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次看到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时,李跃儿就被深深吸引。等她真的要办一所幼儿园时,脑子里很自然就蹦出了“巴学园”三个字。名字已被注册,于是,“巴”上加了草字头。  相似文献   

2.
<正>毛主席的挽留萧军到了延安除了续写长篇小说《第三代扎并和其他作家同心协力积极开展延安群众性文艺活动:1940年10月19日成立了"文艺月会",每月最少集会一次。1941年元旦创办了会刊《文艺月报》,由他和丁玲、舒群、刘雪苇轮流主编。元月15日又建立了"鲁迅研究会",萧军任主任干事。由大家分工负责专题研究,在他主编的会刊《鲁迅研究丛刊》上发表。四月间又成立了"星期文艺学园",每星期日上课一次,学员达一百多人,两年结业,培养爱好文艺的青年。  相似文献   

3.
丁水保  万俊 《人民公安》2013,(Z1):38-40
黎坚根,人称"煎巴佬"。"煎巴"在江西当地土语中,指煮大米饭时锅底结下的一层又硬又黄的大米饭。要是没掌握好火候,"煎巴"会又硬又焦,还带些苦味儿。黎坚根当兵是优秀侦察兵,回乡后又是家乡致富带头人,可最后他却成了一名在逃人员。  相似文献   

4.
樵夫 《观察与思考》2005,(12):56-57
<正> 这年,四十岁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雅典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附近开办了一所学园,他在学园的入口处写着"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在出口处写着"能谈哲学者才可治国"。那时,懂几何不仅意味着具有一种求知的可责品质,还有一颗向往着美的心……我现在仿佛看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站在我的面前,我的心绪宁静了许多。昨夜,心里还仿佛满地泥沼,而燥热的风挟裹着路边卖瓜人尖扎的叫卖声更仿如一片瓦砾飞打过来;今天一早,对面哪家的屋子里传出电锯声,锯声是以少见的坚韧搅着你。这才六月初啊。这样的声音常让人的心无端地荒芜起来,糙砺起来。我总是在这样的时候,感到了某种恍惚与疼痛,灵魂披头散发四处游荡。早上,六月的阳光粗暴地与锯声打着你眼、耳乃至心。今年,在宁波可感知的春天、夏天和酷暑仿佛一步就迈到你跟前,心灵缺乏感知的痕迹。我每每这时,就渴望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即便我们的灵魂不可与之比肩,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不再游荡,也可以寻觅到可仰望的依恃。我现在喜欢  相似文献   

5.
《小康》2021,(5)
正新的一年,袁章军希望疫情平息,世界安宁;国家繁荣,百姓安康;教育发展,学校进步。他希望进一步构建"温润教育"生态,助力学生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又是一轮春秋过往,历史落笔新的一页。袁章军是湖南省浏阳一中的校长。回顾2020年,他感慨万千。说到国际环境、中国命运,袁章军说:"过去一年,我们对什么叫‘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与无常和无垠的对抗到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我们用一年时间,再次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从抗疫到告别绝对贫困,再到我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我们用一年时间,在伟大时代中树立了‘中国人是了不起的’自强形象。"  相似文献   

6.
《小康》2020,(22)
正"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跟深山里的一群被麻风烙印的小孩联系起来,20多年来我们走过风雨,迎向阳光,从摇摇欲坠的破教室发展到九年一贯的希望学园,有人说我很勇敢,那是因为我相信爱,爱里没有惧怕。"放弃原本在台湾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于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张平宜自己都没有想到,从走进那个叫作大营盘的小村庄起,  相似文献   

7.
沈阳市团校(中心)在团市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团干部培训、青少年校外教育开展工作。五十六年历经风雨,在奋斗中成长、壮大,一批批"团校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所热爱的工作之中。为沈阳的发展培养出了大批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共青团沈阳市团校的前身是沈阳寒假青年学园,它始建于1948年12月,是我市最早培训团干部的学校。团校建立至今已有56年的历史,其间,几迁校址,几换名称,回顾起来大致经历了八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孔繁森同志不论在哪个岗位上,腿都相当勤。在岗巴三年,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每到一处,都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与群众一起劳动;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系统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  相似文献   

9.
漫新闻     
《小康》2017,(23)
<正>1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拿什么拯救支持率?日本国会众议院7月24日再次对加计学园丑闻进行审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接受质询,但审查仍未取得实质进展。上百名日本民众当天到国会前举行集会,要求安倍内阁立即下台。日本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当天审查加计学园丑闻,安倍以及前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是刘煜炎"彻底回国"的第十年,十年中,他从科研领域进入到教育领域,从一个剑桥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到一个学校的校长,成为当下中国教育行业做国际教育的"先行者"。通过他提出的"先进教育"的理念,引领了中国教育行业在国际教育上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一、"超教育而言教育" 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就教育而谈教育了,必须超越教育而谈教育问题.我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呢? 去年我和北大的志愿者一起作了一件事:为教育界前辈高仁山先生出文集,建墓立碑.高仁山先生是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教育系主任,也是中学教育改革的一位先驱.他后来成了国民党的左派,参与革命活动,因而成为继李大钊之后第二个被张作霖杀害的先烈,而且他是被押送到菜市口公开问斩的,是北大唯一的一个如此惨烈牺牲的教授.但人们却把他遗忘,几十年无人问津.我们这些北大的教师、学生也是因为偶然的原因,了解到高仁山先生的事迹,深感有愧先烈,经过好几年的努力,才在香山植物园将他迁坟安葬,也借此机会,重新认识他的教育遗产.他的教育思想有两个要点.  相似文献   

12.
周勇 《传承》2009,(17):34-35
1923年,陶行知致力于平民及乡村教育。他脱下西装,换上布衣草鞋,住到牛棚里。他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了解自己的祖国,进而找到真正贴近中国"国情"的教育道路。然而,四万万同胞中,百分之八十五生活在贫困的农村,七千多万儿童失学。可想而知,任务有多艰巨。于是,陶行知想到了"师范教育",他打算培养一大批和他理想一样、思路一样的教师,来和他一起承担改造"国情"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地点:桐庐玉华中学 事件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生正在"享受"多媒体教学系统. 关键人物:学校梅书记.梅书记从事教育工作已经33年了.他在桐庐教育系统很有名,出名的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老教育工作者,而是他在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投入方面特别"较真".他说"教育信息化,设备条件十分重要,而且还要有一支熟悉和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已经被校园网络、闭路电视、广播系统、多媒体等‘武装'起来.而提供技术支持的就是桐庐网通."  相似文献   

14.
人生的圆圈     
美国作家布伦达·乌尔巴奈克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培训课上,主管巧妙地诠释了一个人生寓意。他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图:在一个圆圈中间站着一个人。接着他在圆圈的里面加上了几个小圈,在小圈里面分别写上"可靠的经  相似文献   

15.
经过25年全民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干部自觉学法用法的意识大大增强,并已成为一种新的执政风尚。但不可否认的是,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旧习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导干部的头脑中仍有残余。从"谁耽误嘉禾发展一阵子,就让他难受一辈子"的雷人口号,到信奉"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强制、暴力拆迁事件;从用"红头文件"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本从7岁到70岁的人都可以读的书,它的名字叫《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是日本著名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这本书的日文版销量累计超过1000万册,是日本历史上最畅销的书。已被译成30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是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17,(29)
<正>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是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来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对他而言,中国需要这样一个望远镜,他有一种使命感。最懂"天眼"的人,走了。24载,8000多个日夜,为了追逐梦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9月25日,"天眼"落成启用一周年。可在10天前,他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  相似文献   

18.
刘彦华 《小康》2013,(9):30-32
作为贵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郑强以敢言著称。喜欢他的人称他"强哥""、最牛愤青教授",但是在贵州大学的贴吧里,也有学生偷偷称其为"郑大炮"。谈教育,这是郑强擅长的路数,从浙大教授到贵大校长,他对中国高等教育有太多话要说  相似文献   

19.
刘墉 《中国减灾》2011,(5X):46-46
<正>初到美国的时候,在一位同学家作客。他是个既英俊又有才华的男人,却娶了才貌都远不能相配的女子。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他竟然抛弃了在国内交往多年,早已论及婚嫁的女朋友。"我的父母、兄弟都不谅解我!"他指了指四周,"可是你看看,我现在有房子、有家具、有存  相似文献   

20.
他写作不为名不为利。"就是喜欢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苦的乐的都写。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白天,不是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就是提着工具去建筑工地帮人建房装修;晚上,不顾劳累又拿起纸笔在昏暗的灯光下忙着爬格子……农民作家黄志伟痴心写作20多年,先后发表了大量的新闻和文学作品,并牵头创办了广西首个农民文学社。在被称为"广西省尾"的西林县,一个"农民作家"和他创办的农民文学社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个农民就是那劳乡那劳村老街屯39岁的黄志伟。迷上写作笔耕不辍憨厚朴实的黄志伟出生在平果县太平镇巴乐村乐下屯。父母没有什么文化,但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