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荀子"隆礼重法"的中道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庸作为方法论及道德论的角度对荀子“隆礼重法”的法律思想作了阐释,并结合荀子对中庸的追求简评了中道对现代法治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立法是法治的基础,立法的质量决定着法治的质量。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即对理想的法治状态进行过这样经典的描述:“制定的法律得到很好的遵守,而大家遵守的法律又是制定的很好的法律。”在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l必严、违法必究的过程中,我们日益感知到立法质量的重要。可以说,法律的质量可能比数量更加关键——质量不高的立法不但难以实现立法的宗旨目的,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对“法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何谓“良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法律具有告知、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诸项功能。为实现这些功能,立法中对相关制度的规范性、确定性的表述,应当是评判一部法律是否为“良法”的基本标准,也是实现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法治思想肇始于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他在其不朽名著《政治学》中最先提出了法治的内涵。他认为,“法治应包括两层含义,即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①。这就是著名的亚里士多德法治公式。亚里士多德提出法治思想之后,引起许多学者、思想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特别是近代以后,他们提出了许多法治内涵或标准的观点,例如,英国学者戴赛的三标准说②,美国法学家郎·富勒的八标准说③,美国学者罗贝托·昂格尔的二标准说④,德国的M·韦伯的六特征说⑤,1959年印度新…  相似文献   

5.
何为法治?法治就是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现代社会的法治是一种以法律为主体,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基础,以民主政治的完善为政治基础,以发达的权利义务观为思想文化基础的社会管理方式。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提出了“人治”与“法治”即“由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针,明确载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党的十五大再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本文就我国如何实现法治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法治的含义对于法治的含义,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作过精炼的概括:法治就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就…  相似文献   

7.
《民主与法制》2014,(11):18-19
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过关于法治的著名论断:“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如何保证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如何保证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这些都离不开民主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祁建平 《人大研究》2001,32(6):17-20
“依法治国”方略在我国已以根本大法和基本法律形式得以固定 ,这是我国法治进程的巨大飞跃。对法治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 ,揭示法治的历史必然性 ,必将进一步充实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使法治观念成为深入人心的公理 ,使法治处于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状态”。   一、法治 :一个古老的话题两千多年以前 ,古希腊人毕达库斯首次提出“法治”。之后 ,在西方 ,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 384——前 32 2年 )对古希腊 15 8个城邦的政治法律状态进行了更全面、更详实的了解 ,完成了名著《政治学》,…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明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法治,意味着良法之治。良法的概念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指出“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立法怎样能够制造出良法?这是法治社会的客观需要,更是立法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走向法治必须转变程序理念究竟何为法治?如何走向法治?近年来学者们讨论颇多。亚里士多德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揭示:“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1〕这告诉我们,法治不仅是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且法律本身是良法而不是恶法。也就是说,法治具有法律、制度层面的内容,但首先是一个理念层面的问题。“没有一定的理想与价值作为立法的基础和司法的前提,法治化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历史和现实已向世人昭示:法治化要求法律观念的现代化。”〔2〕法律观念的核…  相似文献   

11.
在初二、高一以及高三的《思想政治》教材中都涉及法治和法制两个法律概念,现将它们的异同作一比较。一、法治与法制的区别1.法治和法制的含义不同法治,是一个复杂的法律概念。其复杂性在于,首先,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思想体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主治”,与人治思想相对立;其次,法治作为治国的原则体系,奉行“法律至上、严格法定、法律平等、司法独立、分权制衡”等原则;再次,法治作为治国的制度体系,其制度化的表现是多层面、多领域的,主要有:权力制约制问题度、政党制度、议会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等。由此可见,法治包…  相似文献   

12.
仝尧 《淮海论坛》2013,(2):10-12
一、法治环境释义及基本要求 法治环境概念的逻辑起点在于法治概念的定位.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指出法治包含两重涵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应该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法治概念经历了2300多年,法治的两点基本属性让法治建设的国家奉为经典。中国法治建设走过30年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依法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软环境的重要性。市场经济越发达,民主意识越增强,公民权利越完善,法治对于地方治理的意义就越重大,法治环境的构建成为了地方政府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谢小卫 《湖湘论坛》2002,15(1):41-41,65
“以德治国”,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那么,“以德治国”应该从何入手?其着力点在哪里?笔者就此谈点看法。一、要“治法”,也要“治人”“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以德治国”究竟从哪里着手,还是颇有争议,尚无定论。战国时期的荀子强调“治人”,他认为,法是人制定的,更是要通过人来执行,因此,治国的根本应该是“治人”。如果有好的当政者、执法者,即使法律不很完善,也可以弥补其不足;没有好的当政…  相似文献   

14.
焦琪 《人大研究》2023,(2):52-57
<正>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在中国传统社会就曾强调过“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礼法合一”。马克思主义强调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要素的内在关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始重视法治建设,推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法治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方面做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简称法治。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法治%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们不能全部遵守,仍然不能实现法治。”因此,我们可以说实现法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良法;二是人们对良法的普遍服从。良法是实现法治的基础,是实现法治的先决条件,而人们对法律的普遍服从是良法的价值体现,是良法制定的根本目的。二者是良性互动的。  相似文献   

16.
冯兵 《长江论坛》2008,(2):83-88
性恶论是荀子思想的理论根基,源于孔子对人性的潜在看法。“义”是荀子思想体系里至高无上的道德意识形态。荀子充分肯定了“利”以及人的“欲利之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客观合理性。他认为义与利总体上呈一种相克相生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的伦理规定为: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关于形成正确义利观的途径,荀子提出“学”、“行”、“积”、“尽”四途,并强调了精神激励和礼、法于此的强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傅珊 《理论月刊》2006,(7):48-50
人和人性的问题是社会的根基所在。人性论哲学与社会治理的思路密切关联。战国思想家荀子倡“性恶”和“法治”,开辟古代中国两千年礼法合一传统之先河。其间所存在的逻辑演进关系,为当代关于法治理念的思考提供了绝佳的标本。  相似文献   

18.
姜红 《前沿》2010,(24):58-60
从终极人格理想与现实人格榜样的两极视角比较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人格理想观,可见不论荀子心中的"圣人"与"君子",抑或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幸福者"与"恢宏大度者",皆具备优于俗众的良好品质,体现了人类寻求完善自身的美好愿望。由二者对道德与财富、道德与身体、道德与语言之间关系的不同析解,见中国儒家文明与古希腊文明间的迥异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可以超越但却无法绕过的人物,他的法治思想,可以说是法治思想的源头之一。他的良法思想、法律适用思想以及对法与道德的论述,可以使我们从其法治思想的源头上进行一些追溯,对我们更好的理解法治的本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96年,我国开始大力提倡”法治”.在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郑重提出要“走依法治国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之路的提出,在我国历史上并非首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就提倡“以法治国”、这二者看若相似,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差别。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比较近两千年前的“以法治国”思想与今天的‘布法治国”方略的区别与联系,探讨历史对后人的启迪。法治是历史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人类的先哲们早在公元前就提出了“法治”思想。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优先于人治”,“法治应当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