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冷战结束后,东盟作为亚太地区唯一的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保证东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地区战略.在东盟各国看来,单纯依靠东盟自身的力量是无法保障本地区安全的,而大国出于利益的驱动和对权力的追求,一定会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扩张和竞争. 相似文献
3.
4.
美国在拉美地区拥有重要的安全、经济和政治利益。冷战期间,为了限制苏联影响在该地区的扩大,美国不断采用经济援助、政权颠覆、军事征服等"楔子战略",试图阻止拉美国家与苏联接近甚至结盟,谋求联盟预阻目标或分化、削弱苏联在拉美已经形成的联盟关系。由于美国视拉美为"后院",对其战略价值定位较高,加之美国的战略资源投入较多、战略阻力较小,美国在拉美地区针对苏联势力扩张的楔子战略基本取得成效。同时,美国楔子战略的运用也严重地干涉了一些拉美国家的内政,增加了美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6.
长期以来,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一直主导着人们对国家结盟问题的研究.然而,这一理论在说明和解释当代国家结盟关系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因为它忽视了观念和认同在国家结盟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建构主义视角对冷战后的美日结盟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美日结盟在冷战后的加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分享着观念并存在着相互的积极认同. 相似文献
7.
冷战时期日本和东盟间的经济合作为后冷战时代双方的安全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日本为了成为一个政治和军事大国,在安全上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制衡迅速崛起的中国,在冷战后积极加强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双方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方面都展开了深入的合作。而日美同盟及东盟对日防范心理则是双方安全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
论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危机与危机管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国际危机与危机管理是后冷战时期国际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界定国际危机这一概念的基础上 ,探讨后冷战时期国际危机的成因与后冷战时期危机管理中的新特性。 相似文献
9.
全球冷战结束后 ,国际环境的骤然变化对印度产生了强烈冲击 ,促使印度下决心对其外交和国防战略进行调整。从总体看 ,印度适时地利用了来自外部的挑战和机会 ,在务实的基础上对政策重新定位 ,在战略方面日益表现出引人注目的新姿态。在涉及外交、国防战略及周边与地区安全等问题上 ,印度的态度逐渐趋于强硬 ,同时也表现出相应的灵活性 ;印度正越来越深地卷入国际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之中 ,竭力争取在地区和世界范围内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印度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更明显地反映了其自身的现实处境和国家利益 ,而不再强调表现某些模糊的意识形态①…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以美苏二个超级军事大国为主导的东西冷战体制终结,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沦为“特殊国”的日本,不满足于在经济上的大国、政治上、军事上的小国的地位,开始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 相似文献
11.
印度与新加坡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冷战时期由于深受两极格局的制约、双方外交政策取向差异之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缓慢。自冷战结束后,印度与新加坡的哉略联系明显增强,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合作日益加深。经济利益的追求、安全战略的契合、对恐怖主义和海盗活动的关注成为印度和新加坡战略合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Zhuo Hua 《现代国际关系(英文版)》2010,20(3):89-114
Nuclear weapons look set to stay with us, fulfilling as they do a different role from that of conventional weapons, in terms of their deadly potential for massive destruction. Indeed, nuclear weapons served as a stabilizing force during the hostile Cold War period. Sin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our world has undergone huge changes. Relative peace continues to be maintained on the basis of the logic of a "balance of terror", but the nuclear cloud hanging over human beings has never quite left us. Both the U.S. and Russia retain large nuclear arsenals, and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state and non-state actors on the stage of world politics continue to show interest in this lethal weapon. So-called "nuclear crises" flare up and test the wodd's nerves every now and again, and with some major nuclear powers continuing to make adjustments to their nuclear policies, the world nuclear proliferation position appears to be undergoing significant and profound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intends to help readers to become acquainted with the nuclear status quo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Cold War nuclear proliferation. The author also aims to help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post-Cold War nuclear proliferation.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的冷战结束后 ,美国与古巴之间的冷战状态仍然存在。反古宣传、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是冷战后美国对古巴敌视政策的主要内容。冷战期间美国的对古政策是由国际因素 (反苏 )主导的 ,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则主要是由一系列国内因素促成的。美国国内反古势力制造舆论 ,国会大力推动 ,党派政治和选举政治搀杂其中 ,媒体炒作 ,美国社会观念上的自以为是等等 ,都对敌视古巴政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企业界的反对 ,近来美国对古政策在形式上出现了缓和迹象 ;但敌视仍是美国对古政策的主旋律。冷战后美国敌视古巴的政策与冷战期间有明显的不同。军事上的敌对程度已大大下降 ;敌对的手段也有变化 ;敌视政策的目的是以压促变 ,所谓的民主和人权问题是美国反对古巴的主要手段。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情绪化特点。 相似文献
14.
后冷战时代叙利亚复兴党民族主义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冷战时代,叙利亚复兴党民族主义显现出下列特征:工具理性的民主化、政治认同的建构、融入全球化的经济理念,以及民族主义指向的政治功能和灵活务实的外交诉求。面对中东地区政治格局的转型和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叙利亚复兴党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将显现出双重性特征:一方面,将在叙利亚存在,继续影响中东;另一方面,将受到遏制,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会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复兴党民族主义在未来发展中应该用开放的心态与其他文明思潮交往,以取长补短、求同存异的方式融入全球化文明的大潮。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的亚洲外交可以概括为:小泉强化日美同盟为"基轴"的外交安保战略使日本的亚洲外交陷入死胡同;安倍的"价值外交""新基轴"虽然表现出一些灵活性,但没有脱离小泉时期的外交实质。福田康夫上台,可能意味着小泉-安倍亚洲外交路线的终结,但日本的亚洲外交布局总是取决于其国内的政治走向的。 相似文献
16.
17.
后冷战时代美国的印度尼西亚政策,是根据时代主题和美国对外大战略的改变而不断调整的。既要凸显现实性物质利益的获取,又要关注理想性非物质利益的扩展,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平衡特征。其真实目的和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尽力维护美国在东南亚的整体既得利益,服从和服务于美国的亚太战略。 相似文献
18.
从国际法视角看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介于宪章第六章规定的和平方法和第七章规定的强制方法之间的一种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干预手段。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有了重大变化,对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禁止使用武力等国际法基本原则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摆脱困境,联合国维和行动必须准确定位,坚持维和三原则,尽快制定专门的联合国维和行动法典,正确对待人道主义干涉,完善国际干预机制,由此才能更好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中巴核合作是中巴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两国之间的核关系一直受到西方媒体、学界的误读与质疑。有鉴于此,本文从中巴核合作的发展历史入手、并着眼于现状,分析研究影响中巴核关系的主要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巴核关系的未来发展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