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这次台湾"九合一"选举彻底改变了台湾的政治版图,改变了蓝绿力量对比,也将改变台湾未来政治发展方向,但没有改变台湾蓝绿二元结构,也很难超越蓝绿,除少数中间选民外,在重要选举中依然是"蓝投蓝、绿投绿",蓝绿基本盘依然是影响选举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4月底发生的冲鸟礁事件,最终发酵成岛内"5·20"政权交接前夕最重大的政治事件,该事件也像一面镜子,让各界将蓝绿到底谁"爱台"看得一清二楚。当然,蓝绿双方对日本态度的严重分歧,已远超出蓝绿恶斗、彼此"为反对而反对"的范畴,而是双方在如何对待历史、民族认同、统"独"立场等重大问题上严重对立的必然反应。  相似文献   

3.
<正>9月17日,郭台铭和柯文哲相继宣布放弃连署参加台湾2020年"大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可能重回蓝绿对决局面。试图凝聚不满蓝绿选民、号召走中间路线的"第三势力",因头面人物的各怀算计、蓝绿两大板块夹击而在2020"大选"中整合失败,但郭台铭、柯文哲所获得较多支持的中间选民和青年选民仍是左右"大选"结果的关键力量,并可能影响同期进行的第10届"立委"选举。韩国瑜与蔡英文的对决,将是"庶民经济牌"与所谓"安全牌"的缠  相似文献   

4.
正近期台湾民众政治倾向的中立者呈现上升趋势,这体现了岛内民意逐渐脱离蓝绿意识形态。该变化加速了岛内民众"西进大陆"的步伐,进而影响到政治势力的动向。岛内民意脱离蓝绿意识形态7月岛内民调显示,民众政治倾向中立者远远超过倾向蓝绿者,相较  相似文献   

5.
正台湾社会意见多元,时常吵吵闹闹,不过究其背后,常不脱统"独"或"蓝绿"之争,有的人选择站在岛内用微观视角解读,充满防备心,最终走不出来,有的人愿意拉高格局,放在世界潮流去体会台湾的定位,顿时豁然开朗。一次次的争论,就像面照妖镜,折射出深陷蓝绿困局的台湾。  相似文献   

6.
<正>面对2020年"大选"的党内初选,民进党参选人蔡英文与赖清德大打出手,明争暗斗;国民党主席吴敦义属意政治明星韩国瑜,需摆平参选人朱立伦和王金平。如此一来,蓝绿两党都面临参选人难产的问题。无奈之下,蓝绿两党几乎是"步调一致"地作出延长党内初选的决定,还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过,日前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表示参加国民党内初选,似乎为国民党内初选解套;而民进党的解套现在还看不明朗。  相似文献   

7.
当蓝绿对峙推进到"北蓝南绿"的区域政治的极端形式时,其结构性困境也在逐一显现。蓝绿两极化政治并非台湾政治发展的宿命。由"颜色政治"向"脱色政治"发展,是走向常态化执政的任何一位台湾政治领导人都无法回避的选择。而突破当下政治的结构性困局,建立超越"颜色政治"的公共伦理,对两岸关系具有多重意涵,大陆因素可以在促进岛内区域政治向有利于两岸关系方面的,发挥实质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台湾第五届与第六届"立委"选举的结果做一比较分析,以实证方式探究政坛两大阵营四个主要政党在三年中形象品牌的变化情形.尤其着力于蓝绿阵营中的第二大党--亲民党与"台联党"--在这三年间的席次增减,并以政党品牌的概念来解释此种蓝绿内部消长的情形,作为政治参与者与政治研究者进一步观察的方向与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蔡英文上台后,出于制造台湾岛内蓝绿和解假象等政治考量,精心挑选国民党出身的李大维为台"外交部长"。李大维就任以来,虽然兢兢业业,但由于蔡英文当局对外交往政策的失据,使得李大维的辛劳只能事倍功半,屡受岛内舆论批评。有台湾媒体认为,未来在蓝绿两大阵营的共同夹击下,不排除李大维沦为蔡英文的"政治牺牲品"。难逃蔡英文政治算计李大维祖籍山东青岛,1949年10月15日出生于台北,青年时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0.
从现在起到2008年3月,是台湾多元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蓝绿两大阵营较量的关键时期。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蓝绿双方和社会各界将围绕“国务机要费案”、“特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将于1月14日进行,虽然目前距离大选投票日期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但蓝绿两党的选情仍然处于相当胶着的状态。蓝绿两党候选人特质马英九和蔡英文都具有形象清新,留学海外,  相似文献   

12.
去年底"立委"选举后,岛内各派政治力量一方面加紧进行内部盘整,另一方面相互间展开新一轮的合纵连横,使政局发展出现了带有一定的变化。尽管朝野相争的基本格局未变,蓝绿扳块依旧,但政党竞争的声浪开始变调,并显示出某种"解构"的迹象,未来政局走向的不确定性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3.
近日,台湾蓝绿就用公投方式解决核四争议问题基本达成一致,困扰台湾多年的核四问题可望就此解决。核四公投虽然是岛内民生议题,但此举可能为公投常态化以及"公投法"的修改打开潘多拉盒子,进而为"台独"势力利用公投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可乘之机。对此,必须予以警惕。  相似文献   

14.
<正>9月17日,台湾五都选举登记截至,蓝绿各方参选人正式确定,共有14人角逐5个席次。随着选举日益临近,选战各方进入最后的攻防阶段,竞争日趋白热化。台北市:蓝绿难分上下台北市虽然共有5人参选,但其中吴武明、萧淑华、吴炎成3位无党籍候选人知名度不高、缺乏政党支持,当选可能性极低,"郝苏对决"态势明朗。由于郝龙斌、苏贞昌两人各有所长,声势实力相当,选情胶着,这也决定了台北市结果将成为观察两党年底选举成败  相似文献   

15.
2019年以来,台湾地区蓝绿恶斗不断、两岸对立加深,在内外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岛内民众的统"独"意识及国族认同产生了显著变化。一、2019年台湾统"独"意识及国族认同变化情况2019年以来,台湾多项统"独"意识和国族认同民调显示,岛内民众两岸统一意识和"中国人认同"双双下滑。  相似文献   

16.
金奕 《两岸关系》2010,(12):16-17
<正>对于此次国民党"五都"选举结果,多数评论予以消极评价,甚至忧心国民党在2012年会丢失政权。笔者认为,此一选举结果对国民党而言应为小胜,而2012年仍将出现蓝绿基本盘对决的情况,国民党很可能将继续掌握执政权。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8,(13)
正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蓝绿两营为"九二共识"僵持不下,6月25日,前国民党"立法机构"负责人孙大千表示,早在民进党宣布不接受"九二共识"作为发展两岸关系的前提时,就应该预先知道会面临这样的结果,他直言,民进党自己玩火自焚就算了,何必要拉着台湾民众一起去陪葬呢?  相似文献   

18.
正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台湾政治精英不分蓝绿普遍具有"亲美、崇美"的情结。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就职前后的表现,已显示其任内将奉行亲美路线,以实现所谓"联美制中"的目标。但在中美关系的大格局下,蔡英文走亲美路线来抗衡大陆,注定是一条走不远也走不通的路。  相似文献   

19.
王建民 《两岸关系》2014,(11):25-27
<正>近年来,台湾岛内从蓝到绿,从上到下,出现一股质疑台湾经济对大陆过度依赖的声音,鼓吹台湾要分散市场,减轻对大陆的依赖,降低风险,以维护所谓的台湾经济、政治安全。这是用政治思维对待台湾经济发展和两岸经济关系,会压缩台湾经济发展空间,会让台湾经济迷失发展方向。防范对大陆经济依赖成蓝绿共识台湾蓝绿很难在两岸议题上达成共识,有时甚至立场与主张截然相反。然而,在台湾与大陆经济关系问题上,蓝绿都认为要防范台湾经济过  相似文献   

20.
以政改与"真普选"为主要诉求的香港"占中"抗议活动的爆发及延续,是香港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香港政治格局从原先的泛民主派与建制派的权力结构,转变为更大范围以黄丝带为标志的"占中派"与蓝丝带为标志的"反占中派"两大政治社会阵营,未来将可能走向类似台湾的蓝绿政治结构,即黄蓝结构。"占中"爆发后,在海峡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