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什么是列宁的“政治遗嘱”?列宁“政治遗嘱”的思想真谛是什么?对此国内外众说纷纭。 20年代苏联党内斗争中所指的“遗嘱”,是列宁1922年12月23日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西方国家的研究中,多以此为内容。布哈林文中所指的“政治遣嘱”是1923年1月4日到1923年3月2日列宁口授的五篇文章:《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布哈林在纪念列宁逝世5周年之际撰文《列宁的政治遗嘱》,将这5篇文章称为列宁的“政治遗嘱”,并指出列宁的5篇文章“是一个完整计划的表现”,构成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战略计划的各个有机部分。在以后的研究中,又多有人把《给代表大会的  相似文献   

2.
一、发展与稳定关系的哲学基础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 ,既具有普遍性 ,又为具体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就必须弄清楚这二者关系的哲学基础。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了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在阅读中我们得到如下的启示 :首先 ,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指出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 (《列宁全集》第38卷 ,1959年 9月第一版 ,第 2 4 0页 )列宁的这段话为我们从总的方面理解 ,把握…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22日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列宁130周年诞辰。纪念列宁诞辰的最好方式,是联系新的实际,学习列宁主义,重温他的教导。列宁是马克思的忠实继承者。他在20世纪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列宁主义的主要标志是:帝国主义论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从此以后“帝国主义”一词流行开来。列宁在1916年发表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即“…  相似文献   

4.
1884年,恩格斯发表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引用该书出自人民出版社1972年单行本。只注页码)一书,“这是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列宁选集》第4卷第43页)它历史地考察了国家发生、发展和不可避免地要消亡的历史,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被列宁誉为“研究国家问题”的必读的教科书而广为推荐。(同上)在《起源》发表一百周年的时候,重温这部经典著作是十分必要的。《起源》最后以摩尔根《古代社会》对阶级社会的评断作为结束语:“……自从文明时  相似文献   

5.
《理论信息报》6月1日发表田永祥同志写的《列宁是否提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概念?》,文中有几处值得进一步探讨。他根据《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改正了的译文,指出原译文“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见《列宁选集》第4卷第142页),已订正改译为“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第37页)。他认为:这两个概念显然不同,所以列宁实际上并未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事实上列宁1919年12月20日在俄共(布)莫斯科市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是这样说的:“我们在剥夺了地主和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的可能。”原译文不准确关键在于把“最初级形  相似文献   

6.
一、列宁“灌输”说本义是理论创造和引导1894年,列宁在彼得堡活动,积极地从事建立党的组织的工作期间,就把“灌输”说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提了出来.列宁指出:“应该把这个理论通俗化,把它灌输到工人中去,应该帮助工人领会它并创造一个最合乎我国条件的组织形式,以便传播社会民主主义并把工人团结为一个政治力量.”(《列宁全集》第1卷第298页)  相似文献   

7.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砸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政权建设怎样进行?这是列宁十分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经过几年的革命实践之后,列宁提出了改革党政机构的一系列学说。列宁的这些光辉思想,集中反映在《列宁全集》26卷以后各卷和《列宁文稿》某些篇章之中。我们今天学习、研究和运用列宁的这些重要理论,对于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机构改革和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义意和深远的历史义意。  相似文献   

8.
前苏联所谓“红色经典”《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等电影在中国流传甚广,其中许多“经典台词”一度成为流行语、口头禅,但从前苏联解秘档案资料和前苏共平反斯大林执政时期冤假错案的文件看,由斯大林幕后“编导”的《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等所谓“红色经典”电影纯属歪曲历史,虚构事实的谎言。  相似文献   

9.
目前,理论界在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的讨论中,许多人都认为列宁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概念,并据此作了不少文章。其根据是《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第30卷第253页的这样一段话:“我们在剥夺了地主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但是这里还丝毫没有共产主义的东西。”《列宁选集》1972年中文版第4卷第142页上也有这段话。其实,这是误译,《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就改正了这处错误,把这句话译为:“我们在剥夺了地主和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的可能,……”(《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8卷第37页)但《列宁选集》在校译时,仍没更正。“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列宁实际上并未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0.
列宁曾经称赞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出的,而都是根据大量的历史和政治材料写成的。”其实,这一评价也是对列宁自己在理论研究中那种严肃的科学态度的生动说明。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  相似文献   

11.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就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列宁全集》第27卷,第480页)列宁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历兔经验的基础上,在他逝世前写的最后几篇文章中,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前途的高度责任感列宁的最后几篇论文是在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写出的。十月革命以后,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英勇的苏联红军和广大群众,经过三年浴血奋战,粉碎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白卫反革命的武装叛乱,取得了军事上的伟大胜利。但是,经过四年帝国主义战争和三  相似文献   

12.
如今,人类正经历一个千年的跨越,从20世纪进入到21世纪。 20世纪初,列宁撰写了《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他在文章的结尾写道:“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列宁选集》第2卷第308页)一个世纪的历史,证实了列宁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3.
一年轻时在大学念书,专业是英国文学,但我对历史也很有兴趣。以后我又接触了一些历史书籍,对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前484-约前425)甚为喜欢。他所著的关于希腊与波斯战争的《历史》一书是西方古代第一部记叙体的伟大史书。他的成就很大,举世景仰,名垂千古。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和哲学家西塞罗(Cicero,前106-前43)称他为“历史之父”,但是也有人称他为“谎言之父”。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究竟哪种对呢?对此我过去研究不够,不敢妄加评论。去年在智利空闲时间较多,我认真阅读了希罗多德《历史》的一些篇章,结论是:以上两种说法都对,希罗多德既是西方“历史之父”,同时又确实是不折不扣的“谎言之父”。他的伟大功勋尽人皆知,这里不谈了,我想专门谈谈他的“谎言”。首先,他喜欢夸张,最典型的例子是他说薛西斯大帝(Xerxes,旧译作泽尔斯大帝,约前519-前425)率领波斯500万大军远征希腊,事实上据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经济形态》,节选于列宁在1894年所写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文.(全文见《列宁选集》第1卷,第4页.(以下引文出自本篇者,只注页码.)在此文中,列宁批判了俄国民粹派的唯心史观,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做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5.
“灌输”一词非考茨基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不少文章提到“灌输”一词是1901年由考茨基最先使用的。这种看法的形成,可能是依据列宁在《怎么办》中引用了考茨基关于“灌输”的论述,并肯定了这是“十分正确而重要的话”,而发生的误解。其实,列宁在1900年为《火星报》第1号撰写的社论里,总结俄国革命运动的教训,就指出革命政党“所应该实现的任务: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列宁全集》第4卷第330页)但是,列宁还不能算最早使用。1889年底,恩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设想,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没有商品和货币,劳动者一律通过表示劳动量证书的劳动券实现按劳分配,因而“每个人都象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12页)。十月革命后,列宁用更加明确的语言表述了马克思的思想。他说:“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阶级的消灭。因而,农民消灭,(工人阶级)工人的消灭。既无农民,也无工人,大家都是工作者。”(《列宁文稿》第3卷第173页)。按照马克思、列宁的这种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阶级差别的社会。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杂志(上海社科院编辑出版)一九八三年第七期发表了熊映梧同志题为《用发展的观点研究资本论》的文章,尖锐地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资本论》有没有历史局限性呢?换句话说,《资本论》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著作还是永恒的绝对真理体系和万古不变的信条呢?”(以后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见熊映梧同志的文章)。在该文作者看来,《资本论》不过“是特定的时代的产物,也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局限性。”为了使得他的观点能以成立,作者从许多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了评述。然而其所持之点,却是难于  相似文献   

18.
伟大导师列宁在一生的革命活动中写下了浩如烟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中通常被人们称为列宁“遗嘱”的文献,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广义上讲,人们常常把列宁逝世前夕、病重期间(1922年12月——1923年3月)以口授方式写下的全部书信和文章统称为列宁的“遗嘱”。但从狭义上讲,列宁的“遗嘱”,仅指列宁在1922年12月23——26日、1923年1月4日口授的三封《给代表大会的信》。信中着重论述无产阶级执政党(特别是党的中央机构)的组织建设问题,这些思想在他1922年12  相似文献   

19.
灌输原则要坚持 具体方法应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原则到底应不应该坚持?这是几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讨论思想政治工作传统问题,不能不讨论灌输问题;而灌输作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根本原则,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理解它、实施它的时候,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从而导致了人们对“灌输”的种种误解。什么是“灌输”?《现代汉语词典》中注:输送(思想、知识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对“灌输”最权威的阐述,无疑是列宁了,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就灌输谈了这样几个意  相似文献   

20.
假山     
黄裳 《瞭望》1991,(11)
30多年前偶然在旧书店买得叶燮的《已畦集》22卷,康熙写刻本,非常高兴。尤其有趣的是这是刘蓉峰(恕)的藏书。前后有“花步寒碧庄藏”、“曾在东山刘惺常处”、“寒碧庄章”、“臣恕私印”、“蓉峰氏”等七八方印记。刘蓉峰就是今天苏州有名的留园的旧时主人。 叶燮是清初的名诗人,他的《原诗》是清人诗话中的名作,后来我也得到了一部康熙原刻本。籍贯署的是嘉善,但在文集前却署吴江。其实他晚年是住在苏州的。文集中有一篇《假山说》,是很有意思的文字。他对苏州名园的假山说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