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早在秦汉时期,"说唱"也是一个正规职业,即"俳优"。"俳"表示诙谐滑稽的表演,"优"代表的是演员。秦汉时期有一个俳优叫优旃(zhān),他的吐槽很有笑点,段子也非常高级,甚至有的段子是现场发挥,还能拉上群演。秦始皇时期,某天宫中设宴款待,不巧下起了暴雨,而侍卫们却只能淋雨站岗,优旃灵机一动,跑去跟侍卫们商量:"假如你们不想淋雨站岗,一会儿我叫你们,一定要大声回答我。"侍卫们自然是答应了。随后,优旃就去了酒宴,见大臣们都在给秦始皇祝酒,于是他靠近栏杆大声喊道:  相似文献   

2.
正25年前的4月26日上午,我陪著名山水诗人孔孚先生到潍坊峡山水库去。峡山水库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水库,素有"齐鲁第一库"之称。孔孚先生的孙女孔维随行。来到水库边,孔孚就督促孔维:"靠前站,靠前站,靠近点儿,再靠近点儿。"孔维的鞋子被打湿了,她噘着嘴不高兴,孔孚却笑呵呵地说:"找到感觉了。"到了船上,看着一望无际的水面,孔孚先生说,只有靠近了,你才能体会到水的力量,你才能感受到浩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满、溢,只有靠近了,才能得到。我已经记不清那天孔孚先生提没提到战地记者罗  相似文献   

3.
王帅 《先锋队》2013,(1):26-28
"良知"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而将"良知"发扬光大的是明代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业"。王阳明将他的  相似文献   

4.
自然是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重要维度并需澄清其在伦理政治领域的多重含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可谓人之自然功能的实现,德性生活是一种内在化的生活。在精神生活日趋多元化、碎片化的当下,精神世界塑造、道德生活重建似乎亟待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推进:自然不仅为德性塑造提供起点和终点,更亟需在道德生活中提倡一种"自然的方式"、一种内在化的德性、一种伴随着德性选择活动而自然流露的道德情操,能够"见孺子入井"而自有"恻隐",能够"自然而然"地向善为善。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21,(3)
马克思"自然观"本质上是生活自然观。它从生存论和主客体互动关系的角度对自然的本质、内涵、发展规律与价值向度进行了历史性的解读和科学诠释,从而彰显其鲜明的批判性、革命性、科学性和生活性。马克思"自然观"通过对"现实的""感性的"人的生活前提的批判性审视,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互动过程中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生成的历史逻辑。这一互动过程所使自然分化的"天然自然""人工自然"和"人造自然"构成了人类生活场域的空间架构,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蕴含了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活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6.
"文道自然"是贯穿《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五篇的核心观念,也是《文心雕龙》全书"总论"或"指导写作的总原则"的基本意含。《文心雕龙》的"文道自然"论,用道家的"自然"概念揭示和论证了儒家文论传统的文质观。从《原道》经《征圣》到《宗经》,"自然之道"具体化为"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这一"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又落实和典范地体现于儒家经典之中。通过《宗经》与《正纬》、《辨骚》的联系,"自然之道"发展为"虽取镕经旨,亦自铸伟辞"这一既"宗经"又"随时"、"适会"而"变"的文学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7.
"自然观"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结构的纵横。它包括人们对自然的基本认识和对自然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则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前提和标准来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而且"自然观"是对整个"自然"的定义和看法,而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自然观"的多维度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变迁,人类社会也受"自然"所支配。所以在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分析人类社会,总结出其发展的自然规律将有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8.
面对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关系的断裂,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在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益于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现实条件和实现路径,即"善待自然"、"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走向劳动者联合的社会"。这一"和解"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优势和理论支撑,它清晰而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不能对立,必须和谐相处;必须改变落后生产方式,探索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新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人与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9.
封面     
正1963年4月,九龙江下游的龙海县遭受百年罕见的三季连旱大灾,榜山公社在靠近本社的九龙江西溪筑起一条拦河坝,使邻社2000多公顷旱田得到灌溉,而本社80多公顷农田和部分农舍却被淹没,此举被誉为"榜山风格"(后称"龙江风格")。现代京剧《龙  相似文献   

10.
一、低技术簇群的路径依赖 波特(M.Porter)教授是将簇群研究放在"国家竞争"命题之中来定义的.产业簇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老子“道法自然”及其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明 《学习论坛》2005,21(4):62-64
老子"道法自然"是将自然、社会、人类融合为一并交互作用、和谐运行的智慧,具有"混成"、"寂寥"、"独立"、"不改"、"柔弱"的内涵,其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强调人性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百姓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其鲜活而又持久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5,(8)
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认为人类与环境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而它对象性活动总原则:"为"与"不为",即改造自然和顺从自然,这对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以及解决当代环境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德利用厚生"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思想模型,它揭示了传统社会为生存需要而向自然索取的必要性。中国现代文明为补足西方工业文明的进程而以进化论哲学作为指导思想,确立了理性主义和科学文化的价值。为克服当代工商业文明和人宰制自然而导致的弊端,应重新发挥传统道家思想,达成自然与人生的动态平衡与和谐。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讲话,强调:"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老红军、百岁老人寇庆延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后,感慨良多:"讲得好!党龄不等于党性,官职不等于人品。入木三分,一针见血,我举双手赞成。"他告诫身边同志们:党员干部一定  相似文献   

15.
"支配自然"已成为现代西方社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流价值观,因为它能作为"生产无限增长,生活无限提高"的幸福理念之保障。然而,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无限增长,生活无限提高"只是工业文明的文化价值认同系统,它并不代表人类的根本利益。人类的根本利益应植根于后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因为它能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上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据此,马克思剖析道:"支配自然"的价值观乃人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既赋有发展人类主体本质与生命活动的正向度功能,也不乏造成生态危机而破坏人类生存的自然根基之负向度功能。而随着人类进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的更高发展阶段,"支配自然"的价值观将理所当然地被生态文明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所取代。  相似文献   

16.
<正>前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6年8月22日至24日在青海调研考察时强调,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  相似文献   

17.
正"自然"是道家文化中的一个核心关键词。从"自""然"二字发展为"自然"一词,并形成一个哲学范畴,老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词义角度看,"自然"的意义就是指"自然而然";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则包括"道之自然""政之自然"和"人之自然"三方面内涵。道家"自然"关键词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自然"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重要根基,马克思在其早期文本中从多个维度阐释了"自然"概念的丰富内涵,具体涵盖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然",历史观中的"自然"。马克思早期"自然"概念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的思想基本上是将自然设定为规定性的思想,以天道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儒道释分别以自然为基础建立了各自的精神文化,如儒家的仁义之道体现了自然的社会性,道家的自然之道是对自然的自然性的探讨,禅宗的觉悟之道则是自然的心灵性的理解,三者相互补充、合而为一,共同构建了传统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让芦笙奏响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09,(13):59-59
剑河县久仰乡 ,是我心中 "久仰"的一个苗族聚居地.一眼望去,山峦无边无际.传说这里是当年中部方言的苗族千里迁徙而来的"分鼓"之处.它靠近气势恢宏的"百里阔叶林",带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