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历史上人和自然关系的分析,提出人和自然的关系,应是“统一与和谐”的关系,并且,展望人和自然“统一与和谐”关系的今后发展。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党的十五大报告又一次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是一项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各方面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相互配合,各尽其责。在实施这一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如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并用来指导规范我们的发展战略和各项措施,就成为我们完成各项战略任务,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矛盾之关键。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唐龙 《求实》2007,(1):38-41
以“和谐的经济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背离科学发展观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指导地位“另立新灶”,而是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创新。根据“和谐的经济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推动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良性互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并举;培育新的“增长极”与区域间的协调互动并重;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寻找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李庆平 《奋斗》2006,(8):50-51
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的继续膨胀。开始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来支撑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我们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承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我们也许是幸运的一代,能看到人类末来新文明的曙光。它将彻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我们也许是最不幸的一代,因为我们可能将经历一场人与自然彻底冲撞后的劫难。这是一位权威人士,对当今人与自然关系振聋发聩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德育目的与人的全面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的目的性表明,德育对人性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人性完美的向往,其根本在于对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观,在人的历史局限性与人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两者既矛盾又统一的基础上,集中表现了追求人本身完美的观念状态。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从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两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恩格斯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认为人既是社会动物,也是自然存在物,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不能孤立地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用5年时间,聚集社会27亿元资金,完成了府南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这一工程使流经市区的府南河沿岸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环境绿化美化,城市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沿岸10万棚户居民搬进新居,荣获了联合国颁发的’98世界“人居”奖。本文系综述性文稿。  相似文献   

9.
浅论科学教育发展观与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新的执政理念,是发展理念上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国解决现阶段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新模式。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地方高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关于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田雪原 《学习论坛》2004,20(6):4-10
随着发展观的转变 ,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制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人口的变动与发展要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相适应 ,同保护环境相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2 0年及更长远一些时间的人口发展战略应为 :继续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 ,调整人口结构 ,实行“控制”、“提高”、“调整”相结合 ,以人口变动与结构合理化、人口与发展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宗旨的人口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洪大用 《前线》2005,(12):40-4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针对北京自然资源非常稀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恢复难度大的状况,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构建和谐北京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状况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而北京市的自然状况不容乐观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与自然的交往中,人们已经意识到没有良好的自然状况,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和谐,没有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首先,自然界提供了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场所和资源。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状况决定着该区域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的发展观强调;人是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一分子,人类应在与自然万物的相互作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保持人口的适度增长、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等,正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充分尊重,也是保持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爆炸”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高科技时代,随着国际经济、科技高速度发展的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正向前逐步推进,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密  相似文献   

1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战略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是超出经济增长范畴,体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深刻思想。人口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主体和中心的地位,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基本条件。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并把消除贫困和进一步提高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作为一项重要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确立了“要把发展作为主题” ,并且指出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这就明确了我国既要围绕发展做文章 ,又要围绕可持续发展做文章。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是最重要的途径。一、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刚刚过去的 2 0世纪 ,地球上发生了三种影响深远的变化 :一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 ,与上世纪相比 ,经济增长了几十倍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大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二是人口爆炸性增长 ,2 …  相似文献   

16.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今后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这是在吸取人类文明的最新积极成果,并清醒地预见未来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大计,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信心和决心。 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十分关注并高度重视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早在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992年,我国政府就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中国政府对认真履行联合国环  相似文献   

17.
18.
章清 《新湘评论》2010,(9):61-61
恩格斯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从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两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恩格斯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认为人既是社会动物,也是自然存在物,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不能孤立地就人或自然来考虑,而要从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两方面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茹 《求实》2007,1(2):9-11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用批判的辩证法来看待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其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他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概括了人的本质,并把人类解放置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最后指出,通过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造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从各种奴役下解放出来,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目标才在最终的意义上得到了实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社会和人的发展思想的继承,是在现实性上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代俊兰 《求实》2012,(1):27-30
要达到世界和谐,构建和谐的人类家园,就要建构和谐的精神家园、社会家园、自然家园。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就是要实现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这就必须开发、培养、塑造个人的物质需求有限的素质、精神修养素质、和谐思维素质等。构建和谐的社会家园就是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这就必须从开发、培养、塑造个人的社会秩序素质、创新素质、宽容互信友爱素质、科学人文融通素质入手;构建和谐的自然家园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人与自然和谐的保证是培养和塑造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人类利益等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