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2年的1月22日,年仅31岁的左翼进步作家萧红不幸魂陨香江。带着一生的伤痛,带着无尽的遗恨,萧红离开了伤害她、吞噬她的罪恶的旧世界。坎坷前行憧憬温情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县。父亲张廷举是当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30年代,呼兰河畔孕育了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以超卓的才情和女性特有的视角,用满含深情的笔触,书写底层民众生命的悲凉、灵魂的抗争,她就是被誉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怀着崇敬之情,来自国内外的文学爱好者来到呼兰河畔,走进萧红故居、萧红纪念馆,感受萧红苦难却又绚丽的一生。萧红故居坐落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萧红大道228号,  相似文献   

3.
岳晓英 《理论学刊》2004,1(7):119-121
同样拥有孤独寂寞的人生,张爱玲和萧红的生命感悟却有所不同。出身没落大家庭的张爱玲品味到的是繁华不再的苍凉,她选择了遁世的人生方式;萧红感悟到的是生命的宿命般的苦难和苦难中的一丝温柔,所以,她一生都在生命的路途上艰难地寻觅。  相似文献   

4.
正1938年9月中旬,身怀六甲的萧红,只身搭乘人满为患的民生公司轮船,来到举目无亲的重庆。原以为先期抵渝的第二任丈夫端木蕻良,会很快给她找一个立足之地,结果这个小小的愿望也落空了。在到重庆后的将近半年时间里,她居无定所,形如飘萍。她不禁想起几年前在上海漂泊的岁月,想起鲁迅为她遮风挡雨,给予她关爱、温暖和照顾,为她撑起一柄父爱般的保护伞。1934年11月30日,萧红与鲁迅夫妇第一次见面。临别时,  相似文献   

5.
李镕安 《实践》2010,(3):37-37
2008年4月30日,家住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内大社区的101岁老人邓恒均辞世了。虽说再过十天就是她的102岁生日,但她那安详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没有遗憾,她是带着幸福和满足、带着人间的真爱走的。  相似文献   

6.
萧红的小说创作继承了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主题 ,她把国民生存的原始和愚味 ,展示到极致。但是 ,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有自己的特色 ,她将自己悲剧性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融入作品 ,为我们观照国民的生存状态 ,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中 ,我们可以窥视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萧红小说的价值所在。萧红认为 :“中国人的灵魂 ,在全世界中说起来 ,就是病态的灵魂 ,中国人有一种民族的病态。”她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题 ,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暴露着国民的愚昧、麻木 ,对生与死的漠然。她将自己独特的生命感悟和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名著名的青年女作家,同时更是一位有着强烈革命要求的左毅作家。她的创作不但得到了鲁迅、茅盾、柳亚子、聂绀弩、丁玲、戴望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著名的青年女作家,同时更是一位有着强烈革命要求的左翼作家。她的创作,不但得到了鲁迅、茅盾、柳亚子、聂绀弩、丁玲、戴望舒等文坛巨匠的首肯和高度评价,使她成为独树一帜的作家而蜚声文坛,更重要的是她为我们民族文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宝贵遗产,具有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并日益得到国内甚至国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她们的日子不是用来作的,而是用来过的。这两年,"萧红"是一个关注度颇高的名字,微博、名家专栏经常提及,有的分析她作品,但更多的人都在可劲挖掘她的私生活,还拍了以她为主角的电影,萧红有个显见的优势,她和张爱玲一样,笼罩在"民国"这个神奇的似乎能变废为宝的黄金时代的光晕下。民国才女确有很多,除了上述两位,还有张幼仪、黄逸梵、苏青等一批卓越女性。奇妙的是,这类才女引起的兴趣远不如前者持久,她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她们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洵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的”。(市市贤治)  相似文献   

11.
再树新的丰碑□王如明历史的列车,穿越时间隧道,停靠在一九九七这个站台,历史的老人显得亢奋。她带着满脸的沧桑和落寞,带着深刻而痛苦的履痕,稍事休息,就要参加一次世纪盛会。她经历得太多太多了,她曾饮泣过1840年那场不义之战,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天良丧尽!她...  相似文献   

12.
刘永莉 《理论学刊》2003,(6):143-144
萧红继承了鲁迅所开创的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传统.<生死场>从对农民真实生活情景的描写到对国民性的反思,表现出萧红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困惑和面对沉睡的国民灵魂的深深的悲哀;<呼兰河传>是萧红远离故乡后对曾经生活的环境的一种深刻的自省与反思,她以现代人的眼光冷静地观照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挖掘和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13.
许美芳 《实践》2013,(11):36-37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奇,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仪式隆重举行的几天前,带着她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无尽留恋,带着未能“让我再为旅客服务一次”的遗憾,带着未能穿上早已准备好的衣服亲自登上授奖台的遗憾,走完了她41年的美丽人生。  相似文献   

14.
品味春天     
品味春天,让人很惬意。倾听她的声音,那是一种天籁般的深邃,追逐她的影子,那是一种带着微笑的期盼。  相似文献   

15.
刘巍 《理论学刊》2012,(12):121-124
文学史是以符合叙史者价值评判标准的视角、观点和方法所建构的权威话语书写。萧红的文学史评述在海内外两条序列中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这揭示的不仅是研究对象的问题,更是研究者依据何种标准或理论来阐释、定义作家和文本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任何一位作家的评价都是相对的、历史的,对萧红文学史价值的研究应集中于萧红在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包括她作品的人文精神蕴涵、艺术感染力、所具有的显在与潜在的阐释空间等。  相似文献   

16.
新利 《先锋队》2014,(4):43-43
她是唯一考上好大学,而且带着感恩的心时刻关注家乡变化,并向我们致谢的女孩!虽然未曾与她谋面,但我们相信,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的人,她的人生定会有成就。  相似文献   

17.
霞飞 《党史博览》2010,(10):45-45
毛泽东对新疆怀有深深的感情。他的弟弟毛泽民曾在新疆从事革命工作,后来被反动军阀盛世才杀害。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曾被盛世才长期关押在监狱里,当时她是带着女儿坐牢的。后来.经组织营救,张文秋带着:女儿回到延安。她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一个嫁给毛泽东的二儿子毛岸青。  相似文献   

18.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9岁丧母,“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②继母对她更少慈爱,唯一能给她温暖和爱的是祖父.所以,她“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③1928年,萧红在家乡读完小学,考入哈尔滨一所女子中学.在这里,她接触到“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鲁迅的《呐喊》、茅盾的《追求》、美国进步作家辛克莱描写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屠场》等中外文学作而,使她的思想产生了反对剥削压迫,追来民主自由的进步倾向.1930年冬,因对封建家庭包办婚姻不满,他毅然离家出走.此后,她结识了萧军等进步的文化人士.1932年,她开始文学创作,并以悄吟为笔名,先后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哈尔滨公报》、《大同报》等发表文学作品.1933年10月,她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其中收入她的《春曲》、《王阿嫂的死》、《小黑狗》、《看风筝》、《夜风》、《广告副手》6篇作品.这些作品,多取材于下层人民的生活,反映了旧中国的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进步倾向.《跋涉》出版后刚刚送到书店,便遭查禁.萧红不得不和萧军流亡关内.  相似文献   

19.
当年她勇闯天下,年仅20岁就攒下千万资产,却为了“荒野保护”散尽家产,被联合国环保署称为“中国荒野保护第一人”;如今她一贫如洗,倒欠几十万元外债;她阻止山民砍伐。被100多人带着砍刀围攻,她的丈夫被盗林者残忍杀害,那时她女儿出生才3天……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08,(2):118-119
2007年7月28日,82岁的湖北宜昌市中医院离休干部、原护士刘恨钱同志因病过世,穿着生前她自己用粗布缝制的白色衣服,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任何仪式。第二天,家属带着她生前省下的两万元钱,代她交了最后一次党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