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庆华  贾敬芳 《学理论》2009,(28):133-134
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减刑"的实质条件是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应当减刑"的实质条件是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减刑的限度主要表现在:原判刑罚实际执行的刑期、减刑的幅度与减刑的起始时间、间隔时间等方面有限制。  相似文献   

2.
社区矫正作为实践国际刑罚改革理念的一种行刑制度,以追求刑罚的教育目的和实现犯罪人的再社会化为宗旨。对社区矫正实质内容的合理框定是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基石;对社区矫正国际化的全面认知是完善我国社区矫正的现实依据。中外社区矫正的理论根基、立法体系、执行主体范围、矫正类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借鉴社区矫正的国际化经验,探寻社区矫正的本土化,将有助于实现社区矫正制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3.
数罪并罚的价值研究对解决数罪并罚在立法和司法上的具体问题有重要意义.数罪并罚的价值就在于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均衡罪刑关系,节省刑罚资源的功能,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刑罚公正性、经济性的需求,有助于刑罚最终目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买功”能否认定为立功,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和法学理论界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肯定说、否定说和区别说三种观点。“肯定说”的观点值得赞同,“买功”行为应当认定为立功,其原因有:认定“买功”行为构成立功,是基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认定“买功”行为构成立功,是基于立功制度的价值追求;认定“买功”行为构成立功,是基于立功制度的本质特征。因而,不论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立功动机何在,只要其客观上作出了查证属实的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得以侦破其他案件,或者其他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行为,均应依法认定为立功。  相似文献   

5.
赎刑是中国古代犯罪人交纳财物以抵刑罚处罚的一种制度,它经过了由夏到清几千年的历史,其适用的范围、原则和方法对中国古代的刑罚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董静 《学理论》2010,(18):161-162
刑罚执行监督是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刑罚执行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发展和刑事政策研究的深入,刑罚执行监督一跃成为学界以及实践部门的焦点。从梳理既有刑罚执行监督体制入手,剖析其弊端,并就一些刑罚执行监督中的突出问题和解决机制略书管见,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7.
对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刑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 ,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刑罚制度。本文就我国缓刑制度中的缓刑犯的适用条件、监管考察机构的设置及管理和对缓刑犯的考察和处理等 ,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刑法体系中,刑罚社会化制度虽然已经普遍建立,但是,随着法治的不断发展,其很多缺陷也日益凸现。本文以我国刑罚社会化的类型划分为基础,从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四个方面对刑罚社会化制度的若干缺陷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不断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展现出越来越强的政党自信。中国共产党何以自信?究其原因,就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绩支撑起了对自身价值、理论、制度和能力的自信。具体而言,科学的理论筑起政党自信的理论根基、先进的制度筑起政党自信的制度根基、正确的道路筑起政党自信的实践根基、优秀的文化筑起政党自信的精神根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中规定了关于没收财产的制度,该制度作为刑罚体系中的附加刑,已成为惩罚犯罪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该制度的存废之争也从未中断。笔者认为,首先,从刑罚的功能上讲,没收财产刑与罚金刑功能近似,可以实现相互替代;其次,没收财产刑所没收的是犯罪人合法所有财产,违背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宪法精神;再次,没收财产刑也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再者,没收财产刑实质上不利于实现刑罚目的的功能,导致重刑化趋势。因此,没收财产刑应当被废止。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0,(3)
刑罚根据是刑罚存在、发展原因的范畴,是刑罚理论的基础。从概念上看,刑罚根据是一种价值观,是对刑罚制度和刑罚思想深入反思之后,主观统一的产物。在外延上它不同于刑罚目的、刑罚本质等概念,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外延。传统理论认为,刑罚根据存在报应论、功利论和一体论三种代表性学说。但是,这三种学说都存在缺陷,在很多方面无法自圆其说。刑罚根据应当是发展的理论,是刑罚理论与时代价值观相结合的理论阐述,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结合历史的演进过程,刑罚根据可划分为原始平等责任根据论、行为责任根据论和人格责任根据论三种理论。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10,(38)
<正> "立功"法律规范的指引和评价功能,如果被落马贪官不正当利用,就有违"立功从宽"制度之本意 9月12日,公安部证实,中国足协原副主席谢亚龙、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原主任李冬生、国家足球队原领队蔚少辉被警方立案侦查。有媒体报道称,上述三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36)
减刑制度源自和服务于刑罚目的,其主要理论基础是报应与功利有机统一,在报应基础上和限度内对罪犯予以不同程度的减刑,既达到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的目的,又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减刑性质问题上,减刑是对终审判决所确定的刑罚的变更,归属审判权范围,应由法院经审理确定。主张减刑是对刑罚执行方式的变更从而将减刑权纳入刑罚执行机关的观点是脱离我国国情的理想化观点。在减刑功能方面提出了调控过剩刑罚、稳定监管改造秩序、减少行刑资源消耗的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14.
刑罚最适度的害恶,即合理的惩罚力度往往基于人们对人性弱点与特点的取向。刑法对惩罚基因的确认,就是对人性恶的预设,惩罚进入运作则是对人性恶的现实评价。刑罚种类和幅度都被限制在社会认同的"人道"基础上。关于人性论的批判和人道主义精神的限制,引发了人们对人权问题的探讨。在刑法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对刑法理论根基的研究,有益于改变传统刑法"严刑峻法"的思维定势,树立现代刑法轻刑、宽缓、人道理念,也有助于贯彻"依法治国"、"以人为本"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5.
"三不朽"一直被传统主流文化所倡导和追求,但历代注家对其思想文化蕴含的解读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其文化效用的发挥。通过对"三不朽"内涵与外延的梳理,"三不朽"的实质蕴含为:"立功"与"立言"源于"立德","立德"统率着"立功""立言","立功""立言"是"立德"的重要体现。"三不朽"的总体特征表现在三者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统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立足于新时代,"三不朽"对于当代人为人民立德、为事业立功、为时代立言有着重要的昭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赎刑制度在我国古代司法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作为一种刑罚的替代执行方式,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从古代赎刑制度的历史发展出发,分析其历史作用,探讨赎刑制度的设置对我国建构刑事和解制度的启示如下:保障当事人之间的自主协商权;代表国家公权力的司法机关不干预原则;刑事和解的标的交与受害人。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3)
死缓制度是我国独创的新型社会主义刑罚制度,它的理论基础是慎杀、少杀、防止错杀的刑事政策和刑罚观念。其有利于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发展和丰富刑事法学理论,促进我国死刑政策与国际接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8.
刑罚的目的是刑罚理论中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不论是在理论上 ,还是在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 ,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刑罚目的的概念、历史发展以及当前我国理论界对刑罚目的存在争议的分析 ,在传统学说的基础上 ,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应当是直接目的与根本目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刘昊 《理论导刊》2021,(2):53-57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这一制度自信蕴含于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中,内在地包含了历史选择的认同、利益认同、价值认同和国际认同的维度。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制度探索过程中自觉选择并实现认同的结果,这是制度认同坚实的历史根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显著绩效,奠定了制度认同的利益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蕴含了制度认同的价值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比较优势及获得的高度肯定,彰显了制度认同的国际维度。从制度认同视角分析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坚定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点集萃     
对刑罚社会心理效应的几点探讨山东省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刘茜撰文认为刑罚社会心理效应是一种集合性的心理效应。人作为刑罚社会心理效应的主体可以划分为许多层次,由于所处的层次、类别不同,对刑罚的具体心理感受也不同。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刑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犯罪行为受到社会的痛恨与谴责,这正是我国刑罚社会心理效应的生动写照。刑罚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对那些可能犯罪的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迫使其放弃犯罪歹意。因此,他们的心理反映是检验刑罚社会心理效应好坏的重要尺度。在这方面,对有违法行为的人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