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拉克与美国及其盟国之间、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今再度引起注意。多方信息表明,未来一段时期,伊拉克仍将难以打破制裁,美国也较难轻易推翻萨达姆。但伊政局目前充满变数,其走向,很大部分取决于接班人之争。美国11月前是否对伊采取新的军事行动也是近期左右地区局势的重要因素。 紧张关系波澜再起 海湾战争结束以后,美国想方设法对伊拉克进行“封杀”:重视与英国等盟国的合作,分化伊同约旦、利比亚等盟国关系;利用石油换食品计划控制伊经济命脉;武器核查;持续进行“禁飞区”轰炸。 对此,伊进行了艰苦的反制裁斗争:一,…  相似文献   

2.
美国制裁伊朗能够奏效吗?本刊特约记者徐长银华盛顿专电美国白宫5月8日发表声明宣布,克林顿总统已于7日晚签了一项行政命令,对伊朗实施新的经济制裁。这项命令将于30天后开始生效,它将禁止美国人或美国公司与伊朗进行货物、技术和服务方面的一切贸易往来以及为这...  相似文献   

3.
穆南 《瞭望》1996,(35)
今年3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赫尔姆斯—伯顿法,企图迫使其他国家跟随美国在经济上封锁古巴,在国际上招来了一片反对之声。事隔不到半年,克林顿又签署了针对伊朗和利比亚的达马托法,使这一在制订过程中就遭到国内外广泛批评的法案正式成了美国的法律。美国的一意孤行,再次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极大愤慨,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美国盟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予以谴责。欧洲联盟已向美国提出了正式抗议。纵观战后50年的国际关系史,美国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由于其对外政策而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陷于绝对孤立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华盛顿专电 美国军舰10月19日摧毁了伊朗的海上石油平台,使本来就不平静的海湾局势更趋紧张。 在此之前,美伊在海湾发生过多次冲突,但美国的作法看来主要是炫耀武力,威慑伊朗,原因之一是伊朗没有直接袭击美国护航的军舰或悬挂美国旗的油轮。10月16日伊朗袭击了悬挂美国国旗的科威特油轮,如果美国不采取行动,将失去信誉。据说,美国权衡再三,才  相似文献   

5.
陈铭 《瞭望》1995,(21)
伊朗顶得住美国的经济制裁吗?本刊特约记者陈铭德黑兰专电美国总统无林顿4月30日在纽约宣布中断美国与伊朗的所有贸易和投资关系,5月8日又在华盛顿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消息传到伊朗,使充满神秘色彩的首都德黑兰凭添了因外部压力所产生的紧张气氛,商人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11,(24):21-21
彭光谦介绍,伊朗一一直是美国的心腹之患,搞垮伊朗,拔掉这一个眼中钉,一直是美国的迫切愿望。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撤军以后,有了一定的余力考虑其他方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布什政府重要外交攸关方的伊朗和朝鲜,进入2008年都在等待和观察未来美国新政府的言行或政策岁末年初,伴随美国2008年大选鸣锣开战,与美国对外政策息息相关的伊朗核问题和朝鲜核问题又出现戏剧性变化。原本缓和态势明显的美国与朝鲜关系出现拖延迹象,朝鲜在核问题上已经放慢有关步伐。伊朗几年来迫切希望与美国改善关系,而年初以来反而降低了改善关系的调门,近日甚至还出现了伊美两国舰艇在霍尔木兹  相似文献   

8.
双方博弈的关键仍然紧紧围绕伊朗核问题和伊拉克问题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平静后,美国和伊朗两大对头的博弈再度升温。双方的矛盾仍然围绕伊朗核问题和伊拉克问题。美国死死抓住伊朗核问题不放,不断向伊朗施压;而伊朗则充分利用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优势,频频给美国制造麻烦。  相似文献   

9.
美国总统难产,全球都把目光转到这件重大而又离奇的大事上。或忧或嘲,或议论弊病教训,或冷眼观赏美国特色的“民主”表演,在全球形成了一种评点美国“民主”的舆论潮。 遍观之,全球主旋律是讽刺加嘲笑。稍细观之,大约可分三种类型。 一是美国的盟国,它们主要是批评美国“民主制度”的弊端,当然也不乏指责和讽刺的浓烈气味。法国舆论普遍强调,“这明显暴露美国间接选举总统的制度存在的漏洞,两百多年墨守成规,未能随时代的演变而进步”。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说,“美国喜欢教训别国,如果这种混乱局面持续下去,是否可以改用法国…  相似文献   

10.
《党政论坛》2012,(8):57-57
伊朗军事能力究竟有多大,看一看家底便知分晓——伊朗王牌:伊斯兰革命卫队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简称IRGC)是伊朗武装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于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被美国人认为是伊朗军队中王牌中的王牌。  相似文献   

11.
万光 《瞭望》2004,(23)
布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战略目标是,扼制所有美国的竞争对手,建立美国独霸全球的单极世界。特别是扼制可能对美国领导地位挑战的大国竞争对手,其中有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也有美国的盟国特别是欧洲主要盟国。同时,布什政府强调美国需要同其他大国进行反恐合作,宣传美国同其他大国进入了“合作协调的  相似文献   

12.
土耳其总理埃尔巴坎8月10日出访伊朗,一周后,叙利亚总理祖阿比飞抵德黑兰,成为6年来出访伊朗的第一个叙利亚政府首脑。此两次访问不仅时间相隔甚短,而且是在美国加紧制裁伊朗的背景下,所以引人注目。 叙利亚多年来一直是伊朗的盟友,是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朗的唯一阿拉伯国家,其总理出访伊朗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在美国竭力促成叙利亚和以色列媾和之际,却去和美国的仇敌伊朗靠拢,不免会引起美国的不满,在美国总统克林顿8月5日签署“达马托”法案,决定对在伊朗和利比亚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投资的非美国公司进行制裁的情况下,埃尔巴坎不顾美国警告,毅然出访伊朗,并同德黑兰达成价值为200亿美元的天然气交易,更引起美国的愤怒。那么,既然美国反对属预料之中的事,伊,土,叙领导人为何仍要接触?  相似文献   

13.
伊朗最关心的是美国提供安全保证问题以及结束美国的制裁、恢复同美国的贸易关系和外交关系在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将六国外长会议关于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新方案转交伊朗方面后,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此次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外交努力能否打破僵局,促使伊朗与欧盟英法德3 国和美国恢复谈判。据报道,伊朗目前正在研究这个新方案。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称,伊朗已经做好就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核问题展开会谈的准备。但伊朗同时也明确表示, 反对一个预设的“最后期限”。  相似文献   

14.
全球要闻     
《瞭望》1998,(22)
全球要闻5月18日—24日)美不再制裁在伊朗投资的外国公司美国总统克林顿5月18日宣布美国不再制裁在伊朗投资的外国公司。1996年克林顿签署“达马托法”,威胁要制裁在伊朗和利比亚能源领域投资超过4000万美元的外国公司,后又将这一投资最高限额降低到2...  相似文献   

15.
由美国共和党参议员达马托提出,经参众两院修改通过,旨在惩罚向伊朗和利比亚投资的外国公司的法案,8月5日放到了克林顿总统的桌上。克林顿在法案上刚一签名落笔,使之成为法律,欧洲盟国就立即齐声抗议,斥之为毫无道理地干预别国贸易自由,是  相似文献   

16.
伊朗缘何提出与美国人民对话●本刊特约记者荣松德黑兰专电伊朗总统哈塔米去年底表示,他希望同“伟大的美国人民”进行对话。哈塔米说,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人类更需要进行对话,以消除分歧,增进理解。哈塔米的讲话立即在华盛顿引起了积极反响,美国总统克林顿对哈...  相似文献   

17.
是否对伊朗动武考验美伊两国尤其是布什政府的战略意志连日来,美国武力攻打伊朗的传闻不时见诸报端,海湾局势充满紧张。但国际社会看到的却是,美国一方面大军压境,另一方面又不厌其烦地反复重申,美国没有入侵伊朗的计划,将继续通过外交方式向伊朗施压,以解决双方间的矛盾。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4月份更迈出重要一步,前往叙利亚访问,寻求叙和伊朗合作,以解决目前美国的中东困局。  相似文献   

18.
近日美国增兵伊拉克,第二艘航母战斗群也奉命奔赴波斯湾。人们纷纷猜测“布什舞剑,意在伊朗”。但新任国防部长盖茨和国务卿赖斯则公开表示,美国“并未计划对伊朗发动战争”。究竟美国会不会对伊朗动手?一旦动起手来,伊朗会成为第二个伊拉克吗?伊朗不是伊拉克。虽然两伊在海湾  相似文献   

19.
从波黑看摇摆不定的美国外交政策魏国强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的西方盟国及美国国内舆论对白宫的外交政策微词颇多,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们普遍认为,近年来美国的对外政策总是令人捉摸不定。最近,美国政府在波黑问题上的表态似乎为人们的这个评价提供了又一个佐证。6月...  相似文献   

20.
高美 《党政论坛》2013,(10):31-31
2月24日,由好莱坞导演本·阿弗莱克执导并主演的影片《逃离德黑兰》获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并赢得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剪辑奖。该片根据发生在1979年的伊朗人质事件改编,讲述了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斯在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美国大使馆被占的情况下,成功将困于加拿大大使馆内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德黑兰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