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平华  ;邓集文 《求索》2014,(8):42-45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农村老年妇女比例和数量快速增长。由于农村老年妇女患病率和伤残率高,收入保障程度和受教育程度低,精神生活贫乏,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养老保障具有特殊性。安排财政专项预算,建立以农村老年妇女社会保障专项制度为重要内容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形成以家庭为基础、社会为补充、政府为主体的,真正统一规范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罗静 《传承》2012,(18):32-33,8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执行,宗教在湖南农村发展很快。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取得第一手资料,反映了长沙县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精神生活因素和历史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信仰宗教的原因,最后提出引导农村拥有正确宗教信仰的途径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深入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等四条,确保宗教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相适应,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宁党发[2009]30号2009年4月30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现就推进我区农村社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完善农村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加强农村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长期以农为本的农民阶层发生了流动性、多元化分化.这种分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建设和发展,而且对农民精神生活正产生深刻的解构与重构作用.探讨其解构带来的消极影响便于在破旧立新中重新构建农民的精神生活,这对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型农民形象和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霞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一直没有停止过,形成浩浩荡荡的"民工潮",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正在经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国来说,出现这种现象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6.
人们研究发现,除了自我防御这一内在心理系统能提供抵御和缓解心理及生活危机外,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这一外在因素的精神和物质支持,也是应对心理疾病的防御与治疗,以及解决日常生活危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我国农村弱势群体是一个心理和日常生活面临很多危机的群体,他们面临的危机能否得到解决,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必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长期的社会支持网络,给他们提供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从阜阳劣质奶粉到三鹿奶粉事件,最大的受害者是生活在农村的人们.联系工商工作实际,如何确保农村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这是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当今农村,农民的宗教信仰是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农村信教的人数有增无减,许多教堂、寺庙盖得越来越豪华,有些农民为了信教误了农事、影响了生活。如何正确引导农民的宗教信仰问题,不但关系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农村宗教盛行的原因第一,农民受教育文化程度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经过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仍然很单调乏味,有些村子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娱乐设施,这很难满足解决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农村信教的人数有增无减,许多教堂、寺庙盖得越来越豪华,有些农民为了信教误了农事、误了工作。如何正确引导农民的宗教信仰问题,不但关系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的和谐稳定,影响到乡风文明的建设,更关系到社会书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0.
笔者于2003年2月和2003年10月对鲁豫边境黄河滩区的鲁西南张庄村进行了两次为期两个月的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对张庄村的宗教现状和生成机制做了描述和分析,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冲突与适应:对当代农村宗教信仰的社会学思考———以张庄村为例》。本文是截取该论文的第四部分,并做了稍些改动,试图对我国当代农村宗教信仰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芝兰 《人民论坛》2015,(8):226-228
老龄化和高龄化的海南社会对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着更为迫切的需要。文章从黎族农村家庭养老、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婚嫁丧葬习俗、经济生产、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系统、民族性格和心理等方面对黎族农村养老文化进行了梳理,并对黎族农村养老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现代变迁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转型期间,中国农村人际关系发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变迁,正向变迁表现为:平等性、开放性、流动性、竞争性;负面变迁表现为功利化、自我主义化、表面化、干群冲突紧张化。负面变迁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农村的冲击、农村政治体制结构的变迁、经济与政治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文化素质低和法律意识淡薄等四方面因素引起的。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素质;加强农村法律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贫困地区农村青年的生存发展、脱贫致富也相应改变着手段和方式.他们在经历了离?不离乡、进厂小进城、务工又务农的"农工结合型"生活后,其中的一部分人又陆续进入了一个"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离田求发展"的生活新大地.尽管这种生活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和经济的宽裕;但同时也绐他们带来了创业的艰辛和痛苦的悔恨.然而,这毕竟是贫困地区人们生活常规的一个突破,是农村人口大流动、商品经济大发展过程中的一件新事.因此,实事求是地分析这种社会现象,客观公道地评价贫困地区农村青年谋生求富的目的,这对我们全面正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新的生育观念和养老形式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人民群众对社会福利设施的需求也在迅速发生变化.广大农村也面临着多种变革的需求.敬老院作为集中供养农村五保的场所,已不适应现实形势的需要,尤其是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以后,原有的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福利发展中心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何兰萍 《学习与实践》2007,(11):122-126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和农民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社会空间,但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活动日益减少,公共文化生活空间日益退缩,从而导致了农民精神生活的虚空和伦理价值体系的迷失。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重构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和农村公共空间,在新农村建设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西方法律信仰的形成与宗教信仰所造就的心理文化基础紧密相关。宗教之所以被信仰,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它满足了人们(至少是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法律信仰也是人们对社会秩序追求的精神理念。西方社会有今天的法治,与西方自然法思想的发展和宗教信仰所造就的心理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面临重大困境。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主要表现在被尊重、被呵护、获取外界各种信息、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享受社会文化的丰硕成果等方面。农村留守老人普遍感觉孤独、失落、缺乏安全感,总体精神需求无从满足。我们需要从理论建构、实际操作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社会支持,满足留守老人的情感需求,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州地区的不少农村迅速富裕起来,特别是处在城郊或自然条件好的农村率先富起来。面对社会的急剧变迁,农村青年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他们的生活价值观逞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貌似宗教而实非宗教的实体性组织,如“门徒会”、“全范围教会”、“呼喊派”、“新约教会”、“观音法门”、“天父儿女”等十多种邪教,在我国大多数省市,主要在广大农村,都有发现。邪教能蒙骗农民群众,既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因现阶段农民有一定精神追求和宗教信仰需求。邪教利用世俗化的“传教”手法,也是其得以蔓延的原因。西方社会邪教的发展过程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治理邪教应帮助群众区分宗教和邪教,并满足群众正常的宗教信仰要求;应加强地方基层组织建设,并揭露邪教的丑恶真相;应严密控制境外邪教组织的渗透;最根本的是必须贯彻党的农村政策,把农村的事情办好。  相似文献   

20.
丁竹 《人民论坛》2014,(4):93-95
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防治进入生态文明建设视野.求解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要确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树立整体、谐调的稳定观;建立环境法规政策驱动机制、企业环保投资效益推动机制和公众绿色消费引导机制;并在执行、资金、科技及应急上作有效保障,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