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丰县某镇为了加强小城镇建设,将该镇建成“中华果都”,硬要本不富裕的老百姓远离自己的耕地到集镇的公路两旁,盖白瓷砖贴墙、红瓦盖顶的别墅,“不盖新房,就扒你老屋。”许多人不得不拆掉自己原来不错的住房,举债盖楼。由于群众财力有限,且积极性不高,目前,“披着豪华外衣的别墅,大都是半拉子工程,有的连门窗都没有安装,屋里院外杂草丛生,粪便满地,臭气熏天。由于长期无人入住,别墅成了过往行人的“公厕”。 别墅变“公厕”的现象虽属个例,但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中,不从本地实际出发,违背老百姓意愿,盲目铺摊子、赶…  相似文献   

2.
196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进一步部署在全国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此前两年,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在河北抚宁县搞试点,全国其他一些地方也搞了“粗线条”‘社教”,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热潮的兴起,西部地区出现了各种名目的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形形色色的会展接连不断,使西部一些省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会展”热。这些会展多以销售商品为目的,且展销的商品雷同,缺乏特色,难以吸引西部地区的消费者,更谈不上使潜在的消费需求转为现实的购买力。 究其原因,首先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广阔的西部农村市场不仅开拓不够,调查不深,研究不透,而且有所忽视。尽管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但并未真正得到落实。我国现有的工业生产结构也大都偏重于城市居民和发达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而在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西部农村“信仰流失”警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下宗教、邪教势力抬头,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重视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走访陕北、宁夏、甘肃等地发现,在西部部分农村地区,各种地下宗教、邪教力量和民间迷信活动正在快速扩张和“复兴”,一些地方农村兴起寺庙“修建热”和农民“信教热”,正在出现一种“信仰流失”。  相似文献   

5.
林嵬  张军 《瞭望》2006,(43)
继圈地办厂、圈地“造城”受到土地调控政策强力遏制后,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旅游园区热,“发热”地区往往动辄圈地千亩,园内建厂,园内建别墅等,以发展旅游业为名,行变相圈地之实,意图与国家土地调控政策“赛跑”。事实上,为保护耕地、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国家自2003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土地调控政策,而在严厉的土地调控政策下,地方政府的“钻空子”水平亦水涨船高。  相似文献   

6.
近日,央行《2002年货币政策报告》再次强调检查和控制过热的房地产信贷。国土资源部也大力清理商品房违规开发,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建设部明确表示要在今年严控“别墅热”、“豪宅热”,消除“泡沫”,引导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三个权威部门同时大声发出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的声音,分贝之大赶上了上世纪90年代初处理房地产发烧的非常时期。  相似文献   

7.
顾伯冲 《学理论》2008,(3):15-15
元旦刚过,春节已近。“送温暖”活动在全国各地城乡普遍开展。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给低保群众、下岗职工、受灾居民、孤寡老人、残疾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送去生活急需品,也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心。然而,在“送温暖”的美好旋律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些地方、单位和部门在“送温暖”中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引发群众的颇多微词。  相似文献   

8.
一些地方的农民对干部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有看法,说干部“不像话”;而干部则对农民不服从管理,拖欠税费,指责农民“不听话”。“不像话”与“不听话”,形象地反映了一些农村干群之间的矛盾冲突。革开放20年来,农村的经济迅猛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农村的变化与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此,群众对基层干部是拥护的,干部与群众关系总体上是融洽的。但是,在农村一些地方,干部与群众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干群关系冲突的事在农村一些地方时有发生。农民对干部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有看法,气愤地说干部“不像话”…  相似文献   

9.
汤华 《瞭望》1994,(11)
农村教育:不该出现的“急刹车”──为社会集资办学“正名”本刊记者汤华集资,在前一个时期似乎成了某些部门、地方巧立名目四处伸手要钱的代名词,基层群众对此反应强烈。在遏止农村“三乱(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之风中,包括修建农村中小学校舍的教育集资都在“...  相似文献   

10.
时下,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为了获取个人“政绩”,纷纷抢着上马“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顾当地是否真正需要或是否迫切需要这些项目,也不顾政府口袋里是否有钱,有的地方竞预支、花光未来若干年的政府财政收入,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举债建别墅的尴尬局面。有人形象地把这种不考虑发展效果而片面追求政绩的现象称作“政绩饥渴症”。“政绩饥渴症”有违客观规律,背离发展目的,有害群众根本利益。透视“政绩饥渴症”的表现,分析“政绩饥渴症”的病因,提出医治“政绩饥渴症”的对策,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一个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1.
“名人别墅”拍卖给庐山带来“滚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深秋,江西省庐山管理局将21幢历史名人别墅的使用权,以每平方米四位数美元的价格,有偿转让给香港运通年集团。这一惊人之举,在海内外掀起了一股“庐山热”。 时至今日,围绕着谁是名人别墅最后得主的商战,还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而庐山则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开发旅游景点,改造旅游设施,发展旅游经济,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各级检察机关近日开展“进千村、访万户”活动,从省检察院各处室、各市分州院到基层检察院将用2个月的时间深入基层,重点走访曾发生过或有动向集体上访的村组,变“坐等上访”为“集体下访”。 如此“集体下访”确实值得肯定。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的贪污、挪用、乱摊派、乱罚款、侵占国家补贴和救济粮款等基层职务犯罪活动日益猖獗,而当地一些部门和单位的头头又“当官不为民作主”,于是集体上访事件便屡有发生,既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又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这一中医理论对于处理党…  相似文献   

13.
●费改税:农民有“六盼” ●中国股市迈开市场化步伐 ●中文域名管理权争夺战拉开帷幕 ●启动农村市场怎样加力 ●西部旅游业如何利用海内外资金 在费改税即将在全国农村推开时,笔者到农村调研,发现广大农民对农村“费改税”有“六盼”。 一盼全面了解“费改税”政策的内容。农民群众反映,他们从报纸、电视、广播中虽然了解到一些有关农村“费改税”政策的内容,但还不全面、系统、翔实,他们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能把中央和地方有关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精神和主要内容,及时向农民进行深入广泛地宣传,最好能印制一些通俗易懂的小册子,…  相似文献   

14.
时下,有些部门或单位出了一些“事故”,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失误”,造成了一些不该造成的“损失”,往往以所谓经过“集体研究”、“集体拍板”来推脱个人责任,这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负责的态度。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现在,各地的企业事业单位中...  相似文献   

15.
农村市场潜力究竟有多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消费市场有多大潜力,如 何开拓农村市场,这是当前 扩大内需的焦点问题。对农村市场的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都是不可取的,必须用辩证的眼光分析农村市场,才能拿出有效对策刺激消费,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一万三千亿”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现实拉动力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民生活正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这个大背景,决定了农村市场的潜力大有挖掘的余地。自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夏天作出开拓农村市场重要指示以来,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切实把开拓农村市场作为重要工作,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取得了…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06,(5):46-46
刘光金撰文指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国考察成了某些干部的“惯性思维”。一有什么新举措、新项目,总要出国考察一番。其中借出国考察之名,行公费旅游之实者,并非个别。在一些地方或部门,出国考察甚至变成了某些人的一项待遇和“福利”,隔段时间就要安排这些人出国考察。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以文件的形式。把“取消出国考察”作为对个别违规违纪者的“处罚”。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在一些人头脑中。“出国考察”是一种待遇而非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土地承包到户以后,搞好社会化服务,成为农民的迫切要求。然而,现实中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总是“剃头担子——一头热”。要么这头冷、那头热;要么这头热、那头冷,总是不能统一起来。“一头热”成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中的一种通病。 列其现象,一曰农户“热”、集体“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相似文献   

18.
对某些部门,干部的“吃拿卡要”,农民和广大农村干部深恶痛绝,但又没有办法对付,头痛不已。不料想,近来在河北省一些农村里却找到了一种治疗这种头痛病的有效方法,这就是把社教工作组这尊真神抬出来吓“鬼”。  相似文献   

19.
胡昌方 《民主》2010,(9):53-53
报载:某地一部门为了“转移农村劳动力”,兴办了一个“大型养鸡场”.低价“征用”良田上千亩。对此,农民大声疾呼:“随意圈占耕地何时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某地强行统建“楼房居民点”。结果,个别乡村干部成了“房地产开发商”,村民却成了欠债买房的“负翁”。  相似文献   

20.
沼气发展曾两度起落的广东农村,近几年再次出现“沼气热”。到底当不当“热”?如果当“热”,又如何使之不“冷”下来?这是一个带全国性的问题。 世人都道沼气好,为何 “热”起又“凉”了 提起办沼气,没人说不好;对于它保护森林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