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信弃义反党叛变 --搜查"一大"会址让陈公博成为逃兵;"共纾国难"起初表现不凡;汪伪政权"第二号人物",最后暴尸苏州街头 据党史资料记载,广州代表陈公博是13位"一大"出席者中最先脱党的一个. 1921年夏天,在广州的陈公博接到"一大"会议通知并被选为代表后,携新婚妻子到沪赴会.会议期间,他同娇妻未住博文女校,而是住在法租界大东旅社里.  相似文献   

2.
自称"乱世能臣"的陈公博是一个富于多变的人物.他少年时就随父亲参加反清秘密会党的很多活动,决心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青年时期,他参加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一大代表,尔后脱离共产党,参加国民党,从此便一生追随、效忠汪精卫.大革命时期,他以国民党"左派"自诩.大革命失败后,他又成为拥汪反蒋的改组派代表人物.汪蒋合流后,他则成了蒋介石的座上客.抗战爆发后,他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成为汪精卫伪政权的第二号大汉奸.陈公博一生在政治上变化多端,最终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3.
在"一大"代表行列里失节叛党的一类人中,除陈公博、周佛海之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一大"会议的主持者张国焘.不过张与陈、周有一点区别的是他的革命道路走得稍微长一些,属于中途叛党.  相似文献   

4.
包惠僧参加一大的身份考证——兼谈包惠僧的资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惠僧参加了"一大",但其代表资格问题一直成为党史界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他不是"一大"代表,"一大"代表数是12人;另一观点认为他是"一大"正式代表,因而"一大"代表数是13人,该观点又有三种看法:代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广东共产主义小组;代表陈独秀.本文通过考证广东共产主义小组的选派过程认为:由于陈独秀等对"一大"不重视,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只派陈公博一人作为代表出席"一大",陈独秀托其捎去致大会的信;在通知陈公博后的较长时间广东发生一些变化,陈独秀又临时指派包惠僧前往上海解释说明,包惠僧的这种特殊身份使其不是代表而得以进入会场参加大会,与会者对其资格有不同的理解,才有"正式代表说"和"非正式代表说".决定其资格问题的关键是身份.包惠僧只是陈独秀派往上海向临时中央汇报情况的使者而非"一大"代表,包惠僧不具备"一大"代表资格.  相似文献   

5.
1946年6月3日上午,检察官在苏州狮子口江苏第二三监狱里向55岁的第:二号大汉奸陈公博宣读了执行他死刑的判决。陈公博听后,称要写遗书,一封是写给家属的,后一封是写给蒋介石的。  相似文献   

6.
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3位代表中,陈公博是一个没有开完会议的逃兵。公私兼顾,偕新婚妻子与会,消度后补蜜月陈公博是广东南海人,1892年出身于一个武官家庭,优越的家境,使他自幼有机会读书识字。1917年,他从广州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回广州,任省教育会评  相似文献   

7.
作为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创始人之一的青年陈公博,面临着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难题与考验。起初,陈公博受到民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双重影响,主要青睐于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的社会民主主义。他提倡民主选举与地方自治、强调教育改革要面向社会、发展工会团体并从事经济上的工人运动。与此同时,广东党组织推动着社会主义在广州的传播,并对广州工人运动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与实践,为广州带来了“后五四时代”的一场“新文化运动”。然而,陈公博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底色使其难以完全认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其书生气息也令他无法彻底服从革命政党的铁律,这是其日后脱党的思想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8.
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继头号汉奸汪精卫任伪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的陈公博潜逃日本,一度藏匿于京都郊外的金阁寺。不久,在中国人民掀起严惩汉奸的高潮中,10月3日,陈公博及其夫人等一行6人终于被引渡回国,接受审判。一在中国历史上,自称“乱世能臣”的陈公博是一个多变的人物。他1892年出生于广州(祖籍福建上杭)一个官宦家庭。自少年时代起,陈就随父参加了秘密会党的反清活动,其幼年的诗作:“拔剑批龙鳞,弯弓叩虎齿。年少从军行,单骑渡韶水”,表达了他的反清雄心。青年时代他曾参与发起组织广州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了中共第一…  相似文献   

9.
陈公博是抗战爆发后随汪精卫投敌的大汉奸,投敌前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部长等职,投敌后任南京伪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是汪伪政权的第二号人物。1944年IO月,汪精卫在日本暴率之后,他接替汪精卫任伪国民政府主席,并兼任伪行政院长、伪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及政治部长、伪上海市长等职,成为中国的头号大汉奸。日本宣布投降后,陈公博对将要受到的审判十分恐惧,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他的这种。心态,正好迎合了日本帝国主义推卸战争责任的企图。于是,在日本人的安排下,1945年8月,陈公博及其亲信仓皇出逃,演出了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陈公博是富于多变的人物。他早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一大代表,尔后脱党而去,跻身国民党行列,以“左派”自诩。后演变为反蒋的改组派的代表人物,但不久又与蒋合流,是蒋的座上客。最后,他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成为中国的第二号大汉奸。探析陈公博一生变化多端的政治面貌和最终被钉上历史耻辱柱的命运,无不给世人以深刻的沉思和警示。第一面人生:中共一大代表1892年10月19日,陈公博生于广州北门的一个官宦之家。1917年,他从广州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当时的北京大学正是蔡元培任校长时期,各方名师汇集…  相似文献   

11.
浅析陈公博、周佛海的蜕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公博、周佛海曾有过三次不寻常的蜕变。他们分别于1922年和1924年脱离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于1927年背叛国民革命,追随国民党右派反对革命;于1938年与汪精卫一起叛国投敌,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他们的后两次变节是前一次变节的历史发展。本文拟就第一次蜕变的主客观原因作粗浅分析,就教于史学界同行。 第一,组织上入党而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陈公博早于1920年就与谭平山等创办《广东群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其后又创办《爱  相似文献   

12.
1921年夏天中共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陈公博被推举为广东的党代表,兴冲冲赴会,又气急败坏逃回,他对共产党产生了不满。据他的回忆,不满的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13.
都是中国共产党为数不多的最早的党员,都曾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都曾参与创建广东最早的党组织,但陈公博和谭天度泾渭分明的人生结局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接上期) 三五长堤阻击战 晚上九点钟,国民党军舰“宝璧”号停泊在白鹅潭江面上。潮水微微地涌着,舰身轻轻地摆动着。四周没有灯光,也没有一只小艇。初升的月亮把它照得又灰暗、又寂寞,好像一座无人的小岛一般。张发奎在军舰的甲板上来回走着,眼巴巴地望着沙面,不说一句话。好容易盼望到陈公博坐着日本海军的摩托艇回来了,他才悄悄地透了一口气。陈公博踏着吊梯走上甲板,到了张发奎面前,第一句话就说:  相似文献   

15.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市望志路106号开幕.全国有七个地区十三名代表参加会议.陈公博、包惠僧、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张国焘、刘仁静、王烬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周佛海及第三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李克诺斯基,一共十五人.在此次会上,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身在广州的陈独秀被选为中共总书记.  相似文献   

16.
陈公博在《苦笑录》曾提到:"中国现代史上有两个谜题,一个是究竟起因为何的中山舰事件,一个是如何结束的西安事变。"而西安事变刚结束,毛泽东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我们在西安事变中实际地取得了领导地位"。一场由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却在其中实际取得领导地位,并由此推动整个局势的转变。中共的决策,如何影响了西安事变,并如何引导西安事变由审蒋  相似文献   

17.
《党史纵览》2002,(11):4-5
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晚上开幕.会场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国内各地党组织和旅日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出席会议.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  相似文献   

18.
陈永红 《广东党史》2007,(1):F0003-F0003
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陈独秀、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1920年8月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即函约各地组建支部。陈独秀的学  相似文献   

19.
李颖 《党史文苑》2021,(2):62-64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国内各地和旅日党的早期组织选派代表参会.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  相似文献   

20.
《党史博采》2001,(1):1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国内各地和旅日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12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