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刑事诉讼是解决严重的社会冲突的一种法定程序。通过刑事诉讼的制度化机制,能够实现控制犯罪,维护正义的目的。刑事诉讼的目的又体现了刑事诉讼的价值,即实现公正、秩序和效益的需要。针对刑事诉讼的价值方面做出论述,为我国刑事诉讼司法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人权法律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法律关系理论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法律关系理论为全面周到地分析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法律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通过这个理论,明确了国家机关在刑事诉讼人权保障问题中的义务主体地位,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国家机关在该问题上的各种具体义务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5)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社会法制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检、法三机关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实施分工负责的同时强调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同时,由于人民检察院身兼提起诉讼和法律监督的双重身份,相互制约并不能真正的实现。法院审判中心地位并未确立,导致控、辩、审"三角结构"不存在。因此,对公、检、法三机关诉讼格局进行改变,对侦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之间的法律关系做出变革,应当成为今后司法改革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宪法刑事诉讼条款的完善与否,从某个方面来看,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人权保障水平的高低,我国现行宪法中刑事诉讼条款不但数量少,而且设计得不尽科学,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转移作为一项国际司法合作的措施,在对跨境犯罪的惩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法域的国家,建立这种制度不仅可以加深各法域在追诉犯罪时的合作,更好地实现惩罚的目标,而且能够建立完整的两岸四地的区际刑事司法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6.
7.
只有深入研究刑事诉讼结构组成部分之间互动关系形成的机理,才能够制定出理性的符合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法来。当前我国刑事诉讼结构存在着侦查本位化、辩争权相对较弱、审判权缺失等诸多问题,无法充分实现保障人权的诉讼要求。只有在刑事诉讼中去除诉讼侦查化,实现控审分离、控辩平等、确保审判中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制度理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29)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行使刑事诉讼监督权是诉讼活动合法、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然而,从司法实践来看,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权缺乏科学的运行机制和强制手段,司法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刑事诉讼监督立法;合理配置检察监督权;强化刑事诉讼监督措施。  相似文献   

9.
祝宇娇 《学理论》2009,(17):125-126
刑事举证责任的承担是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的重要问题,举证责任由控诉方负担是刑事举证责任分担的一般规则,但是随着刑事诉讼的发展,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存在刑事被告人负担举证责任的情况,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对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举证责任倒置进行理论分析,进而对完善我国被告人举证责任制度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并着重剖析了几类应使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纽伦堡审判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刑事审判实践,综合了大陆法系的纠问式和英关法系的对抗式特点,最终形成了综合性的审判模式。纽伦堡法庭创建了国际刑事诉讼规则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罪刑法定、公正审判的基本原则,并对管辖、起诉、被告人权利保护、法庭的组织和审判、判决和刑罚的执行以及证据等相关规则的建立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成为以后国际刑事诉讼发展的基石和蓝本。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如何,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的民主、进步、文明程度。目前,在我国的刑事诉讼过程中,人权保障问题已引起重视并制定了一些相关法规,但仍不够完善,我们应从法律规定、司法程序、司法监督等方面完善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机制,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目的双重论没有能够准确地阐释现代刑事诉讼目的理论的本质特征,在实践中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后果。重构后的我国刑事诉讼目的仍应具有二元性,即在保障人权的同时,控制犯罪;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则需强调人权保障优先。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于1998年10月5日签署加入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其中《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有这样的规定,即:"受刑事追诉的人不得被强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者被迫承认有罪。"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却对明确规定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面对检查人员的提问有如实回答的义务,没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保持沉默的权利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这就出现了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间存在的在反对自我归罪原则方面的矛盾,如何理解并解决这一矛盾是我国立法和司法机关不能回避而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法作为我国的三大诉讼法之一,其是否公正、完善、科学,直接影响着我国诉讼法制的建设.然而,从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刑事诉讼法仍然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程序公正方面.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方面所存在的不公正情形,分别从传统法律文化、立法、司法以及公安司法人员的素质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对刑事诉讼法制的建设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边慧亮 《学理论》2013,(16):123-124
通观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明确重新研究的必要性,揭示刑事诉讼的法律本质属性,即刑事诉讼法律关系。刑事诉讼无论作为现代国家的治理方式、现代社会的管理方式,还是现代人权的保障方式,都始终蕴含着某种现代公法契约精神,即"法锁"观念。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加强对国家司法权力的监督制约已成为刑事诉讼监督权立法化和民主化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因此,深刻阐释刑事诉讼权的基本内涵,对于丰富和发展刑事诉讼监督权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刑事诉讼监督权具有主体的特定性、客体的多元性、内容的丰富性、手段的多样性的基本特征,具有国家性、程序性、有限性和救济性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36)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他部门法律都是基于《宪法》的原则产生。《刑事诉讼法》又是我国程序法法律部门中的一个重要的法律。但是在刑事诉讼中控、辩、审三方基于法律而产生的权利与权力和宪法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且诉讼权利与权力是被宪法所赋予,还是被宪法所限制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但是基于中国宪法理论体系对刑事诉讼法的定位分析,无论是限权说还是赋权说都有一定的不妥,也许一种平衡感才是国家的法律体系的最终追求。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证人免证权是刑事诉讼中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对证人作证义务的补充和限制。赋予特定刑事诉讼证人免证权,是为了克服片面强调证人作证义务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免除特定证人的作证义务远比国家强迫其作证从而获得个别的司法公正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在我国确立证人免证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着现实的可行性,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诉讼证人免证权制度。  相似文献   

19.
论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一项各国普遍承认的国际刑事司法准则,在我国已经签署了相关的国际公约后,理应成为我国刑事诉讼理论中的一部分。现行《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在立法上初步确立了这一原则,体现了无罪推定的基本精神。但还不能说已经全面地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这势必会影响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因此,在理论上探讨无罪推定原则,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使这个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得到贯彻,对推进法制建设和法治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中国政府签署加入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 ,沉默权问题引起了法律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笔者通过对沉默权制度的理性思考 ,认为中国要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就应确立沉默权制度。但在适用沉默权制度时 ,可以采用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 ,对其进行合理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