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宏 《科学社会主义》2006,2(4):117-120
官僚特权阶层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其产生有着深刻的体制根源。它与苏联剧变的关系在于:其特权削弱了苏联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其腐败冲击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合法性。从一个方面可以说苏联剧变是由于官僚特权阶层的存在而导致的不自觉的自我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赵化南 《民主》2006,(9):46-46
当前,社会上存在一种“羡腐心态”,所谓“羡腐心态”,就是从心眼里,在思想感情上不是“痛恨腐败”,而是“羡慕腐败”,即对腐败发自内心的认同、嫉妒、羡慕和期待。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形形色色:认为当官发财理所当然,贪污受贿心安理得,视能捞会贪为“有能力”,把清正廉洁的干部当成“没本事”、“假正经”;崇拜当官者、崇拜有权者、崇拜以权谋私者,看别人吃香喝辣流三尺长的涎水,“你看人家多风光、多气派,不枉来世一场”;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认为别人贪自己不贪太吃亏,有一种从众…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于新时代正风肃纪反腐的大背景,运用案例分析方法,从新型腐败嬗变的过程与方式、新型腐败的基本特征和新型腐败的主要类型等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新型腐败嬗变的三个阶段:腐败个体的蛰伏期、腐败文化的内化期和腐败互联攀爬期。嬗变的主要方式包括:替代、转化和混搭。新型腐败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四个方面。腐败主体的逻辑关联:从线性结构向网络结构嬗变;腐败收益的因果关系:从显性因果向隐性因果嬗变;腐败的利益属性:从违法利益向合法利益嬗变;腐败工具:从传统化工具向智能化工具嬗变。提出新型腐败的四种基本类型:“隧道挖掘”利益输送型腐败、“俄罗斯套娃”隐匿型腐败、“未公开信息”套利型腐败和“软权力”影响力型腐败。研究证明,党的十九大以来,新型腐败占比增大是导致腐败存量还未清底和腐败增量仍有发生的重要原因。加大对新型腐败案件的查办力度,完善新型腐败治理的体制机制,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反腐败必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腐败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同腐败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难题在于,反腐倡廉的社会文化资源相当短缺。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将反腐败引伸到反腐败文化的高度,是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大的基础性课题。警惕“腐败文化”蔓延如果腐败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除了体制层面的原因外,还因为它获得了一种文化上更有力、更稳定的支持。这就意味着,腐败也容易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为之中。当前,我国的集团性腐败、体制内腐败以及人们的羡腐心理等等,都是“…  相似文献   

5.
腐败现象与公共权力不无关联,所以,自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以来,公共权力便成为受到普遍声讨的对象。较为典型的一种观点认为:腐败的根本问题在于“公权”发挥作用的场合太多了,要消灭腐败,根本的办法在于“减少公权”,把更多的事,交由个人与市场去做。那么,人...  相似文献   

6.
反腐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同腐败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难题在于,反腐倡廉的社会主义资源相当短缺。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大课题。警惕“腐败文化”蔓延如果腐败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除了体制层面的原因外,还因为它获得了一种文化上更有力、更稳定的支持。这就意味着,腐败也容易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行为模式之中。当前,我国的集团性腐败、体制内腐败以及人们的羡腐心理等等,都是“腐败文化”滋长蔓延的可怕信号。集团性腐败。集团性腐败或集体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特定群体在共同私利的驱动下,形成了利益联盟,使得本应服务和服从于公众利益的公共权力异化,蜕变成了谋取集团利益的工具,使权力逐步私有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转轨期间腐败蔓延的原因是什么?目前解释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腐败蔓延原因的最主要理论是亨廷顿提出的"现代化学说",然而其在解释苏联和东欧国家转轨过程中腐败蔓延的原因时遇到了一定困境。本文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在对经济转轨、制度影响腐败的机制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后,本人认为:经济转轨是中国1978年之后腐败蔓延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社会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在目前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中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有六十八年(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始);二是认为有五十一年(从1934年苏联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始);三是认为有四十九年(从1936年11月苏联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编写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书中,竟同时使用了两种说法:在该书第87页中说“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体系,而且变成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而在第98页又说“在苏联,一九三六年已经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纪年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村官”腐败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村官”腐败主要表现为以权谋私的经济腐败、失职渎职的政治腐败、生活腐化的道德腐败。“村官”腐败不仅直接侵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还引发出干群矛盾甚至群体事件,严重破坏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村官”腐败与中国转型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深刻变化密切相关,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问题。必须按照中央关于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要求,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融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于一体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新机制:一要加强教育引导,增强“村官”拒腐防变能力;二要完善制度体系,规范“村官”廉洁从政行为:三要强化监督管理,保障“村官”权力正确运行;四要加大惩处力度,增加“村官”腐败违纪成本;五要深化改革创新,消除“村官”腐败的滋生土壤。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全面有效地遏制“村官”腐败。  相似文献   

10.
腐败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其性质是一种寻租活动。“寻租”是指人类社会中追求非生产性经济利益的活动。寻租活动的危害主要有:权力的滥用和腐化;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社会成员是非价值传统观和对政府合法性认同感的丧失。寻租从本质上说是权力寻租行为。在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制度“真空”的存在是权力寻租的主要根源。因此,遏制寻租腐败源头的根本措施在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一书为视角,反思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上层少数官僚的特权与腐败,而在于苏共失去了下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究竟怎样?思想家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种;1、历史循环论认为历史是周而复始在原地绕圈子,每一社会都是沿着永恒的历史圆圈旧地重游.否认历史的进步.2、历史倒退论,认为社会正在走下坡路,把社会进步说成是“一种极其可疑的假说”.3、社会进步的思想理论.这种观点有唯心、唯物之分.历史唯心论肯定了社会进步的趋势,其错误在于把历史进步的动因归结为人类的天性或理性.历史唯物论克服上述理论的错误和缺陷,科学的阐明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趋势及其动因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官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这不仅表现为它对商品经济的限制、对民主政治和民主文化的压制,更表现在从揭露出的领导干部腐败的新特征诸如:“一把手”腐败,腐败主体集体化,腐败呈现“三高”、“三最”、“三贪”发展态势,“全家腐”的“家族式”腐败等来看,无不与官文化的深刻影响有关.彻底根除腐败已经成为摆在我党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要想根治腐败就必须标本兼治,要预防、监督、严惩“三位一体”,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14.
法治反腐作为腐败治理的一种理性选择,其规范意蕴在于以“法”为据、以“治”为功,通过惩治和预防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从法治反腐看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实质是从党内腐败治理检视党风廉政建设法规制度建设状况,以此检视是否形成了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化,是否有效遏制了腐败,形成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内法治反腐,须从体系化与效能论视角,更好地思考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问题,即秉持法治的精神高质量建设党内法规制度;坚持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推动实现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化,形成制度整体效应;妥善处理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更好地推动党内腐败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5.
城市基层腐败是一种“吸纳式腐败”,即腐败行为主体能动地吸收容纳人情关系的非正式交换要素,完成腐败的非法利益交换;它根源于利益而非人情,包括利益吸引、人情吸纳和利益交换三大环节,人情吸纳是其中关键环节。城市基层腐败的权力资源体现在城市基层干部的行政审批权、人事话语权、行政信息权和行政裁量权当中。当事人在利益吸纳人情过程中往往注重时空、方式和中间人选择,持续性的腐败社会交换最终形成交换规范秩序。“利益吸纳人情”的根源在于公私要素的间接社会交换,功能在于规避腐败利益交换的风险,后果是特殊主义对普遍主义原则的消解。因此,城市基层腐败治理重点须强化权力和人情的双重规制。  相似文献   

16.
廉政之本在于为民。公共权力的依归、使用与控制是廉政的“廉” 之所在。建国以来,廉政建设始终围绕人民这个公共权力观核心进行。对腐败表现、特点和根源的把握不同,其反腐倡廉的路子也不同。要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从体制的缺陷来分析把握腐败。由此奠定了一条通过全面改革克服消除腐败的路子。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意整体推进,力求配套;拓宽社会参与,但不搞群众运动;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相似文献   

17.
论权力腐败的表现及成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权力腐败 ,这一全球性、跨世纪性课题 ,其“中国特色”的表现和成因是什么 ?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刻揭示。关于权力腐败的表现 ,文章概括为 :(一 )权力获取目的变异。即一些人追求权力的目的 ,已不是为人民服务 ,而是为了谋取私利。 (二 )权力指向错位。即在政治上 ,将权力公有转化为私有 ;在经济上 ,将政治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 ;在生活作风上 ,腐朽糜烂 ,霸道专断。 (三 )权力构成“四化”。即亲缘化、嫡系化、商品化、互相转化。关于权力腐败的原因 ,文章概括为 :(一 )权力的自蚀作用。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精神权力三个方面。(二 )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历史环境三个方面。 (三 )体制弊端使然。主要表现在重“德性”轻才能、重人治轻法治、重选拔轻监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王丹 《行政论坛》2003,(6):88-89
把腐败理解为特权者利用公共权力谋私利的行为显然是把腐败的主体(腐败者)狭隘化,在我国现阶段不仅存在着许多“官场腐败”,还有大量的“大众腐败、平民腐败”,“大众腐败、平民腐败”的蔓延和恶化使腐败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腐败行为,而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思维定势、大众心理,即腐败文化。本文接着论述了腐败文化的巨大危害,并提出了反对腐败文化的主要措施,从而为我国的反腐败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日内瓦专电苏联于九月三十日在美苏控制核武器第三轮日内瓦谈判桌上抛出了“彻底裁减核武器”的方案。三天之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问法国时又提出了被认为是“富有魅力”的  相似文献   

20.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异化现象,目前腐败问题从行为主体上,从时间、空间、数量上正在向外发散弥漫,其特点是:1腐败行为主体由个体腐败发展为集体腐败。依腐败行为的实施主体,腐败可以划分为“个人腐败”、“集体腐败”,即“政府腐败”、“企事业单位腐败”。所谓集体腐败,是指多人乃至团体合谋违纪违法,中饱私囊的腐败行径。综观时下风行的这种集体腐败现象,其表现形式和数量已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集体行贿,公礼之风盛行;集团截留,私设账外“小金库”;集体走私,明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