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拜谒聂耳墓     
高启蓉 《侨园》2011,(9):33
每当听到庄严的国歌,我就会想起著名作曲家聂耳,是他为我们谱写出了这首激越雄壮、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唱出人民心声的乐曲.今年夏天,我游览了云南省昆明市,并专程去西山拜谒了聂耳墓.初夏的西山,满目葱翠.车子沿着盘山路绕来绕去,开到了西山森林公园登龙门索道站前,我手捧一束鲜花,默默地踏上通往聂耳墓的山间石道.一路走着,一路感受那“烽火漫天,血腥遍野”的抗战年代,体会他拿起音乐作为战斗武器的决心和为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在他入党直至遇难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成功创作了37首歌曲,大多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准确地塑造了工人、歌女、报童等劳动群众形象.  相似文献   

2.
叶子 《民主》2012,(12):34-36
2012年2月15日是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对于昆明人来说.每当听到激昂的同歌奏响,都会倍感亲切和白豪,这是冈为:昆明——是中国人民优秀儿予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在聂耳23岁短暂的一生中,有18个年头是在昆明度过的.他出生在昆明,安葬在昆明,聂耳与昆明紧紧联系存一起,成为昆明历史文化名片中最为响亮的音符。  相似文献   

3.
王淼 《各界》2010,(7):15-15
1946年1月21日,在南京中山陵附近梅花山上的大汉奸汪精卫墓,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此事在当时并没有公开报道。据有关资料记载,汪墓秘密被炸的经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这是通向昆明的胜迹——大观楼的一条街道。一幢爬满青藤的古朴的楼房,就是聂耳的胞兄聂叙伦的寓所。满头霜华的聂老从安放着聂耳塑像的写字台旁站起来,步履敏捷地迎接我们。当我们谈到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沈阳等大城市以及日本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人民音乐家聂耳逝世五十周年,冼星海诞辰八十周年、逝世四十周年。为纪念两位音乐家,并充分肯定他们对人民所做出的贡献,北京于十月十四日至十九日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十月十四日的纪念大会,揭开了北京纪念活动的帷幕。胡乔木、朱穆之、周巍峙、李焕之、孙慎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以及聂耳之兄聂叙伦、冼星海  相似文献   

6.
孟昭庚 《各界》2014,(4):28-30
汪精卫的墓筑于江苏省南京市梅花山顶,其图案是仿中山陵设计的,规模相当大,原计划建筑墓室、祭堂和牌坊等。由于日本很快就投降了,因此,汪墓只建了墓室、祭堂,其它建筑还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7.
崎松 《各界》2008,(11):86-89
1928年,17岁的聂耳在昆明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经朋友张庚候介绍,他认识了在"东陆大学"预科班读书的学生袁春晖和她姐姐袁令晖.……  相似文献   

8.
在全民义务植树的第一个春天里,中央领导同志连续三天分批到北京西山参加植树造林活动。记者现场采访归来,所见所闻时时浮现在眼前,于是写下了这篇《西山植树三日》。  相似文献   

9.
张琴 《学理论》2012,(14):183-184
四川地区明代墓葬有石室墓、砖石混筑墓和土坑竖穴墓,以石室墓为主。根据墓葬建筑材料和墓葬形制的不同可将四川明代墓葬分为三型五式。石室墓多为官员与平民墓。砖石混筑墓或者砖室墓的墓葬规模一般较大,主要是明蜀藩王墓或太监墓。结构严密的土坑墓发现较少,可能是四川地区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而采用的一种保护尸体的埋葬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正耶稣墓,又称"圣墓",坐落于耶路撒冷老城圣墓教堂之内。墓内最重要的遗物是一块耶稣停尸石。最近,耶稣墓已经被考古人员打开,沉睡数百年的停尸石重见天日。该石头系耶稣本人被钉十字架后,遗体从十字架上转移到山洞内这块被用作"殡年,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派遣其母海伦娜为代表前往耶路撒冷,确认了耶稣最后埋葬地的确切位置。君士坦丁皇帝在埋葬耶稣的山洞之上建造  相似文献   

11.
7月16日至18日,全国政研会第五次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理论研讨会在太原市西山矿务局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学习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2.
线天长  吴营洲 《各界》2011,(1):50-54
曹雪芹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大部分是在北京西山度过的。这段时间,曹雪芹没有再写再改他的啼血之作《红楼梦》,以致“书未成”,自己也“泪尽而逝”。而在人们通常的印象里,曹雪芹该是“生命不息,写作不止”的,其实不是。  相似文献   

13.
何颖 《学理论》2013,(20):197-199
镇墓陶文是古代社会宗教文化和民俗习惯结合的产物,它特指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书写于陶器之上的一种仿照地上文书格式的镇墓文书。研究镇墓陶文对于研究汉晋时期的社会、巫术、宗教、民间信仰、社会风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镇墓陶文作为古代社会曾经盛行过的一种重要的镇墓辟邪方式,它与其他镇墓文书一样保存了当时的社会原貌,反映出一定的丧葬制度和礼仪,体现着社会中下层民众的生死观和精神追求,这些丰富的历史内涵都期待着我们去不断探寻和发现。  相似文献   

14.
1977年是十月革命胜利60周年,11月7日,苏联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在声势浩大的群众游行队伍中,第一次出现了和列宁像制式、大小一模一样的勃列日涅夫肖像,站在列宁墓观礼台上的勃列日涅夫喜不自禁。  相似文献   

15.
何志斌  张徐剑 《民主》2012,(5):46-48
在南通狼山东南山麓的峭壁前面,有一座高大的三门花岗石牌坊,牌坊由4根3米多高、顶部刻有祥云浮雕的花岗石柱所组成。仰望上部,由3块1米多长的花岗石额枋将4根石柱连接成一体。额枋上镌刻着墓名:正中是"唐·骆宾王墓",右边是"宋·金将军墓",左边是"刘南庐墓"。  相似文献   

16.
造坟之类     
这几年修墓造坟之风大炽,为了争风水、抢穴子,不惜毁良田、拆庐舍者大有人在,甚至于在教室中央盖了一个大坟的报道也见到过。这次读到一条新闻,也是拆了小学校舍造墓的。奇怪的是,主持其事的,竟是某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呜呼!教授而毁学,毁学以造墓,岂不是双重意义上的自造坟墓了吗?  相似文献   

17.
与先秦儒家死后灵魂升天的观念不同,在战国时期湖湘地区流行的观念中,亡魂的最终归宿是在地下,与形骸同处于墓穴之中。亡魂居于墓中的观念在汉晋以来影响深远,招魂葬的出现、室墓的形成、泰山府君的传说及其它众多文化现象均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鲁迅一生大约写过三次碑文墓记,全都出乎友情。一次是写《韦素园墓记》。韦素园是鲁迅支持的文艺社团未名社的骨干。鲁迅认为"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另一篇是《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墓主曹植甫,名培元,是一位"躬居山曲授徒"的乡村教师。鲁迅以"会稽后学"的身份撰写此文,系受曹植甫之子、翻译家曹靖华的请托,但更因为墓主"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历久不渝"。第三  相似文献   

19.
《各界》2011,(11):F0002-F0002
1、溥儒爱新觉罗·溥心畲(1896年-19636),名儒,字心畲.别号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之孙。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与张大千并称为“南张北溥”。1949年去台北,曾任教于台北国立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20.
范硕 《瞭望》1989,(16)
西山“放鹤” 原来,“四人帮”已经察觉叶剑英的行动,派王洪文跟进西山,在靠近叶剑英的地方住下,加强监视。叶剑英察觉这条猎犬的来意,表现非常冷静,故意示人以缓。他与身边工作的同志“游山玩水”,给常走的一段山路起名叫“好汉坡”。又给常去的亭子起名叫“风雨亭”。周围的人不理解:“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