、“女检察官”.这些曾令人艳羡而陶醉的字眼,转眼已不再是我的骄傲,取而代之的是“泼辣”、“干练”等形容中年职业女性的褒义词。单调而乏味的控申工作,14年哪,四千多个日日夜夜,期间的酸甜苦辣遍尝,蚕食着我的青春,也给我本很简单的人生阅历浓浓地添上了一笔,让我成熟、让我修善、让我完美、让我进步……我也由当初的黄毛小丫头成长为今天的中层干部.这些全得益于控申工作对我的历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