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  相似文献   

2.
弘扬抗洪精神促进洪湖建设雷中喜今年七月,洪湖遭受了两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在暴虐的洪水面前,洪湖人民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英勇,创造了不溃一口,不倒一堤的抗洪史上的奇迹,在长江抗洪的历史长卷上写下了光辉的一...  相似文献   

3.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这就是江泽民同志高度评价的伟大的抗洪精神。“九八抗洪精神”之所以在中华大地上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是因其深刻地蕴含了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灵魂,是一曲共产党人的正气歌;更因其与中...  相似文献   

4.
闻学良 《群众》2008,(10):92-93
面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限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特别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是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和旗帜,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5.
史所罕见、世所罕见的特大洪水终于俯首东去,中华民族全力以赴鏖战世纪洪水的雄伟画卷已定格为永恒的历史,成为20世纪末最瑰丽壮观、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在这场人水相搏的伟大抗洪斗争中,中国人民向世人展示了独有的精神风貌,中华的民族精神也再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江总书记将其概括为24个字,也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抗洪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伟大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这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当我们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重建家园、发展经济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展开一场新的决战,确保胜利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首先,要有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决心,以严防死守,决战决胜的态势,迅速投入战斗。确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它关系到灾区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关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抗洪精神?江泽民总书记作了明确的概括。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这种伟大的抗洪精神,使我们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洪灾,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伟大胜利。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无比强大的精神动力。今年只有几个月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们应该像打抗洪战役那样,开展以发展经济、重建家园为目标的保规划大决战,也要“严防死守”,务求全胜。打好保规划的大决战是确保灾区重建的紧迫需要,是全面完成“九五”计划、实现湖北振兴崛起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在伟大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们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拚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这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学习江泽民讲话、总结九八抗洪救灾这一伟大事件时,一位资深宣传工作者这样说:对于抗洪精神这一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发扬光大并带入到21世纪以至更远的年代;对于抗洪赈灾中可歌可泣的事迹,要作为我们思想教育的极好教材。 有关抗洪精神的珍贵,已有报章专门论述,此间不再赘言。  相似文献   

9.
宣传部门是党的“喉舌”,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风云变幻,国内建设任务繁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特别是今年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又遭到了超历史的特大水灾。因此,现在全国人民特别需要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这就为我们宣传部门提出了更高更求,我们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广泛宣传,致力于团结、稳定、鼓…  相似文献   

10.
江总书记将新时期的抗洪精神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他指出,新时期抗洪精神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积极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曹伯纯:当前虽然洪灾严重,困难很多,但广西和梧州市仍取得了抗洪救灾的阶段性胜利,这主要有四个重要原因: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二是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干部都亲临抗洪第一线,组织指挥抗洪工作;三是解放军和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奋战一线,为抗洪作出了巨大贡献;四是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积极参与,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局面。众志成城降洪魔 践行“三个代表”葆先进——2005年广西抗洪救灾纪实@师小玲 @伍仁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08,(8):64-64
6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北京参观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2008中国抗震救灾大型新闻图片展”。他强调,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展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3.
华瑞兴 《群众》2008,(10):94-95
压力与磨难催生伟大的精神,考验和挑战锤炼民族的品格。我国人民在5.12汶川大地震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崇高精神,给这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注入了强大的力量,这种伟大的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重要言论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在当前这场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我们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是全党全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同心同德、齐心协  相似文献   

15.
今年入汛以来,长江流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相继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军民携手,干群团结,顽强拼搏,战胜了长江流域8次洪峰和嫩江、松花江3次洪峰的袭击,取得了’98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这不但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而且给我们留下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这种精神给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不幸降临中国大地。“非典”,一时间成为头号公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迅速筑起了一道抗击“非典”的无形长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再次进发出夺目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我市37万防汛大军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发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取得了1998年我市防汛抗洪斗争的决定性胜利,完成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确保”的任务,保住了长江、汉江干堤和连江支堤的安全,保住了武汉的安全,保住了重要交通干线的安全,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我市抗洪防汛史上又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武汉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干部在抗洪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为建设一支能坚决  相似文献   

18.
今年,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人本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的负责精神;守望相助、超越亲情的大爱精神;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奥运精神,即“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积极向上、重在参与、团结友善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今年4月,“三峡移民精神颂”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这次展览是重庆市宣传和弘扬三峡移民精神的重点项目之一。展览以弘扬三峡移民精神为主题,生动展示了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的壮阔历程,深刻阐述了在这一伟大进程中铸就的三峡移民精神的丰富内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观看展览后指出,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三峡移民创造的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和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升华,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在举国上下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