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0年,一支沙漠踏勘考察队,从南到北纵穿塔克拉玛干,用了22天,多次死里逃生。当穿越成功后,他们心有余悸地叹道:“进沙漠比进海洋还要艰难!”这就难怪人们称塔克拉玛干为死亡之海了。但这回的塔克拉玛于之行,我们却是坐着一部小汽车,悠然在沙漠中游逛。今昔之比,真有天洲之别。沙漠公路起点处,高耸着一座横跨大道的彩门,墨色门媚上镶着“塔里木沙漠公路”几个赤红大字。彩门两边的楹联道:“千古梦想沙海变油海;今朝奇迹大漠变通途”。塔克拉玛干横亘在塔里木盆地中央,北眺天山,南望昆仑,面积相当于苏、浙、皖三省的…  相似文献   

2.
沙害是当今全球性的灾害.全世界受沙漠影响的地区的人口约有10亿.在我国,沙害也同样肆虐.1993年5月初我国西北地区出现的罕见沙暴使人们记忆忧新.这场特大沙暴洗劫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的部分地区,不少房屋倒塌,数百人伤亡,数十万亩农田受灾……至今令人谈沙色变.  相似文献   

3.
冯健 《瞭望》1986,(27)
中共榆林县委书记石海源听说我们到榆林来采访治沙工作,爽朗地笑了起来,说;“解放前,榆林是沙进人退;如今是人进沙退。毛乌素风沙问我们榆林人低头了,开始夹起尾巴向北逃啦。”石海源穿一身布中山装,刚从沙区检查工作归来,枣红的脸庞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他热情、朴实、刚毅,讲起话来,铿锵有力。从五十年代起,他同沙漠已经较量过三十年了。 我们真正理解石海源这几句话的分量,是在访问  相似文献   

4.
沙漠公路 一条笔直宽坦的大道,从一百多公里外的戈壁滩奔来,又一头冲进塔克拉玛干,在波峰浪谷般的沙海中搏进了40公里。听承担这项工程的一家筑路公司的负责人说,再过三四年,这条举世无双的大道,便可穿过沙漠去,使“死亡之海”化作通道。 公路是为开采沙漠里的油气资源而修的。开始修筑于1990年初春。当时,一支机械化的石油筑路大军,从陇东高原应招而来,在茫茫流沙上开始了我国公路史上的惊人之举。修沙漠路是千辛万苦的。夏日,担当开路先锋的11名推土机手,在摄氏六七十度的高温下工作,鼻子  相似文献   

5.
茫茫沙海,天山北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深处,神话般地伸出去一个绿色的半岛。 这里,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垦区一批优秀青年,自愿报名,在一九五八年党的生日那天建立起来的一个共青团农场。它三面环沙,年年月月沙飞沙落。二十六年过去了,人近沙退,绿洲在不断地扩大…… 这样一个打入沙漠深处的农场,近年来引起了国际友人的注意。人造卫星从太空发现了它。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沙漠  相似文献   

6.
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上个世纪末,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因水粮无处补充,随行的骆驼纷纷倒毙而被迫中止旅行,称它为“死亡之海”。从此,这片沙漠在世人眼中显得扑朔迷离。198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等联合组织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队,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全面考察。经过4年的实地工作,获得了大批极其宝贵的科学资料,揭开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神秘面纱,纠正了许多错误的臆测。  相似文献   

7.
这是记者在山西雁北地区采访的见闻录。从雁北各县新的领导班子中,记者看到干部一种新的精神状态,“执政就要拿出好的政绩来”,就是他们的共同心声。本文向读者介绍了这些有文化知识,有理想、具有开拓精神的新干部。  相似文献   

8.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五十五年来.以屯垦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特通古特沙漠边缘和自治区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在茫茫戈壁上建成了一个个田陌成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  相似文献   

9.
沙漠钻井 金黄色的沙海上,大浪滔滔,波峰浪谷处,耸立着钻塔,跳动着火焰,飘忽着青烟,这便是沙漠钻井的一瞥。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钻井始于公元1989年4月16日,井位定在大漠中心。这口称为“塔中一井”的使命,是要侦察深藏在沙漠底下的一个大的含油气构造的前景,从而帮  相似文献   

10.
“死亡之海” 平沙莽莽。 沙涛象凝固的海浪,无边无际,波澜壮阔。 塔克拉玛干,有人说维语的意思是“进去了出不来的地方”。民谣中唱道:“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满目是荒凉,滴水都难找。”三十三万七千平方公里的沙海,夏季地表温度高达摄氏七十度以上,鸡蛋捂在沙中十来分钟就熟了;冬季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至三十度,滴水成冰;每年春夏秋三季七级以上大风连绵不断。狂风一起,遮天蔽日,大白天伸手不见五指! 半个多世纪以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一支队伍进入塔克拉玛干探险,不久便全军覆没,他丢盔弃甲只身逃出。从此“死亡之海”的名声便远播中外。  相似文献   

11.
"工程植物":绿化沙漠新技术要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区植树种草,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人们为了绿化沙漠,想了很多办法。首先寻找稀有沙生植物,并加强其繁衍和生态的研究。在英国,发现一些沙生植物在干旱条件下,即使体内水分丧失99%,仍可保持细胞不受损  相似文献   

12.
我进入塔克拉玛干——世界第二流动大沙漠。在这亘古以来荒漠无际、难见生物痕迹的地方,现在有三支物理勘探队穿行其间。且讲一段插曲,作为这组报道的开端吧。去年春天,大漠南缘安迪尔的牧民,看到一辆推土机从沙丘后冲出来,接着出现几部白色的汽车,拖带一长溜银灰色的房屋,车上的人身穿耀眼的红色服装……这一下子惊动了村中的居民,老人、妇女和孩子们都躲避起来了。  相似文献   

13.
据说,在上一个世纪,曾有一个外国沙漠探险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艰难跋涉,到处寻找野生动物,一直没有找到,后来他们在宿营地旁边捉得一只蚊子,不禁欣喜若狂。可是,仔细检查后,发现这只蚊子并非沙漠中的“土著居民”,而是随着探险的营帐,从大沙漠外面带进来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塔克拉玛干沙漠,便成了生物所不能插足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真象他们所说的那样吗?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太西煤”以燃值高饮誉世界市场,贺兰山是它的家乡。 在一个群峰簇拥的山峪,一位蒙古族牧羊老人对我们说:贺兰山,很古很古的时候还是广阔无垠的大沙漠。不知哪年哪月,沙神发了怒,掀起狂沙,要把滔滔不息的黄河填平。一位年轻英  相似文献   

15.
丁文  林田 《瞭望》1987,(30)
记者前些时沿着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走廊采访时,所到之处,随时可以听到要水的急切呼声。 “再没有水,这条绿色走廊就要变成一片沙漠!” “再没有水,我们只好逃出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河的绿色走廊,位于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库鲁克沙漠之间,全长500多公里。千百年来,塔里木河顺着地势穿行在沙漠中,使沿河两岸形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北回归带会成为又一片沙漠吗? 最近,记者沿着北回归线,跨越滇、桂、粤及海南采访,亲眼看到,在一次次急功近利的破坏性开发下,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已经和正在从回归带上消失……  相似文献   

17.
让者近期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的牧区水利试点地区采访发现,这些地区开展以人工灌溉饲草料基地为主要内容的牧区水利建设,不仅有效解决了畜草矛盾,缓解了天然草地资源衰退对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的制约,而且促进了草原畜牧业向舍饲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小绿洲”与大生态 鄂尔多斯市分布着典型的荒漠草原,尽管连续干旱和超载过牧使不少草原有沦为沙漠之虞,但记者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20日,席卷北半个中国的强沙尘暴使白昼的北京城变得暗无天日,引起社会各界对生态安全的强烈关注,本刊第13期曾有专文报道。来到京城上空的沙尘已属强弩之末,生活在沙尘暴源头的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的群众才是沙害的最大受害者。不是沙进人退,就是人进沙退。在与沙漠化的长期拉锯战中,人们发现了沙生植物的产业价值,发现了沙区地上地下蕴含的广阔开发前景。其实这正是18年前钱学森提出“沙产业理论”的重要基础。沙区人民用实践将理论变成现实,同时也为自身的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9.
日前,本刊记者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采访了刚从中国安徽、江苏和河南三个重灾省考察后回京的联合国救灾署高级代表埃沙德先生。他深入灾区许多地方,工作十分辛苦,脸晒得黑红,但毫无倦色。 自7月22日埃沙德先生奉联合国救灾署的派遣来到中国后,便冒着酷暑,不辞辛劳地先后两次深入中国受灾省安徽、江苏和河南作实地考察。第一次主要考察了安徽和江苏两省。埃沙德先生说,当地政府给他提供了一切方便和可能,包括专门派出一架  相似文献   

20.
菊芋——新发现的治沙能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平 《瞭望》2002,(15)
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我国陆续筛选培育出一大批适应沙区造林绿化的优良物种。但是,有谁会想到,一个沿海地区的普通农民竟也会找到治理沙漠的良方。大连农民姜吉禹的研究成果,让正为治理沙漠发愁的内蒙古农牧民看到了新的希望——当地农牧民种植的菊芋正在科尔沁近万亩沙地和沙丘上顽强地生长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