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汤耀国  胡星 《党政论坛》2011,(22):34-35
宗教与政治 大昭寺和环绕其外的八廓街,是观察拉萨和西藏的一个窗口。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交织在一起,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在教派林立的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中,大昭寺是众所尊奉的圣地。  相似文献   

2.
崔英芬 《学理论》2015,(2):122-123
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是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而阜新是蒙古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对藏传佛教文化在阜新地区的传播进行细致的陈述发现其对阜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剖析阜新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措施如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挥佛教文化中的积极理念,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积极倡导"依正不二"、"身土不二"的佛教环境理念;佛教团体和寺庙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市、县(区)应进一步加强对佛教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3.
新疆蒙古族地区是藏传佛教信仰的重要地区之一,历史上与我国藏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喇嘛噶若是新疆藏传佛教文化史上著名的宗教人物.他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在蒙藏民族关系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通过论述喇嘛噶若的生平,在新疆蒙古族地区生活期间的生动事迹,以及在新疆蒙古族地区广建寺院、弘扬佛法的基本情况,向学界和世人展示他辉煌而灿烂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多德 《学理论》2011,(1):228-230
9世纪后期,吐蕃王朝在内外交困中迅速崩溃,藏族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的分崩离析的状态,藏族史上将这一时期通称为分裂割据时期。这一时期是藏族社会在政治上处于分散割据状态,并出现了宗教集团与地方势力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的封建集团——寺院集团,经济上逐步向封建农奴制社会过渡,宗教上各教派复兴,藏传佛教最终形成,因此试图分析吐蕃分裂割据时期佛教再度兴起及藏传佛教各教派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程刚 《党政论坛》2009,(8):30-31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和佛教其他流派的一大特色。活佛转世的空没、玄妙,增加了藏传佛教的神秘色彩。不了解活佛转世制度,恐怕也很难深刻理解西藏的历史与现实。  相似文献   

6.
牛清臣 《学理论》2011,(14):206-207
达斡尔族的信仰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供天神、山神、火神、河神、财畜神、祖神等。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主持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喇嘛教。原始达斡尔族的崇拜与信仰显示了达翰尔族社会早期文化多元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汤卜 《瞭望》1985,(34)
西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宗教的地区,喇嘛教在藏胞中有着特殊影响。一九八○年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坚决、全面地执行党的宗教政策,藏胞有宗教信仰的充分自由。这一政策执行的效果如何呢? 热闹的宗教节日 到西藏,一下飞机,我们就感受到强烈的宗教气氛。家家户户的房屋上、帐篷上都竖着杆子,杆  相似文献   

8.
中缅北界地区,繁衍生息着傈僳、怒、独龙、藏、勒墨(白族支系)、景颇、珞巴、门巴、僵人等众多民族。与其小聚居大杂居和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相对应,苯教、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先后传入,并与各少数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宗教并存共生、相互交融。本文通过对该区域内多民族多元宗教的互动关系进行历时性的梳理和共时性的比较,以传统、历程与现状三个维度研究多元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生态单元内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互动及其宗教文化的变迁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发现于新疆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乡怪石沟藏传佛教岩刻经文出现的背景、藏传佛教岩刻(石刻)文化在新疆的传播与发展情况,准噶尔汗国不同时期藏传佛教在新疆的信仰状况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论述,从而推断出新疆阿勒泰地区怪石沟的藏传佛教岩刻(石刻)经文始于准噶尔汗国时期.  相似文献   

10.
张岩 《学理论》2013,(21):119-120
历史上藏传佛教一直主要在中国的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中传播,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文化的多元化,藏传佛教也逐步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东北地区虽然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藏传佛教的信仰,但是一直局限在少数民族中,在汉族中较大范围的传播是近二十年才开始的。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信仰者的信仰动机和信仰者之间基于宗教的互动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从这两方面入手对东北地区藏传佛教信仰者的信仰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于洪 《学理论》2010,(11):132-134
中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成为维系民族共同心理的纽带,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的重要内容。如何处理边疆的民族宗教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社会的稳定,是治国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乾隆时期雍和宫在"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政策中所发挥的作用,即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祖国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又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本从海上扩张、海上贸易、海运漕粮三个方面,对元代航海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考察。可以看出,元代航海业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造船技术、航海能力、组织能力及船队规模与明代的郑和下西洋相比,并不逊色。  相似文献   

13.
寇爱林 《学理论》2009,(12):238-239
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时,2009年春节佛教寺院相对于往年香火更旺。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人也需要宗教的抚慰。佛教可以从教义、修持、仪轨和慈善活动等方面发挥作用,帮助人们化解因金融危机而造成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元代的爱情婚姻剧塑造了许多卑贱者的典型形象.本文所谓卑贱者,是指那些被剥夺了做人权利的奴婢和妓女.她们身处社会最低层,命运极其悲惨.可贵的是,她们并没有屈服于不公平的命运,而是表现出了极强的抗争意识.本文通过对作品中这些卑贱者形象性格的分析,来表现她们身上所蕴涵的人格意识的觉醒,从而更好地理解元杂剧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Throughout the ages there has prevailed a distressing symbiosis between religion and violence. The histories of Christianity, Judaism, Hinduism, and Islam are heavily laced with internecine vendettas, inquisitions, and wars. Again and again, religionists have claimed a divine mandate to terrorize and massacre heretics, infidels, and other sinners. Some people have argued that Buddhism is different, that it stands in marked contrast to the chronic violence of other religions. But a glance at history reveals that Buddhist organizations throughout the centuries have not been free of the violent pursuits so characteristic of other religious groups. In the 20th century alone, from Thailand to Burma to Korea to Japan, Buddhists have clashed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non-Buddhists. In Sri Lanka, huge battles in the name of Buddhism are part of Sinhalese history.  相似文献   

16.
基于Christopher Hood公共管理三重价值的视角,选取元以降(元、明、清、民国)四个历史单元为案例,审视和比较其地方行政的演化轨迹、横纵架构和运行成效。尝试一个“西方当代公共管理理论”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实践”相结合的独特研究路径,结合“管理模型”和“史料分析”,构建一个地方行政价值实现的框架模型(LAVAM),探究地方行政的纵向组织层级、横向权力统分与公共管理三重价值——公正、效率、稳健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以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研究方法剖析元以降地方行政历史演化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启迪地方行政改革与央地关系探索“,以今审古”“、以古鉴今”。  相似文献   

17.
重、黎“绝地天通”并不是民政与宗教职务的分开,而是远古神职人员的一种内部职责分工,而后又发展为巫、史的职能分工。而这种分工又与早期巫师的人神交流方式有关,初期巫师的人神交流主要通过神灵附体来实现,因此,黎的职责更多地是对巫的神秘语言的解读。但随着文字的诞生以及巫的人神交流更多地通过占卜来完成,黎的职能由此转化为史官的职能。殷商时期一个完整的卜辞体现了巫、史职能的完美结合。但由于周革殷命,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路线转向了道德的方向,阻塞和中断了原始宗教向成熟宗教的演进。这一转向导致了巫、史职能的最终分离。  相似文献   

18.
哲学,宗教与中国文化精神:兼论中国人信仰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与世界其他主要化的重要不同在于,中国化的基本精神是人主义的,不是宗教神学的,在中国历史上,官方信仰了、学信仰也间信仰互相交错又彼此疏离,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及其在整个民族化中的作用十分复杂,从全局上看,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互渗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褒庇的主干和基本线索,提供给中国人尤其是知识人以安身立命的依托。虽然道教、佛中国历史上也有长久的影响,但追求彼岸不是民族化的主要传统。了解中  相似文献   

19.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经典,它通过对老子哲学的神学改造,初步确立了道教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研究多侧重于《道德经》与《想尔注》的对比,以说明道家思想向道教的转化,但却忽略了从老子到《想尔注》期间若干历史的与逻辑的发展环节,尤其忽略了从战国、秦汉之际到汉末神仙思想发生、发展这一大的理论与社会背景。道教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神仙信仰宗教哲学化的必然结果。《想尔注》借老子哲学实现了对神仙思想的宗教理论化,从而把神仙思想纳入宗教的理论体系,使之与原始宗教和世俗迷信区别开来。本试从这一新角度,说明《想尔注》的道教理论创建。  相似文献   

20.
詹子林 《学理论》2010,(3):49-54
本文以《蜀椅杌》、《锦里耆旧传》和《岁华纪丽谱》三本书为例,分析了宋元时期成都文献的历史地理学价值。《蜀祷杌》和《锦里耆旧传》记载了前、后蜀成都历史城市地理,四川历史游乐地理、历史灾害地理(地震,水、旱灾等灾害)、历史军事地理(王建取西川,后唐灭前蜀、宋灭后蜀的进军路线)和历史政区地理。《蜀祷杌》还记载了“芙蓉城”的得名由来。《岁华纪丽谱》记载了成都市历史游乐地理。三本书有一定的历史地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