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已经结束了,这一年,作为特殊的公众人物的官员说了很多话。官场一向忌"惊人之语"。但2007年不同,一批政府官员常常在公众场合,面对媒体就惊人之事,常常一语既出,举座皆惊。本刊编辑部"民生民意"栏目组通过精心的筛选,将其中最能吸引公众眼球,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20条"惊人之语"逐一选出,从中可以折射出2007年些许官场生态和民众期盼。  相似文献   

2.
温暖民心篇中官员的这"十条惊人之语"充其量只能说是"真话",之所以受到关注和好评,引起了共鸣,说明这些话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说出了老百姓的困难和困惑,说出了老百姓的不满,说出了老百姓的期盼。一盼解决民生问题。这组"惊人之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广州市某分管局领导两会期间公开表示"中国看病不贵"曾引热议;近日,河南郑州市某局领导面对中国之声记者又有惊人之语。随着媒体监督的不断深入,地方各级官员话语  相似文献   

4.
马宇彤 《小康》2011,(9):124
用"临时工"挡箭,不仅在依法行政方面丢分,更折射出当今官场官德滑坡、担当缺失的危急现状。考量干部官德的重要指标便是有无负责的魄力和担当的勇气。官员应该尽快补上担当这一课,让担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  相似文献   

5.
清代官场上有一些小人物,他们不是官,而是官手下的办事人员,但他们的实际地位很重要,起的作用很大,有的甚至操纵权柄,挟制官员,横行官场.这些小人物即幕宾(幕友)、胥吏、长随、官亲等.清代史学家、乾隆时人邵晋涵说:"今之吏治,三种人为之,官拥虚声而已.三种人者,幕宾、书吏、长随."可见这三种小人物在官场中尤为重要.这里着重谈谈胥吏.  相似文献   

6.
官员频陷疑似艳照门事件,反映出了存在当今官场中部分官员的一种竞相比烂的寡廉鲜耻思维走向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官员道德滑坡困境没有最烂,只有更烂,是时下民间流传的用来形容疯狂作假、丧失起码做人底线的黑心商人以及在台上一本正  相似文献   

7.
官场小说近几年持续升温,在职官员逐渐成为创作的主力军。不少读者对作者的特殊身份充满兴趣,意图通过官场小说来洞窥官场文化,甚至将之奉为“官场教科书”。“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王跃文曾说,好的官场小说,其实就是在给官场和官员“祛魅”。然而,目前许多人心目中的“官场教科书”,实际上只是作者笔下的“假官场”。  相似文献   

8.
李拓 《人民论坛》2012,(21):23-25
21世纪的新制度领导是领导实践发展的方向和大趋势,靠领导者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传统领导模式将逐步让位于"制度"作用与功能障碍四人治式领导59.5%的受调查者选择"人治式领导",该项得票率列科学发展十大障碍第四位表现:形形色色的政绩工程与惊人"官员雷语",无不折射出某些官员缺乏领导能力和拥有权力时的傲慢与偏见。症结: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心理正在实现由以依附心理为基础的臣民心态向以独立人格为基础的公民心态的转化。与此相应,官民关系也在发生着时代性的变迁,这要求领导干  相似文献   

9.
倪方六 《当代广西》2014,(24):59-59
正"收礼罪",即"收受礼金罪"。这一罪名很可能成为刑法修正案中的新犯罪条款。官员收礼,实际上就是变相受贿。早在西汉时,中国官场已严禁官员收礼;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收礼罪"。汉代官员调动时禁收下级礼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盛世"文景之治"时期,官场"禁令"尤重反腐。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刘启继位的当年(公元前156年)便出台了多项官场禁令,除禁公款吃喝、禁行受贿等反腐措施外,还对官员任免  相似文献   

10.
马宇彤 《小康》2011,(10):116
说着应景的话、吃着赶场的饭、喝着伤身的酒、见着无聊的人,官员们在这条业已形成的巨大应酬产业链中越陷越深。作为官场顽症,应酬之风必须遏制  相似文献   

11.
潜规则是官场腐败的催化剂,是官员腐败的护身符。这种误党误国的官场潜规则不改,即使在高压反腐形势下,官场边反边腐和官员边腐边升的现象仍然难以根除。为堵住腐败官员以潜规则获利之路,就必须在全党营造"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的氛围,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规则意识,严格遵守明规则,坚决破除潜规则。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人眼里,张立勇是一位随和而不失严谨、严谨而又很亲民、亲民还很理性、理性却又很有个性的官员。就任河南省高院院长之后,他既说出了许多惊人之语,更推出了不少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13.
正7月18日,新华社记者与鹤岗市政府官员前往一家被举报的煤矿核查矿难,途遇路障。记者拍照留证时,同行的鹤岗市一名副市长强令记者删除自己的照片,并冒出"我有自己的肖像权,你有什么资格随便拍我"的惊人之语。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但此时副市长作为公众人  相似文献   

14.
马宇彤 《小康》2011,(12):122
官德培训很难改变官场现状,要让官德培训落在实处,必须不折不扣地依法治官,通过法律之手加大官员违法成本、改变官员生态环境、完善官员考评机制、堵塞官员变通退路  相似文献   

15.
官场"大忽悠"的不正之风,根源于扭曲的用人导向、扭曲的官场价值取向以及扭曲的政绩观。要根治官场"大忽悠",需要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培养官员的耻感文化,建立正确的政绩观和考核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相似文献   

16.
和红卫 《创造》2014,(12):60-62
正《之江新语》,是习近平同志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期间,在浙江日报专栏"之江新语"上发表的文章合集,共232篇,发表时署名哲欣。富春江从西而来,在闻家堰与浦阳江汇合后改称钱塘江,随后折向西北,到九溪后又折向东北,加上西湖画龙点睛的一点,江与湖形如反写的"之"字,故名之江。之江新语,是改革开放以来已公开的首个省部级官员在大众媒体发表政论的栏目。全书超过600字的文章只有12篇,其余大部分不到300字,内容涉及党建、  相似文献   

17.
雍正帝为革除弊政、倡导实政,贬抑贪污、朋党、科甲、因循之辈等等沾染各色官场陋习之人,重用严明刚正、实心实政的官员。虽然大体上秉公持正,但他偏重非科甲出身、堪称"严刻"之人,贬抑科甲官员,造成君臣之间的离心。雍正以一人之力监控臣僚难以奏效,无法杜绝官员取巧怠惰,不能有效激励臣下奋勉奉公,是其用人之道的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18.
张锡恩 《人民论坛》2012,(21):40-41
官员的职能权限没有严格的规制,也就是制度不完善或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这种制度环境风险是最大的潜在风险官场潜在风险如何应对《人民论坛》2010年4月(下)推出"特别策划"《当官也高危》,44%的受调查者认同"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当官高危"成为媒体热词。当期策划深入探讨了官员面对的显性的权力风险等,实际上,人在官场,除面临显性风险外,更多的是潜在风险。新媒体时代,官场潜在风险有哪些?如何应对?这是每位官员必须直面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清朝惩明代之弊,为了避免监察官员介入党争,大力发展奏折制度,意图以官员之间的互相监督,取代过去的监察制度。但随着奏折制度日渐常规化,"密"折色彩褪去,奏折已经无法实现官员间互相监督的作用,反而使官官相护的现象更加严重,官场中的贪腐也愈发不受约束。监察制度的弱化与缺失,是造成清代官员大面积腐败甚至是有组织犯罪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官场有许多"惯例"。这些惯例没有明文规定,外界感觉似乎很神秘,却又被官场默认接受,大家都心照不宣,照方抓药,乐此不疲。有的惯例老百姓都可以如数家珍,生活中我们也耳熟能详,不妨在这里举几例分析一下。惯例之一:部分低级别官员给高级别官员送礼。如一个小县的县长受贿案发后,浮现出一个个令人震惊的事实,给领导送钱的干部竟达近百名,仅正科级以上干部就达60多人,除纪检、组织部门外,县直单位主要领导无一免"俗",这是谁都知道的"惯例"。惯例之二:站错"队"被淘汰出局,跟对了"人"就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