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依法行政和行政合法性原则,教育行政权力必须遵守法制边界。中国教育行政权力存在逾越法制边界的现象,原因很复杂,但主要原因是法制不完善,行政责任机制不完善。要恪守法制边界,有必要完善法制,完善教育行政权越界的责任机制,构建理性官僚制的教育行政组织。  相似文献   

2.
行政权力是行政管理的生命线。笔者认为,对行政改革理论的研究必须引入行政权力这一概念,才能使行政改革的理论由宏观层面过渡到微观层面,从而为我国的行政改革理论奠定可操作性基础。本文剖析了行政权力、行政权力结构的概念,并运用社会学的结构——功能理论分析了行政权力结构变迁的规律,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权力结构模型:系统整合型、有限型、法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行政权力与行政改革的关系,并揭示了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意义;最后,笔者认为为防止行政权力结构变迁过程中的刚性阻力与行政机构的自我膨胀,必须在新建立的行政权力结构中注入文化与利益两种平衡与润滑机制。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城"加"市"。同样,城市有以"城"(权力)为基础的治理,也有以"市"(市场)为基础的治理。以权力为基础的治理是权力、等级、封闭型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治理是自由、平等、开放式的。以权力为基础的城市治理以对人的治理为基础;以市场为基础的城市治理以对住房的治理为基础。以权力为基础的治理,也可以从封闭走向开放,并给自由和繁荣提供充分的空间,也会从开放走向封闭,并制约城市内在的自由调节能力,使得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城市需要治理层次的治道变革,而不仅仅是策略层次的治道变革。  相似文献   

4.
廖小东  陈晔 《行政论坛》2012,19(4):22-26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传统权威与现代行政权力由于利益追求、价值取向、权力来源和权力运行方式上的差异而表现出一定的张力:带有强制性的现代行政权力往往忽视传统权威力量的存在,而深受民众认同的传统权威则时常影响到现代行政权力的正常运行。因此,现代行政权力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权威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其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同时也要对传统权威加以引导,将其功能纳入到体制内的合法渠道,真正实现二者关系的协调,以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秩序进行。  相似文献   

5.
30年来我国政府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目标确定、路径选择、改革方法等方面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模式".从政治和行政两个层面,我国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行政体制.政治上的民主和行政上的转变政府职能是改革的两个基本路径,改革目标是通过民主和法制的手段制约公共权力,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它给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进一步深化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公安执法活动中存在着侵犯公民私权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执法者对公安执法权力边界的认识不明晰而越权执法,导致侵权。因此,必须在公安执法中树立以权利为本位的执法理念,明确公权力与私权利的边界,规范和限制公权力,保障私人权利自由行使。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中心任务的转移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农村村落权力结构正在快速分化。村落体制性、内生性正式权力和非治理精英、宗族、地方恶势力等非正式权力在村落权力平台上竞相表演,形成互动:体制性权力威力犹存,内生性权力内含生机和活力,非正式权力经常地向外张扬,干涉正式权力。  相似文献   

8.
行政权力是维护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保障。在现代社会中 ,行政权力的扩张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而这种扩张又是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但是行政权力的扩张也会给公民、法人的权益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国家有关机关应当对行政权力予以监督与制约。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意味着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由社会国家化逐渐向国家与社会竞合阶段过渡,意味着政府权力与公共权力的合理定位。然而在社会转型的实际过程中,政府权力与公共权力的关系定位还不甚明晰,边界模糊。因此,厘清政府权力与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对传统的政府权力与公共权力加以调适,乃是转型期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中心任务的转移和市场经济的推进 ,我国农村村落权力结构正在快速分化。村落体制性、内生性正式权力和非治理精英、宗族、地方恶势力等非正式权力在村落权力平台上竞相表演 :体制性权力威力犹存 ,内生性权力内含生机和活力 ,非正式权力经常地向外张扬 ,干涉正式权力。  相似文献   

11.
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与防止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运行机制是关于国家公共权力运作和行使的一套具体程序和基本制度安排。权力被滥用、以权谋私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运行不规范、权力内部缺乏有效制约。本文结合腐败的成因分析了权力运行机制的缺陷将导致腐败,认为我国当前在权力运行方面所存在的主要缺陷是:1.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成;2.权力的合理配置和规范运作存在缺陷;3.有关权力运行的法制化建设滞后;4.权力运行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发生扭曲。之后又对如何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提出了相应观点: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权力配置,加强对稀缺资源的控制;2.规范权力的运行程序,将权力运行纳入法制化轨道,减少腐败机会;3.完善激励惩罚机制,抑止腐败动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市场经济的巨大发展推动着政府公共权力由传统的强制属性向契约和服务属性转型,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日益凸显。与公共权力的本质要求相适应,政府公共服务应具备契约性、有限性、公共性及公正性等特征。在公共权力转型期,应该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信息公开体系、创新公共服务公民参与机制以及构建公共服务监督体系来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论行政伦理对行政权力的约束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慰 《理论导刊》2003,(8):37-38
作为法律约束的重要补充,行政伦理对行政权力具有多方面的约束与影响,必须从制度建设、决策过程、行政管理方法等层面加强行政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4.
经济转型期的政府职能与土地市场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市场的发育和繁荣与政府所提供的制度规则与激励是分不开的。但由于经济转型期政府职能的“缺位”与“错位”等问题使土地市场的发育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对经济转型期政府在土地市场发育中的职能缺乏规范的分析,对政府在土地市场发育中的职能认识不清是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经济转型期政府职能定位不同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市场的培育非常重要。因此,政府应该在明晰土地权利、培育竞争主体、维护土地市场竞争秩序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实施有效的公共政策供给以调控土地市场,从而维护土地市场的良性发育。  相似文献   

15.
遏制行政权力腐败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腐倡廉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透过行政权力腐败的特点、根源以及我国反腐败的倾向 ,不难发现行政权力腐败因其严重的破坏性和复杂性而应成为反腐的重点和难点。遏制行政权力腐败的核心在于 :明确反腐斗争的价值取向 ,超脱地运用技术遏制腐败 ,从根本上实现行政权力设置、运行以及人民民主权力和权利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完成现代社会的权力结构转型,而权力结构转型的难点是建立中国特色的权力制衡结构框架。中国目前权力腐败的现状和权力结构缺位现象需要吸收和借鉴的人类创造的权力制衡思想,实现权力制衡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程序的权力化及其权力制约功能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行政程序的核心功能是控制权力.在当前行政背景下,中国的行政程序有过度形式化的趋势,产生了价值诉求的偏离,并且丧失了应有的制度立场.概而言之,行政程序已呈现权力化倾向.行政程序权力化的后果是程序制约权力功能的缺失.行政程序的道德性重建是化解行政程序权力化的基本理论方向.而建构一系列能够实现行政程序道德性的制度,是化解行政程序权力化的基本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18.
行政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都是在运行中得以体现和实现的。建立科学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是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重要保证。有效的载体配置机制,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前提;有效的主体选拔机制,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关键;有效的程序机制,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基础;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保证;有效的信息公开和参与机制,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手段;有效的责任机制,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公共权力是国家依法赋予公职人员从事公务活动的权力。由于公职人员工作的特性,公共权力不但具有一般权力的特性,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是由公共行政工作性质决定的强制性。预防公共权力的滥用问题,一直是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加强制度设计工作,建立一整套的规范体系是预防公共权力滥用的重要途径。人们关于制度设计的理论预设、公共选择理论等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同时,加强公共行政伦理建设也是不宜忽视的问题。制度规则设计和行政伦理安排二者不可偏废,否则就会陷入制度崇拜。  相似文献   

20.
杨发 《理论探索》2002,(2):54-57
行政改革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实条件下 ,行政改革是政府权力规范运行和高效运作的条件和保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我国必须深化行政改革 ,以取得显著的行政成就 ,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