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杭扇传奇     
杭州,中国制扇明域,自古以来就有"杭州雅扇"的说法。特别是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不少制扇艺人汇集杭州,店坊云集,"买卖昼夜不绝"。到了清朝中叶,"杭州经营纸扇者总计有50多家,工人之数达四五千人"。从那时起,杭州扇子与杭州丝绸、龙井名茶齐名,并称"杭州三绝"。素有"扇子总汇"之称的杭州王星记扇庄(现在的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的前身),由制扇名匠王星斋创建于清代光绪元年。他坚信"精工出细活、料好夺天工",刻苦经营,创制了洒金、泥金、贴花黑纸扇,工艺精湛、花色时新,多次作为杭州特产进贡朝廷,因而又有"贡扇"之称。  相似文献   

2.
<正>1947年农历正月十五,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寒风中,14岁的施金水哆嗦着叩响了杭州河坊街扇子巷一家剪刀作坊的破旧木门。在别人眼里,这个孩子是“幸运”的:当时的剪刀作坊最小,却也不轻易收徒。为此,施金水的父亲——这个一辈子忠厚老实的衙前农民还破天荒地托了一次关系:邻居郭立新在杭州做剪刀钳手,而他的堂阿哥,正是在河坊街扇子巷开剪  相似文献   

3.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发现在酷热难熬时,用一片棕榈叶在面前挥动,便有习习凉风逐暑解热,这便是扇子的初源。晋人崔豹著《古今注》中记载,“舜作五明扇,此箑之始也。”(“箑”即古代扇子的又名。)据此推算,扇子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尧舜至夏商春秋时期是我国扇子的定形起始阶段。那时的扇子多数是用大片羽毛以竹为柄架  相似文献   

4.
朱诗琪 《今日浙江》2021,(19):46-47
扇子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而王星记扇正是杭州一众"雅扇"的鼻祖.从1875年创始王星斋扇庄至今,王星记已走过100多年的岁月,一代代制扇人传承杭扇制作技艺,始终坚持纯手工制扇.正是因为这百年传承的匠人精神,让它成了今天人们心中能够代表杭州这座城市的"名扇".2008年,王星记扇制作技艺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5.
扇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从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一把团扇证实扇子已存在3000年。扇子的形状,分团扇、折扇两大类。团扇娇美如明月,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长圆形、腰形、鸡心形、玉佩形等,其中以圆形扇最为流行。关于折扇,据说是宋太宗时期从日本或朝鲜传入中国,至明代开始兴盛。折扇有"三友"——扇面、扇骨和扇套。清代和民国年间是折扇的黄金时期。吴门画派将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绘制在折扇上,使集诗书画为一体的大量扇面风靡一时,大有取代团扇之势。传说一柄空白成扇,唐寅在反面画一枝桃花,张灵在桃花下添半身美女,祝允明在正面写下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诗,时值20两银子,大大提高了扇子的身价。好马配好鞍,好扇面还要好扇骨相伴。扇子大骨两侧的雕刻是扇骨的"脸面",因此,装  相似文献   

6.
欧阳 《传承》2009,(21):53-55
扇子在我国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纳凉之物,而且是精美的艺术品,为历代名人所钟爱。他们在用扇之外,或将扇子作为文学描写的素材,  相似文献   

7.
杨绍文 《人民公安》2008,(14):62-62
知道诸葛先生喜欢用扇子是很久的事了。早年看戏,无论是“借东风”还是“空城计”,都见一老者,仙风道骨,手摇鹅毛扇,边唱边做沉思状。后来看书,虽然没有具象,但也觉得诸葛亮用扇子是天经地义的,就像他穿的衣服,你总不能让他裸体出征吧?但这样一来,扇子就成了必备的道具。没了扇子,怎么看怎么不像诸葛亮,就好像诸葛亮真的裸体站在你面前,你也不敢认为他就是诸葛亮了。  相似文献   

8.
漫话古今题扇诗夏日来临,人们要解热取凉,虽有电风扇空调等现代化产品,但清秀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的扇子仍不失为人们夏日贴身之物。扇子在我国历史悠久。而且更有古今不少名人喜欢在扇上题诗,以表其情,以志其趣东汉时,宫廷女诗人班婕妤失宠于汉成帝,她托词于纨扇,...  相似文献   

9.
在素有制扇王国之称的中国,各地创造有数以千计的各类多功能的扇子。扇骨主要是毛竹、棕竹、湘妃竹、梅鹿竹、象牙、檀香木、玳瑁、鸡翅木、乌木、桃丝木等。扇面主要材料是纸、绢、纨、绫、缯和各种飞禽翎毛等。其它如棕榈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织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镶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而畅销国内外。各种扇子因产地不同,形成各地独特风格。比较著名的有川扇、苏扇、岳州扇、粤扇、金陵扇等  相似文献   

10.
古人曰:扇子好清风,时常在手中;一时不在手,何处得清风!每逢夏至酷暑来临,人们很自然地想起用扇子作纳凉的工具。在扇面题诗作画,或收藏书画名扇珍品,更是华夏民族文化名人其乐无穷的盛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代著名的书画家都喜爱在扇面上题诗作画,逐渐形成了书画艺术中的“别体之作”,扇子由此也成了熔书、画、工艺为一体的精美艺术品。丰子恺先生在《扇子的艺术》一文中写道:“扇子是在中国特别发达的一种书画形式。”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始于三国时代,渐盛于魏晋南北朝。《历代名画记》中载:南朝画家蘧道愍“兼能画扇,人马数分,毫厘不失,别体之妙,可谓入神。”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纨扇仕女图》,形象地描绘了  相似文献   

12.
乌格 《中国减灾》2010,(11):53-53
记得小时候,冬天滴水成冰,窗户上结满奇异的冰花;夏天虽然有蝉——"知了"在树上叫声响亮,可没现在这么热。那时哪有什么空调,各式各样的扇子拿在手里舞起来,又美妙又凉快。  相似文献   

13.
1994年8月的一天,6岁的农家娃田龙山面对记者的镜头,坐在自家的大沙发上,乐呵呵地摇起扇子。这个四口之家,居住面积有300多  相似文献   

14.
扇子漫谈     
扇子是一种驱暑纳凉的用具。在灿烂的文化园林中,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到的艺术特点。 扇书:书法艺术运用于扇面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晋书》。说书圣王羲之曾为一老媪题扇,老媪每字售价百钱。扇子品种繁多,扇书大多只适于绢制的团扇和纸制的折扇。  相似文献   

15.
日前收到朋友寄来一把小巧的折扇,寓意"夏日送清凉"。不觉欣喜,感动于她巧妙的心思。久违了,扇子!我轻轻一捻,"哗"一声打开折扇。我的动作依旧娴熟,并没有因为多年的疏离而陌生。小扇轻摇,摇来凉风习习。扇子,曾经多么鲜活地在生活中舞动着,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光阴的脚步轻巧散淡地游移,一页页有关扇子的记载依旧清晰。夏夜,月色铺满一庭如水的清凉,蝉声已歇,夏虫呢喃,树影婆娑。吃过晚饭,一家人坐在宽敞的院子里,对着月光,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听祖母讲月亮上的故事。小扇轻摇的温馨时光,让我一遍遍怀想,一次次回首。  相似文献   

16.
西门小刀 《乡音》2014,(6):46-46
按照现在以貌取人的观点,似乎提到历史中的武将,那就一定要是虎背熊腰,手里拎着石凳也能运转如飞的那种。要是一个书生,那必定是有张白纸一样白净的脸,身板要干巴瘦,不管天有多冷,都要拿把扇子在手上扇两下。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杭州生活工作了近20年,天天与杭州人打交道,十分饮佩杭州人的聪明灵活,长于思考,善于经营,富于机变,但是,从更高要求来看,杭州市民意识中也有不足。六十多年前,著名作家郁达夫曾概括过杭州人的特性:意志的薄弱,议论纷纭,外强中干,喜撑场面,小事机警,大事糊涂;以文雅自夸,以清高自命;只喜欢娱,不知振作等。现在的杭州人与以前杭州人有了质的进步。但不能不  相似文献   

18.
每个城市的发展几乎都起源于河流,巴黎有塞纳河,杭州有京杭大运河。当我们回顾杭州历史的时候,必然会提及京杭大运河在杭州兴起、发展和繁荣中所具有的独特而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风景优美的杭州有许多指示路牌,在杭州城西的路边有一块路牌却特别引人注意:“雷锋纪念馆”。  相似文献   

20.
<正> 杭州的房价之高在全国是出了名的。杭州打出了"创业在杭州"的口号,也出台了提供住房补助等引进外来高级人才的政策,但过高的房价仍然吓退了许多"创业英雄"。生命中不能承受房价之重杭州想打造"IT杭州"、"软件杭州",不少公司在杭州安巢扎营。一些公司为筑巢引凤,答应给某些人才30万元人民币的安家费。但是,当"人才"们面对杭州动辄每平方米一两万高价的房价的时候,发现光房子就得支付一二百万!虽然他们会有10万左右的年薪,但算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