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于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6号公布,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并列为三大基本诉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凝结着人类的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  相似文献   

3.
每个年度的全国人代会都会审议一部重要法律,即将于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也不例外,这次审议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案(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于2000年3月15日开始实施.到此次全国人代会召开时,这部肩负“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重大使命的法律恰好走过15年旅程.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在依法治国领域的创造性运用.习近平法治道路思想的形成,对于党领导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核心要义,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为基本原则,回应法治建设的中国问题.法治道路的实现方式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为总抓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页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三三十一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00年3月1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 2000年 3月 15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 国务院部门规章…  相似文献   

6.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步骤,是防止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滥用行政职权,促进廉政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可靠保证。 一依法行政的内涵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1999年3月15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要求:“一切政府机关都…  相似文献   

7.
黄勇胜 《法制与社会》2012,(22):259-260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我国人大自建国以来对刑事诉讼法进行的第二次修正.这次修正明确将尊重和保护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总则第二条,这对当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我国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进一步体现,更是我国司法机关依法有效打击犯罪、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武器.本文在详细分析新刑事诉讼法条文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新刑事诉讼法在尊重和维护人权方面的一些具体特点和要求,以明确新刑事诉讼法在促进刑事诉讼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近30年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难而又成功地开辟的一条治国理政之路,体现了中国人民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有着五千年璀璨文化的中华文明,并未孕育出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中国共产党人在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道路,建设法治中国的足音才渐渐响起。诚然,法治的概念最初来自资产阶级法学家,盛行于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但法治从来就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也不专属于资本主义国  相似文献   

10.
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目的,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一体化建设是基本方式. 2月16日出版的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文章指出,要坚持法治体系建设正确方向,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人民...  相似文献   

11.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五条中增加了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规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此作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一、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宪”,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国宪政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具有丞大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奴隶制、封建制延续了几千年,实行的是人治,以掌握权力的统治者个人的意志来治理国家,“联即国家,”皇帝的圣旨就是法律,所以…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模范守法是实现法治之关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所说的执政党 ,指作为全国人民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除小标题和个别情况外 ,下文均简称党) ,它在我国的领导地位是宪法确认了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因为“我们人民的团结 ,社会的安定 ,民主的发展 ,国家的统一 ,都要靠党的领导。”①1993年由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第13条修正案(后文简称宪法的法治条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 ,实现法治要靠党领导 ,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本文所要谈的是同一过程的另一方…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继承、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郑重结论。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将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这一基本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加以...  相似文献   

14.
张文显 《法学研究》2014,36(6):13-19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学理论的新概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治建设的新思维、新纲领。法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大力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法治体系是描述一国法治运行与操作规范化有序化程度,表征法治运行与操作各个环节彼此衔接、结构严整、运转协调状态的概念,也是一个规范法治运行与操作,使之充分  相似文献   

15.
简述江泽民同志的依法治国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依法治国作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一、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地位和意义的论述江泽民认为,要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国家的治理方式必须从人治走向法治。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之际,江泽民亲自提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一条基本方针,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7年9月,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  相似文献   

16.
热点聚焦     
正依法治国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经过出席全会的中央委员表决,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18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全会决定鲜明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命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13亿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司法》2009,(11):5-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里的“国”,是作为国家机器和公共权力意义的“国”。所以,依法治国就是要依法治权,把权力纳入法治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北方法学》2018,(2):5-12
儒家仁理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仁利于法治以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为目标;第二,仁蕴含的人本主义精神利于法治确保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第三,仁利于国家承担善治和廉政任务;第四,仁中的义、礼、智、信、孝、忠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第五,仁利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第六,仁利于法治营造人与自然间的"生命共同体";第七,仁的大同理想利于法治促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树立;第八,仁利于借助国际交流与国际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法治,人类的共同皈依.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磐石. 从开国大典前夕的《共同纲领》播下法治的“种子”,到民主法制在经历曲折后的艰辛探索;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重视和实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初心不忘出发,鲜明提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法治轨道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战略部署。按照这一工作要求,党中央及时制定了《法治社会实施纲要(2020年至2025年)》,为法治中国的基础建设确立了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实施步骤和实施措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