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江西战斗了7年.这7年,是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立下卓著功勋的7年.一是突破了"城市中心论"模式,最早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到乡村的转移;二是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三是开辟了地域大、人口多、军事力量最强的根据地,使之成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四是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五是创造了中国革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取得了一至三次反"围剿"战争的伟大胜利.这7年,毛泽东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沉痛的教训.客观公允评价江西苏区时期的毛泽东,对我们今天全方位、多视角深化领袖人物的研究是有其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江西农村革命根据地呈现此起彼伏、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这一迅猛发展的势头,促使中共中央高层领导人开始逐步将革命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为有利于统一"指导整个苏维埃区域之党的组织",在周恩来的倡导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江西建立一个领导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最高组织机构--中共苏区中央局.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组织及主要领导人功过的评价见仁见智,但毋庸置疑,它在苏区党的组织建设和苏维埃运动史上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探究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成立的原因,有助于人们理解这一组织的成立顺应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九二七年八一南昌起义到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这一阶段,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农村建立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这个时期的特点是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  相似文献   

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遭到失败的情况下,把革命力量由城市转入农村,先后创建了井冈山等一系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战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我党开创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夺取全国政权的斗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篇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光辉著作,标志着其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确立和形成。因重大历史意义,这篇文章被收入《毛泽东选集》(1952年版)第一卷。篇首下有这样一段注释:"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通信,是为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悲观思想而写的。"注释简略笼统,引发了不少人的猜测。随着时间的推移,隐藏在其背后的历史往事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江西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艰难的战争年代,毛泽东仍以极大的精力领导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在1927年至1934年的8年中,他领导了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工农业生产,对外贸易等项经济建设工作;全面提出了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思想,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辉著作中。研究江西苏区时期毛泽东领  相似文献   

7.
谢明亮 《党史文苑》2023,(S1):24-26
<正>“攻取吉安”的战略,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吉安人民在毛泽东“争取江西”计划下的伟大壮举,也是江西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吉安的占领,使得赣西南苏区由原来零星的红色割据区域,发展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在国民党“围剿”根据地红军的危急时刻,毛泽东先后主持召开会议,力排众议,主张红军放弃吉安,实行诱敌深入到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待敌疲惫而歼灭之。从吉安的占领到主动放弃吉安,不是一般性的策略变化,是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战略思想上的根本性转变与探索实践,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员 《求实》1999,(10)
从一九二七年十月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至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被迫长征,毛泽东同志在江西苏区从事革命活动、领导中国革命长达七年之久。这一时期,既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真正开始,是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时期,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对党的建设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积累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经验。一、适应时代需要,把加强党的建设上升到战略地位的高度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陆续在全国发动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9.
<正>永新人民富于光荣的革命传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永新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的全红县,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毛泽东、朱德、陈毅、任弼时、萧克、王震、胡耀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永新战斗和生活过。永新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三湾改编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通过三湾改编,毛泽东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开辟的闽西革命根据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红色区域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推动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入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党取得全国政权后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反映在如下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11.
从1919年至1943年,共产国际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主要认识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历史轨迹:1919年至1929年,共产国际对崭露头角的毛泽东初生好感,并夹杂着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同认识;1930年至1939年,共产国际与毛泽东在党内具体事务处理上存留某些不同意见,但对屡遭主观主义排挤的毛泽东积极支持,并广泛宣传其业绩和思想;1940年至1943年,共产国际对坚持自主的毛泽东渐生疑虑,并加剧至对中共性质的质疑。系统呈现这一脉络对于全面评价共产国际、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对质疑毛泽东的入党时间是一九二○年的回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人对毛泽东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质疑,并认为毛(泽东)、何(叔衡)二人是参加一大后才成为党员的,长沙有无共产主义小组或可存疑。本文通过查阅有关公开的史料,回答了对毛泽东1920年入党的质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从三个维度入手,对毛泽东的思想体系作一次总体透析。纵向维以时间为序,考察毛泽东思想体系从无到有的发展;横向维以学科为纲,分析毛泽东思想体系从点到面的展开;内向维以成败为据,研究毛泽东思想体系从里到外的开拓。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晚年又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毛泽东一生的政治行为非常独特,其动因十分复杂。分析中国传统的忧患意识与毛泽东的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启示,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军事哲学是整个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创造性的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深入研究了革命战争运动的规律性,深刻把握了战争情况的认识过程,精辟阐述了战争自觉能动性的发挥,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系列军事著作中蕴含了毛泽东军事哲学中的认识论精华,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是创新的光辉典范。没有毛泽东的创新,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黑暗和落后的旧中国如何闯出一条革命和建设的新路。反对教条主义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理,是毛泽东创新坚持的两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7.
郭超  刘德军 《理论学刊》2006,7(1):19-22
大民主和小民主是民主的两种形式,毛泽东晚年多次谈到大民主和小民主的问题。在大民主方面,毛泽东认为,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对敌人和官僚主义者实行专政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其主要形式是“四大”。在小民主方面,毛泽东认为,就是和风细雨地处理人民内部和党内问题,其主要形式是整风。大民主和小民主思想的目的是:反对官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保持人民政权的纯洁性。但在实践中,大民主的恶果是: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混乱,必定与个人崇拜、个人专断相呼应,使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受到严重摧残。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关系:一是继承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根本之点;二是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三是创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毛泽东思想中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整体超越.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两次伟大革命,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首先,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其次,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坚持;再次,邓小平理论在许多方面发展创新了毛泽东思想。不能把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只有不丢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根本,才能更好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20.
张涛  史海威 《理论学刊》2006,4(11):101-103
《贺新郎·读史》是毛泽东的一篇重要词作,它反映了毛泽东丰富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上,毛泽东经历了一个由倾向于“西周封建论”到认同和支持“战国封建论”的变化过程。对于中国上古史上的“三皇五帝”等问题,毛泽东也有所关注和思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引着新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