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最近一个时期,很多省、市、自治区在一些城市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户籍分开管理的制度,放宽中小城市农民进城的户籍限制.这样的改革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公平是非常必要的,但对于建立在农户、非农户"二元制"户籍管理基础上的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将会给我国尚不完善的城市低保制度带来不少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应对.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在完善城市居民低保制度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大胆探索解决办法,不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体系。 科学制定城市低保标准,维护城市低保制度的公正公平。在制定城市低保标准时,坚持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不能过高或过低;坚持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险标准相衔接,城市低保标准要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65%,以利于  相似文献   

3.
完善城市低保标准是低保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正义和低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低保标准的制定和调整不仅是方法论的问题,也是贫困治理和低保标准政策取向的思想认识问题。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是由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转型催生和推动的,是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转轨中的适应性政策创新,同时也是在经济转型中传统社会救助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基础变革条件下的应对性制度创新。中国城市低保制度建立以来,城市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当前和今后需要结合社会救助制度的转型发展,进一步完善低保标准政策,体现人文性、保障性、协同性、地方性和法治性等政策要素和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4.
冮树革 《长白学刊》2016,(6):110-115
完善城市低保标准是低保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正义和低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低保标准的制定和调整不仅是方法论的问题,也是贫困治理和低保标准政策取向的思想认识问题。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是由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转型催生和推动的,是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转轨中的适应性政策创新,同时也是在经济转型中传统社会救助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基础变革条件下的应对性制度创新。中国城市低保制度建立以来,城市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当前和今后需要结合社会救助制度的转型发展,进一步完善低保标准政策,体现人文性、保障性、协同性、地方性和法治性等政策要素和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5.
学术前沿     
《中国民政》2013,(12):28-29
陈玲玲,刘敏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6月上撰文认为,城市低保制度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经硕果累累,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家庭经济情况核实难,城市与农村低保制度缺乏有效的衔接,导致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农村低保的保障标准而低于所在城市低保标准的进城务工人员被排除在低保制度体系外。二是保障标准偏低,标准统一固定,没有考虑到家庭规模、结构,缺乏弹性。三是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分担城市低保保障资金的比例,导致各地低保资金投入随意,地区间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地区贫困人群享受相差悬殊的城市居民低保待遇。四是退出难问题突出,专业化队伍建设落后以及低保管理部门权力受限。针对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规范低保申请人资格审核制度。完善信息网络平台,使得低保申请者和受助者的信息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6.
烟台市是实施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制度较早的市之一.目前,全市有城市低保对象14326人,农村低保对象20719人.但是,仍有6万多名生活水平略高于低保标准而处于相对贫困的群众,每年还有约3千多人因病因灾进入特困群体.  相似文献   

7.
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线,也是社会安全网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近年来的努力,中国的城市地区已经成功地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在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安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从城乡统筹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出发,在城市"低保"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既迫在眉睫,其条件也基本成熟,应大力推进.本文将从农村贫困问题的性质变化,农村养老问题与贫困问题的关系,以及在建立"低保"制度的资金筹措等方面,分析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城市低保制度在缓冲改革冲击,保障社会稳定上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低保制度覆盖面的扩大,其在基层的实践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并影响着低保制度的进一步推进和其正功能的有效发挥。低保制度在基层的实践形态究竟如何?其发生偏差的根源到底何在?在基层的实践中怎样不断完善低保制度?亟待关注城市低保在基层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低保制度建立之后,海南省在地方财力仍较紧张的情况下提出2005年底前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心和魄力,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大举措.但在各地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过程中,有些地方对政策把握不准,简单地把五保对象当成低保对象;有的地方担心增加财政负担,确定低保标准的随意性较大;有的地方工作程序还不够规范,等等.为此,开展农村低保工作,我们必须把握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悖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对城市低保制度,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缓慢,有些地方甚至流于形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认识上的模糊化,造成农村低保建设陷入悖论误区,农村低保这一社会救助制度难以有效地实现其社会保障“最后一道防线”的安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城市低保家庭中,青年就业不足或失业现象较为普遍.过低的低保金、不正确的生活态度、巨大的就业成本与就业风险以及附带福利的低保,这些因素都对青年就业的积极性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如何促使低保制度从生存救助向综合救助转变、如何促进低保家庭青年就业和再就业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低保标准是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核心。如何科学、合理地测定低保标准,做到既能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又能使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保持就业意愿,是长期以来各级民政部门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低保标准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司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于2006年6月27日-28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国城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民政局全力推进城乡低保制度建设,为保障城乡特困对象基本生活、促进大局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城市低保  相似文献   

14.
李文椿  何炽 《中国民政》2011,(9):42-43,36
2010年1月1日,沈阳市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意味着"二元化"户籍管理体制的终结,但平稳剥离粘附于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社会差别政策,却是前所未有的难题和挑战。研究户籍制度改革对现行城市和农村低保政策的影响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现实城市生活中存在的贫困问题.然而,由于低保制度尚欠完善、某些地方最低生活保障线偏高、配套措施不够有力以及个别城市居民自身素质不高等各方面的原因,有些地方存在着懒汉吃低保的个别现象,影响到城市低保事业的健康发展,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并尽快研究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由最初的救急型举措经由道义性扶贫,最后达到制度性救助,由片面的城市低保制度向农村低保制度转变进而实现全社会的最低保障.这种制度变迁的背后,反映着社会理念和制度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全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为构筑国民公平底线,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稳定百姓预期,消除二元社会结构,建立共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加强城市低保的规范管理,要切实抓好"五个结合". 一是城市低保工作要与完善社区机构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张银  陈岱云 《求索》2011,(6):79-81
现有的城市低保制度及其它配套救助政策只是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基本温饱问题。城市低保制度实践中虽然已经包含了部分资产建设因素,但这些资产建设措施处于附属的地位,在政策理念、积累机制和参与主体等方面均存在着根本性缺陷,无法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因此,未来必须对城市低保制度进行资产建设取向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当前,城市低保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尽快地解决和完善。 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有效而规范的资金筹措机制。真正落实城市居民低保制度,关键是看低保资金落实得怎样.能否及时足额到位.从当前县级财政来看.普遍存在资金缺口比较大.特别是对于只能保吃“皇粮”的财政贫困县,很难挤出足额资金满  相似文献   

20.
工作动态     
天津市切实做好农村低保工作 天津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1997年底与城市低保制度同时建立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有8725户特困家庭、20460人纳入农村低保。全市农村保障人数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1.3信。保障标准也由年人均最高1200元提高到1800元。月补助金额全市平均每月47.8元。天津市农村低保工作走上了“由低到高,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