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党课》2007,(4):34-35
一是解决好“相信谁”的问题。共产党人相信谁?唯有相信人民群众,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决定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和主心骨,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历史和现实的反复检验所得出的正确结论。另一方面,作为执政党,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又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党员领导干部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群众赋予的,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将一事无成。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既然我们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勤务员,怎能不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怎能不关心人民疾苦、体察群众情绪?要知道,如果背离了人民的意志,我们这个公仆就理应被辞退;违背了群众的意愿,我们这个代表就应该被罢免。只有相信人民群众,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的人民群众观主要包括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等方面。斯大林依靠人民群众把苏联建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领导苏联人民打败了德国法西斯,维护和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斯大林的人民群众观与实践有某些脱节,在他领导下发生的肃反、清洗损害了某些群众的利益,出现的特权和官僚主义等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我们既要反对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又要从斯大林的人民群众观及其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体来说,一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的利益;二坚定不移地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凝聚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三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它克服了过去的发展观见物不见人的片面性。坚持以人为本,贵在坚持,重在落实。  相似文献   

5.
问计于民     
《党课》2012,(12):47-4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是社会实践的直接参与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历史实践证明,凡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人民都给予强烈的关注,也都想积极参与。然而现实情况是,如今有些地方政府不信任群众、缺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智慧大胆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囿于因循守旧、惯性思维,结果是事情办不好、群众不满意、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杨清明看来,党员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关系有三个层面:是成员,要投身人民群众;是公仆,要服务人民群众:是领导,要带领人民群众——“三点都做好了,就是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8.
图片报道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又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0,(24):54-54
一支没有群众的队伍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一个根植于人民的政党才能充满生机。科学发展,以民为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民主权利,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胜和创造性,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二字,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既要挂在嘴上,  相似文献   

10.
孟红 《世纪风采》2014,(6):9-15
“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是刘少奇一生勤政的座右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心为民、甘做公仆,全心全意做人民的勤务员;他深知,这些所谓的权力和官职是人民给的,它只能为人民谋利益。因此,他对于人民群众总是满腔热情,首先想到人民群众的方便问题,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利益幸福为重,彰显了一个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1.
张云泉 《唯实》2013,(4):15-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出:“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刘少奇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运用于自己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观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①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是我们党处理自己与人民群众关系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态度,也是我们党正确的领导原则和方法。第一,一切为7人民群众的观点。以领导人民群众谋求解放为己任的共产党人,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刘少奇认为…  相似文献   

13.
一是处理好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即我们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被人民群众推上领导岗位的。这权力是人民群众给的。人民群众在赋予我们权力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重大的责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兢兢业业为群众办事,当好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群众是主人,我们是公仆这一主仆关系,无论你的官多大,职位多高,都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我们要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忱去为群众办事,要向孔繁森同志那样,心里时刻想着西藏人民,行动上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西藏人民。在自己分管的工作领域中,要把群…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3,(21):20-21
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地位表明,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否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的参与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依靠力量。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日,中央领导要求,围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改进作风的根本就是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说到底,我们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好务。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这一切就是要视人民群众为父母、把人民当亲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11,(9):1-1
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群众观点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政治观点,拥有丰富的内涵: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竭诚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对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相一致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启示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就能够永葆先进性;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就能够长期执政;只有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不断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才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9.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始终是我们党重要的价值理念和领导方式。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群众工作,做好群众工作,党才有力量,才有智慧。  相似文献   

20.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