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翟峰 《人大研究》2012,(6):12-14
全国不少地方的省级财政预算公开,从最初的秘密到公之于众,大体走过了“代表可审预算报告但不公开细账.再到部门预算细账向人大代表公开。再到政府预算向社会公开”这三个阶段。然而,现在的实质问题是,对县级以上各级财政预算。特别是省级财政预算,到底应公开到什么程度。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毕劼 《广东民政》2011,(1):39-40
“社区党风廉政信息公开平台”是构建在政务外网,以互联网、手机、固定电话、电视为载体,对社区站务、居务和股份合作公司企务等相关信息进行公开的综合信息系统。社区党风廉政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工作是政府工作向基层的一种延伸,它以加强党委、政府对基层组织和股份合作公司的监督为核心,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及社区工作站、居民委员会、股份合作公司等基层组织的公开信息  相似文献   

3.
尽快完善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众望所归。在此背景下,有望在今年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提出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对政府公开信息作出强制性规定,标志着政务公开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封闭管理型”向“开放管理型”转变《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确定了机关事务主管部门不仅“主管本级政府机关事务工作”,而且“指导下级政府有关机关事务工作”,同时还要按职责分工对有关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受理一些举报查处。特别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条例》“应当加强本级政府备部门和下级政府的机关事务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法违纪行为”。这些规定,使机关事务管理活动中的上下左右关系呈开放形态,以往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将被完全打破,接受管理、指导和监督将成为常态。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关切度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深化,“阳光政府”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必然成为一种趋势,其开放程度也将会逐渐提高。事  相似文献   

5.
岑士杰 《现代领导》2014,(12):55-55
因房子被村里拆迁,李先生向政府申请公开关于拆迁的相关文件,才发现村里拆迁行为只是“村自治”决定。政府没有相关拆迁文件。为此,李先生不服丰台。区政府的信息公开答复,并一再申请复议、起诉、上诉。要求法院查明事实。昨天该案二审在北京市高院开庭,  相似文献   

6.
刘刚 《新东方》2005,(5):20-24
“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这是信息公开的基本要义。政务公开反映了信息公开原则的核心思想,即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有别于组织内部的沟通形式,依法向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地提供政府信息服务,其形式包括政府新闻发布会、依申请公开制度、社会公示、听证、专家咨询、决策评估以及邀请公众旁听政府有关会议等多种形式, 以保障公民对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相似文献   

7.
浅论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传播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是国家最大的资源拥有者。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传播促进了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其信息并不是都适合公开传播。在电子政务信息传播中引入“控制论”,利用其“把关”对信息进行筛选,利用“反馈”对信息传播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8.
谢涛 《人民政坛》2007,(5):42-43
深圳市政府在推进“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的具体工作中,市长许宗衡要求:政府每个部门都要各司其职,因工作失误造成严重影响的,主要负责人要向市民公开道歉,公布整改方案,限期改正。  相似文献   

9.
日前读《法制日报》,有消息说,《北京市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送审稿)正在政府有关网站公开向市民征求意见,仅5人发表了意见建议。公开征求意见如此“波澜不兴”,这一现象背后,是否有着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荣晓莉 《长白学刊》2008,(5):160-160
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或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政府信息公开走向制度化、法律化的标志,信息的公开有利于提高整个政府和社会的效率。因此,这也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政府工作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上海人大月刊》2007,(9):11-11
民主是一种保障主权在民的政治制度。今年“小人代会”上,市人大常委会推出的四项创新举措,使宪法和法律中规定的民主权利,得到了真正实现:审计报告及审议意见从“圈内”走向公开,使老百姓明白政府如何花钱,打出了人大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组合拳”;向常委会组成人员及时通报代表评议政府工作情况,使常委会扩大会议更具成效;  相似文献   

12.
伏效平 《人大论坛》2006,(12):24-25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政治民主和法制健全条件下的产物。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是指政府基于公共利益将其掌握的公共信息依法定条件、程序、方式、时间通过适当的信息渠道向社会公布,以及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依法获得、使用公开信息的制度模式。民主政治要求集中多数人的判断.这就要求公众了解政府的有关信息.并以法律制度保证。一方面用法律规定公众的“知情权”(或称“了解权”),扩大了公众的基本权利范围,给个人带来利益;另一方面公众通过行使该权利,参与国家政治并监督国家政治,有助于消除国家机关的腐败,保证民主政治的实现和发展。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既是公众的要求,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政府信息公开在这种依法而治的模式下,法律的权威得以树立、法治的价值得以张扬、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效率得以提高,最终会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公共福利。各国信息公开立法的目的和具体制度多有不同.但客观结果是规定公众知情权和行政机关或其他机关公开信息的义务及说明责任,最终目的是使政府活动透明度加大,扩大了公众对国家政治的参与,最终促进和保障政治民主,有助于消除政府腐败。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府的推进与行政法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电子政府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服务质量、促进行政公开。为此,我国于1999年开始了“政府上网工程”,积极地推进电子政府的建设。现在,我国的电子政府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然而,电子政府的推进给立法带来了新挑战,因为电子政府的建设与电子政务的开展“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电子政府行政方式最根本的特色是“电子化”。利用电子文件承载行政机关的意思表示,向相对人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行政决定,这些都是电子政府的应有内容。然而,现行行政法显然有许多规定不适用于信息时代的电子化行政方式。例如,行政法中关于“…  相似文献   

14.
《人大研究》2011,(9):45-47
卢鸿福:别让“其他支出”遮住了公众的眼据媒体报道,目前预算公开暴露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不宜公开”的预算归入了“其他支出”;二是预算账本出现了“双轨”,即用来公开的账本和“内部账本”。陕西、广西等地方近期陆续公开了2011年预算,但大多数被认为“不适宜”公开的预算条目仍隐藏在名为“其他支出”的大类里,其中包括政府人员工资以及行政成本等。  相似文献   

15.
监督法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这是我国法律首次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公开原则。这一原则在监督法条文中体现在“五个向社会公布”上。因此,坚持公开原则,应落实好“五个公布“。  相似文献   

16.
《上海机关动态》2004,(12):26-26
作为市政府第一批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15家重点单位之一,市建委将此项工作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按照市统一部署,积极推进。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总体进展顺利,据统计,5月1日至9月底,“上海建设”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点击率超过10.8万人次  相似文献   

17.
《人大论坛》2010,(4):37-38
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的樊艳兵认为:负责任的政府信息公开应该是“原生态的三峡拉纤”式的“稞纤文化”,而不应有任何程度和方式的推诿、拒绝或拖延时间,更不应搞避重就轻的“过滤公开”和混淆黑白的虚假公开。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被网友誉为“中国第一个全裸的一级政府”,曾在网上大受追捧。可是,自3月15日起,政府公务开支“全裸”公开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当地老百姓迫切希望解决水、电、路等民生问题,但白庙乡政府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却少有回音,来自庙乡的上级部门人员与以往相比减少了一半。  相似文献   

19.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就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作出部署,特别是,对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等要求逐步细化到“项”级科目,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要求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调查处理结果等。这些要求表明,政务公开向纵深推进,不仅是公众期待和时代大势,也正成为一种政府自觉和行政诉求。  相似文献   

20.
3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政府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然而,在90多家中央部门公布了“三公”经费数据后,地方政府的“三公”经费公开却没有跟上步伐,绝大多数地方行动迟缓。(9月15日《经济参考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