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温潘亚 《思想战线》2001,27(3):74-77
文学史的存在是两重的首先是客观的、原初的文学史;其次是经由文学史家们理解和阐释的文学史,即文学史实践.文学史实践所具有的历史与审美属性之间可谓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且处于特定的三维时空之中.文学史有文学和思想两条叙史线索,其著述形态和语式主要有重历史、重逻辑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三种.  相似文献   

2.
王尧 《探索与争鸣》2024,(1):53-60+178
思想史与文学史之间存在“关联性”。“思想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不是研究作为思想史一部分的文学,不是把文学史作为思想史的分析材料,而是将“思想史”作为“文学史”的一种研究方法;不只是关注思想影响了文学,而是讨论思想如何影响了文学,文学又以怎样的方式传达和创造了思想。因此,这一研究凸显的是“思想”与“问题”的对话——视野是思想史的,问题则在文学史。思想史视野下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清理和呈现“外在影响”的同时更侧重关注“思想”如何成为“文学”的“内在”构成,因而,也是把“外在影响”转换为“内部生成”的一种考察,由此或可打开进入文学史乃至人类精神史的另一条路径,重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打碎一切政治枷锁,干干净净以文学为基点研究文学史、以纯中国人心灵分析文学史是司马长风治史的基本原则.文章主要从文艺思想、散文创作和人品方面分析论述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新文学丛谈>中对周作人的接受.  相似文献   

4.
悦读     
《创造》2016,(11)
正《穿过云层都是阳光》贾平凹文学对话录本书是对贾平凹三十年文学创作的回顾,内容涵盖其主要作品的创作思路、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幕后故事等。对话将其作品放到他整个文学创作历史中,进而放到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外文学史中加以考察,探寻贾平凹三十年来在文学创作上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回归之路,重新定义其作品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金华 《求索》2008,(6):168-170
文学史的撰写存在着一种遮蔽现象。要全面认识文学史,就必须分析这种遮蔽机制,而这一机制涉及文学史的容量、信息量;也涉及文学史书写者自身的素养,诸如文学理论观念之文学观、文学史观,撰写时的叙事同一性特征;还涉及外界的隐含的限制因素,如伦理、意识形态等。  相似文献   

6.
通俗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不可偏废的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天福 《求索》2007,(1):170-172
本文从雅俗文学的转换、“世情”与文学的俗化选择、审美教化功能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俗化取向、通俗文学的经典化以及书写通俗文学史的必要性等方面论述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书写中通俗文学不可偏废的原因,以期在符合文学性立场的基础上使文学史的书写更加客观全面。  相似文献   

7.
单永军 《前沿》2009,(4):179-182
文学经典是当今文艺学领域的热点话题。我们这里主要探讨的是文学史中的经典建构。本文首先梳理了文学经典和文学史的涵义,而后就文学史和文学经典的关系出发,探讨文学史中经典建构的原则与问题。文学经典对文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经典构成了文学史的骨架,对文学史创作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学史在经典的选择、确立和承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经典面临着危机和重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侯素琴 《求索》2012,(6):66-68
叙述视点、视角和聚焦是小说叙事学的核心概念。叙述视点即叙述者站在何种角度、以何种方式来叙事,重点解决"谁在说"的问题;叙述视角讨论"谁在看"和"看什么"问题,狭义上的视角受人物等因素限制;在热奈特的聚焦理论中,聚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讨论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及其变化。叙述视点、视角和聚焦这三个概念从不同的侧面讨论小说的叙述行为,均涉及叙述者与感知者、小说人物与聚焦对象、叙述技巧与故事内容、现实生活与文学虚构等叙述理论所讨论的本质关系问题。本文旨在说明,三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等同或对立,它们互相区别,互相依存,对其深入理解有助于文学研究者对小说文本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文斌  罗艳 《求索》2005,(2):157-159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关注文学的社会文化语境,强调 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的文学标准,并要求研究妇女作品的特殊性、谱写妇女作家 的传统。本文着重从解构男性中心文学的框架与建立女性 主义诗学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 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富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研究的观念调整,推动文学社团流派研究和文学史的重写,在现代文学研究开放性、世界性的视域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是,从思潮类型的细分和过度性阐释对文学史整体的遮蔽,重外来文学思潮轻传统文学精神的偏失,以及对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特殊性的怠慢,说明我们应该正视文学思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其系统中寻求文学思潮的知识谱系才是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的旨归。  相似文献   

11.
两汉是我国文化思想史上儒学开始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也是儒家的经学兴盛的时期,因此,过去人们论述两汉文学思想的变迁,大都要联系儒学的兴废来谈。50年代以来的文学史著作,力图联系两汉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特别是阶级斗争的起伏来论述两汉文学思想和创作,但文学与儒学的关系,仍然是考察文学思潮变化的基本线索。60年代出版的两部影响颇大的文学史(科学院文研所编的一种和游国恩等编的一种),都把两汉文学划分为西汉  相似文献   

12.
形成于20世纪中国的"现代文学"概念,不仅是对一段文学史的命名,而且是对一套特定的文学价值观的概括性表述.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和文学活动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不但改变了这段文学史的原有框架,而且也从某种程度上形成对这种价值观的冲击和超越.这里所做的,首先是对一种已然发生的文学史事态的描述,但其最终目标,却不独从较深层次上揭示中国文学的当下状况,而更在通过这种揭示对它的未来发展做出尽可能前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纪卫宁 《求索》2010,(9):188-190
体裁互文性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体现象。它蕴含着不同世界观和思想的对话,并与意识形态、社会语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文学体裁互文性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学体裁变化表面形式的辨别和鉴赏,而应该深入到文学体裁变化的背后,从更高层次的社会文化的角度来揭示互文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从而使我们能够较客观地从语言的特殊使用方式和文学涉及的相关语境因素等方面去阐释作品的文体特征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文学史中的古英语文学评介、古英语诗歌与散文研究、古英语文学译介三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引起国际同行对国内学者研究的关注和重视。国内最早的古英语文学评介现于国内学者编写的文学史著作,这种评介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针对具体古英语文学作品的评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是《贝奥武甫》,对于其它古英语诗歌和散文及关注较少;相比于前两个方面,国内的古英语文学译介是最活跃的,几乎所有的古英语诗歌和主要的古英语散文都有中译本。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中的述史机制张荣翼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历史一词的英语名称是“history”,有趣的是,该词的前两个字母去掉后,成为“story”,它是指一种故事,一种讲述,而且在“story”的古代用法中,它也确实就有“历史”的含义。那么,历史作为一种进述,...  相似文献   

16.
<正> 近来的文学研究和文化论争中,都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对于传统文化如何估计的问题。刘再复认为,中国正统的文学观念体系是“以儒家派为主干”的,它在内容上“偏于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在美学上则追求一种“中和之美”。其批评性意向很明显。与此相对照,姚雪垠认为:儒家思想虽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文学史的决定因素,更没有消灭人的个性;儒家的文艺思想不能用“中庸”来概括,包括“中庸”在内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有它的积极意义。他一再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它对于建设我们的新文化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刘晓波的看法是: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一元文化,这种文化必然  相似文献   

17.
姚晓雷 《探索与争鸣》2023,(9):159-166+180
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历史化”理念不是泛泛地探讨文学和历史的关系,而是要建立一套文学价值评判的话语体系,以解决20世纪末以来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出现的学术品质退化问题。很多研究者偏向在历史本体和文学之间寻找某种联系,但所谓“历史化”的“历史”并非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本体视野,而应当是文学的历史经验视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无非是在文学历史经验视野下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对象进行审视。这种范式的合法性来自文学历史经验所拥有的能超越具体历史阶段的“未来性”基因。故“历史化”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依托文学历史经验“未来性”,“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未来化”。不过要警惕的是,文学历史经验的“未来性”并不是不证自明的现成答案,而是需要不断辨析。所以,“历史化”不是一种对经验的守成,而是在探索基础上和文学研究对象之间进行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李琳琳 《青年论坛》2013,(1):134-138
在新时期文学从“共名”走向“无名”的趋势中,伤痕文学首发其声.苦难史与斗争史相互交织,伤痕文学以其创伤书写,展开自觉的文化建构.重新打开伤痕文学的理解空间,具有文学史层面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2006年至2016年,中文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有关女性文学研究以及性别与文学关系的探讨取得进展。研究视域进一步拓宽,考察对象涵盖各历史阶段,涉及多种文体;学术思维有所深化,"性别"成为核心范畴;理论思潮和文学批评也在性别视角下得到重新审视。文学与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层关联成为此期选题的重要视点和创新领域。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文化现象的性别分析以及跨文化视野中文学与性别关系的探讨亦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20.
以身体视角切入文学史,其实质是以人或人性发展为出发点来考察文学演变的过程.从先秦文学中自由的身体到封建文学中变异、扭曲的身体;从五四文学中觉醒、反抗的身体到革命文学中激情、战斗的身体,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化、静默的身体到当下消费社会里成为了商品、市场化的身体.身体的每一次变迁,它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中的不同境遇体现了文学史演变的线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