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面对"他者"时,人类学共同体也需要不断反思"自我"、寻求"自我"认同并形塑学科的文化自觉。通过外向拓展、横向扩展和纵向延展,人类学共同体不断突破"边界",进而走向公共人类学,这将激励人类学家对公共议题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在更有效地发挥人类学的应用价值之时,也使人类学知识为公众所接纳、使用与拥有,建构人类学公众形象。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应辩证地看待人类学与所谓"公知"的问题,充分尊重地方性知识的价值及研究对象和公众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吴晓黎 《思想战线》2005,31(1):92-96
西方人类学向来关注的是非西方的"非现代性"故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人类学学科反思中,西方和非西方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知识建构方式受到批评.民族志<另类现代性>在展示某国营丝织厂三代女工如何在所谓现代性的语境中栖居的同时,质疑了关于现代性的人类学所包含的普遍、同质的现代性的预设.该民族志充分表达了对知识建构的自觉和反思,其中女性主义的洞识及其女性主义国际主义的政治议程也为后现代民族志写作实验增加了新的维度,并挑战了西方人类学最顽固的预设西方(男性)自我和非西方(男性)他者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3.
劳拉·纳德是当代西方法律人类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她的法律人类学研究对法律人类学、人类学乃至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纳德在法律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上有三个重要的贡献:提出了具有适用价值的西方社会研究进路,给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法输入了活力;建构了纠纷过程研究和过程控制理论,对法律人类学研究由规则中心向过程中心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创新了和谐理论,为不同语境下的社会和谐提供了理论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4.
陈妍娇 《前沿》2011,(22):59-61
在萨林斯之前的人类学理论传统中,功能论、结构论一统天下;萨林斯代表了一种突破结构共时性、静态的努力方向,把历史引入结构主义的方法中。在反思传统人类学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惯例性结构与搬演性结构的概念;并指出在他的夏威夷的历史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当地的文化秩序呈现出搬演性结构的形式。为了把搬演性结构与历史事件实现更完美的契合,他又提出了并接结构的概念,表现了文化变迁的真实面向。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言     
理论的重新梳理、方法论的不断反思,与艺术人类学在学术研究圈子里受到更多关注几乎是同步发生的,或者说艺术人类学的实践本身就是人类学反思和转型的重要方面之一。学术发展与社会需求促使我们必须在两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创新和突破的第一个方面,是对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再思考,似乎更多地和我曾经提到的学科纯洁性和跨学科的统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决定人类命运的问题,"人类纪"思考已成为近年来国际知识界的前沿性课题。"人类纪"非人类史之必然,其发生基源乃人类之力,即人类创造出来的"物理-文化熵"对地质的燃烧以及对人类心性的荒废。作为地表"生态足迹"的蛮横和人类"新游牧生活"的架构,旅游无疑被纳入学界的"人类纪"反思范畴。作为人类"自性熵"的体外化,旅游确与地表环境和人类心智的荒废相关联,但人地荒疏之根本却不在旅游活动本身,而在于旅游人地管理的非理性。人类旅游文化之基质是康德所说的人类学知性的拓展实践。人类已走入"游牧化"时代,旅游与"人类纪"亦密切关联。人类存在的去"人类纪"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发展乃至"文旅融合"人类学基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江河流域资源竞争与协作,不仅是区域权力博弈的政治议题,也是一种在更大背景下与江河文明的悠久历史、区域生态的人地关系,同时还与特定共同体关于水的地方性知识和社会实践有着密切关联。对国外相关研究个案进行人类学视域梳理,可勾勒出由"江河"到"流域"的理论范式转换,以及"水资源""水政治"与"水知识"的三大研究面向;厘清"人类中心主义"与"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分野,亦有助于反思人类涉水行为背后的文化语境、社会情感与历史动因,以应对流域资源冲突的全球性挑战。  相似文献   

8.
审美认同并非在一个自为的纯粹空间中自行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它往往是在"他者"的意识形态凝视中被形塑从而生成。亦即,"他者"是一种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的意识形态凝视的主体。在某种意义上,自我的审美认同往往是自我与他者共谋的结果。于此,如何发掘这种"凝视"和共谋背后隐藏着的审美与权力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审美和艺术现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问题的社会根源,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审美人类学1以其田野工作和敏锐的洞察,将为此提供新鲜的观察视角和更为广阔的理论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9.
王小平 《求索》2011,(8):197-199
从接受美学转向了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理论迁移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一贯性,同时也体现出理论视野由微观的阅读反应的审美分析到宏观探究文学的人类学本性的显著变化。经由对文学存在的人类学动因的追问,文学人类学强调虚构化作为人类自我呈现和超越的重要意义,在"文本游戏"与"人类学展演"中,文学拓展了人类超凡的可塑性。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思想在欧美批评理论界远未赢得比肩接受美学的赞誉,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反思和检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了解和反思西方本土人类学,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人类学本土化问 题的认识。中国人类学本土化问题的重新提出、讨论与实践,实际上是对西方人类学理论方法的 批评反思和对其文化霸权的解构,同时也是为了消解国内文化“殖民遭遇”和填平“文化鸿沟”, 进而创建起适合于中国社会的本土人类学体系。人类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并不矛盾,而 是互为参照、相互依存的。  相似文献   

11.
王轻鸿 《思想战线》2003,29(4):43-46
文学批评"人类学转向"取代"语言学转折"的困境在于如何寻求和体现文学的审美价值意义。事实上,审美本质探索与人类本质问询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传统的文学人类学批评审美性缺失的原因在于将"人类性"当作了"先验的存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探索走向了抽象浮泛。将"人类性"看作是"历史的建构",阐发作品关于人类本质的独特言说,应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路径。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内容。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派以及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典型代表,陈独秀对青年之于社会的重要地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新青年"是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主体。陈独秀将爱国主义置于启蒙的语境中来认识,认为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是持续治本的爱国主义的前提;"为国家增实力"是持续治本爱国主义的要旨;"修炼心智"是持续治本爱国主义的动力,从而形成了持续治本的爱国主义思想。陈独秀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过去的20年里,人类学中有关民族关系的研究已拓展为对文化本质和文化认同意义上的理解。较早时期的研究常将文化认同和文化的族群性相提并论,然而最近的人类学理论观点却认为,文化和文化认同是两个独立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不必反映世代传承的或是纯粹的(gcnuinc)文化传统。一个群体,一个社会阶层,甚至一个国家也许在其与其他群体的接触和同化过程中继续创造或传承其文化传统。而这一群体成员把未变化的文化传统阐述为文化认同。事实上,他们把其他群体与他们发生接触的语言和文化因子混合,甚至处于一种稳定的群体关系状态之中。许多个体(individuals)也许改变他们所声你的认同或是跨越群体成员身份的界线。这就是巴特早期关于族群和边疆研究的基本理论见解(position),这一理论开阔了许多人类学家的眼界。利奇(英国人类学家) 1954年从事的缅甸克钦语群民族认同研究也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意义(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4.
周歆红 《思想战线》2013,39(1):12-16
西方人类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语人类学传统",但"二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德语人类学丧失了在国际人类学中原有的重要地位。当代德语人类学界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如,"本土传统"与"国际接轨"之间的纠结;德国当代大学改革对人类学教育和科研的影响;人类学与民俗学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等。德语学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实践,已经改变了德语地区人类学的一些格局,并将继续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坚持和发展的基本方略,拥有丰厚而坚实的哲学基础。它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时代诠释,类本质理论的意蕴升华,异化劳动理论的集成创新,共同体思想的转化发展。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事业中,对这一构想进行哲学反思,有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形成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6.
蒋婉 《八桂侨刊》2012,(2):35-42
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以企沙镇华侨渔村"边缘化族群"———归难侨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描述这些归难侨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认同,分析他们这种认同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探究他们的这种认同与其"边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有关"器"与"道"关系的争论,当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器"与"道"的关系可以在人类学的立场上加以重新讨论。经由被视为艺术的承载物或本体的器物,考察生产器物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结构,认识和理解艺术生产的美学观,以及与器物相关的时间观、空间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宇宙观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此种过程,亦是追寻当代人类学物的研究的诸种学术理论积累和转换之路。在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应当重新链接以往被割裂的"器"与"道"关系的知识脉络,不仅关注人们如何生产器物,更应重视在现实场景中器物对于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观念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情感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被纳入人类学的学科视野,情感人类学正式成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然而,情感之于人类学的意义,绝不限于成为一个新的研究主题或了解文化的又一个切入点。作为一种具有认识潜力的方法,情感体验正在推动人类学方法论的反思与更新。而对于田野过程中人类学学者自身情感状态的呈现与反思,也成为深化人类学表述的实验民族志方向之一。这三种维度一道,构成了当今人类学与情感错综复杂的关系,极大地改变着人类学的知识图景。  相似文献   

19.
颜色是人类区分事物的重要概念,一但过于偏好于某些颜色,则往往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彝族偏爱于红、黑、黄三色,他隐喻了彝族人民对力量与美的崇敬,以及自身勇敢、热情的个性.本文力图通过对彝族"三色"的隐喻分析,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反思其存在的表现形式,以引证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思想可谓是中国哲学思想研究的核心,它不仅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哲学命题,也是中华文化赖以生存和积淀的土壤。同样,图腾世界也是一个引发无尽思考的领域,图腾研究可算是人类学研究中解读他者文化、阐述与他者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就将这两种在人类思想中彼此独立但都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试图找到其不同表征下的共通之处,并结合现实谈谈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