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代际关系是表征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关系。我国传统的代际关系是基于孝道伦理和接力型代际交换的关系状态,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代际关系呈现出新的走向,代际关系中的资源流转模式出现了嬗变,代际互动中代际依赖程度在下降,代沟现象凸现,人际关系呈现碎片化,社会新生群体的文化反哺能力不断增强。当前要深入分析衡量代际关系和谐的标准,积极探索优化代际互动和扭转代际倾斜、实现代际跨越的有效对策,从而谋求建立正向的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代沟浅论     
本文从代与代沟的概念入手,试图从比较宽广的社会学角度对代沟产生的原因加以解释,并对拥有性代沟和选择性代沟这两种主要现象进行了简要的描述。针对当前社会中代沟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以代际协同为正确解决代沟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市家庭,代际共育组合特指父辈和祖辈共同照料儿童的代际合作育儿组合。结合马赛克家庭主义和相互依赖理论,本文试图探究父辈和祖辈对三代关系的看法与儿童学业社会化中的育儿参与的相关性,以及此相关性在不同代际共育组合中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父辈和祖辈对于三代关系积极的看法与他们自身在儿童学业社会化中的育儿参与呈正相关。当一位父亲/母亲与自己而非配偶的父母搭档合作育儿时,上述的正相关尤其显著。在母亲-祖父母合作育儿的组合中,祖父母对于三代关系的看法越积极,母亲的育儿参与度越高。本研究对于关注和解释本土家庭育儿现象,以及设计精准的社会服务和家庭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社会的代际数字鸿沟及其伦理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小平 《湖湘论坛》2004,17(2):44-46
数字鸿沟不仅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和每一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而且是一个横亘在代与代之间的问题。代际数字鸿沟特别是其伦理表现迄今尚未引起应有关注。事实上 ,由数字鸿沟所引发的代际伦理问题已日渐凸现。网络不应成为代沟的新障碍 ,而应成为沟通代际关系的渠道和桥梁。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界对农村养老秩序的研究主要是在代际关系失衡与男性父母在"婚姻要价"中受挤压的框架内展开的。中国农村存在显著的地方性差异,不同地区农村的养老秩序也存在差异。本文以北京市W村的家庭关系为例,分析高积累家计模式对代际关系、婚姻圈以及家庭养老产生的影响。本文基于W村的驻村调研发现:多数家庭实现全员就业,形成高积累的家计模式;在高积累的家计模式下,子代在"婚姻圈"中处于优势地位,父代也可以实现"低龄自养";高龄老人依靠相对较高的农村养老金与经济积累实现经济自养,并通过多子间的轮养得到生活照料。在W村,代际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弱,代际关系紧密而无压力。本文为农村代际关系、青年婚嫁逻辑与养老秩序的研究提供新的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追溯不同时代青年的定义出发,对青年运动、青年领袖等概念进行了探讨,并以在非洲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代际社会和青年的权利责任行为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更包容的态度对青年的角色进行界定,思考适合21世纪秩序的代际关系、权利和责任.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家庭代际关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青年一代承担赡养的义务正逐渐弱化,老年人对子女的支持日益增多,出现了"啃老"等不平衡的代际交换。正确处理代际间的关系,对协调两代人的心理,形成融洽的家庭生活气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罗佳  陈思 《青年探索》2012,(3):49-52
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代际关系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显著转型,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也与前几代人存在诸多差别。从代际关系的视角审视未成年人思想观念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思想差异日益扩大,主体性要求日益增强,开放性交流日益凸显,文化结构日益分化这几个方面。这些特点会带来代际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推动着代际关系的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9.
廖小平  张长明 《求索》2007,(1):134-137
社会转型对社会价值观所带来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价值观出现了代际分化(或“代沟”)。对价值观代际分化的原因,可从社会学、文化论、知识论、评价论和心理学视角等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具体而言:不同的成长环境导致了价值需求的代际差异;社会权利拥有者的话语霸权与无权者的自说自话造成了文化的代际隔阂;教育背景的不同使经验与知识出现了代际矛盾进而导致了价值观的代际冲突:价值观评价的代际互反是价值观代际分化的价值论依据;心理(主要是道德心理)成熟度的不同使道德社会化存在着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10.
隐性啃老行为日益成为城市青壮年群体啃老行为中的一种常态,体现了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中家庭关系呈现出的一种逆向代际关系,本质上是转型期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类隐性社会问题。本文将对城市从业青年隐性啃老行为的性质、产生的社会根源、隐性啃老行为类型、特征及影响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