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的今天,我国法治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如何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成法治政府,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切实尊重和保证人权依然是法治建设的重大问题。在转型期的今天,重视法制现代化与法治国家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依然具有时代意义。运用比较法律社会学和历史分析方法,探讨法制现代化、法治国家的概念、评价标准及其社会机理,并尝试以"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为视角对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
丁朋 《中国民政》2014,(11):9-12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定是一个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国家;一个以民为本的政府必定是一个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公民合法利益、把权力关进制度牢笼里的法治政府;一个文明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法制健全、法制规范、法治昌明、法律得到普遍信仰的法治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部署和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决策。而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法治中国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刊以此为契机,回顾五年来民政法治建设,以启未来。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对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看法正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法治经济不仅意味着市场中的商业行为要依据法律,更重要的是政府行为也必须依据法律,即政府的权力必须在法律许可的框架内实施。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现代化进程的政治保障。政府权力限制的理论依据 政府权力是有限的。这一命题至少蕴涵着两个层面的价值判断:一是对政府自身来说,它意味着政府权力的自我限制和道德自律,已经合法授予政府的权力必须谨慎行使,不可滥用。二是对于社会和公民来说,它意味着政府的权力只是一个必要的工具,政府…  相似文献   

4.
议会在本国宪法或国家机构中的地位与立法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紧密相联。美英法德瑞以六国政体下 ,议会的地位各不相同。无条件的议会至上英国奉行彻底的议会至上。这一信条有两重含义。其一 :法制含义 ,即惟议会有权制定、修正和废除法律 ,议会的立法权不受限制 ,甚至不受宪法限制。其二 :政体含义 ,即议会高于政府和法院 ;政府和法院必须服从和执行议会立法 ,而不得对抗议会 ,不得否定议会立法。与议会至上信条相关联的是“最高权力”(或“最高国家权力”以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概念。 16 4 9年 ,英国议会平民院在与国王的殊死搏…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走向了政府推进型的法治路径。在政府主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政府推进型法治路径存在内在的悖论,如权力无法约束、构建的法治意图与社会脱节、法治主体与意识缺失等。政府推进型法治路径的内在悖论的消解只能从政府之外的领域寻找力量,应培养市民社会的力量、形成多元利益格局、加强构建理性与社会演进的沟通,最终实现法治重心向社会的转移,回归社会演进的法治路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建构国家观的逻辑起点是基于社会现实与理性观念的冲突和创立唯物主义理论诉求。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阐释了新国家观,提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市民社会的政治国家在本质上是维护私有制的制度体系,应通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人民民主制度。马克思的新国家观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启示:不仅要坚持人民主权、让人民参与国家治理,还要加强培育公民政治素养与品质,更要防止官僚政治利益特殊化与政治权力异化于人民。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总结概括的十条基本经验中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一个国家政府的行政权,是政府管理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最重要的国家权力,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相关的国家权力,也是最容易被滥用的国家权力。国家法治,离不开行政法治;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实现依法行政。因此,在实施依法治国战略中,健全行政法制、依法行政占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从1989年起步,中国的行政法制改革、依法行政走过了13年曲折前进的历程。健全…  相似文献   

8.
冯建辉 《前沿》2010,(13):34-37
当代中国政府正面临着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这需要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予以学理性关注。社会层级结构理论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性而面向中国问题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新范式。"权力至上"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对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具有深刻影响,因此,需要从改造深层社会结构入手,逐步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把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社会层级结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所构成的三维制约的社会结构,以推进当代中国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9.
匡自明 《思想战线》2008,34(1):92-98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现代化是由政府权力的理性化、制度化和民主化所构成的复杂结构与过程,是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浓厚的人治向建设法治国家转变以及政治参与程度低向发展有序政治参与转变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三、值得借鉴的中国法制历史的经验如前所述,中国法制历史是悠久的,未曾间断的,因而积累的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当前法制建设很有借鉴意义。古人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里只从宏观上提出以下几点:(一)重视或漠视法制对国家盛衰具有重大影响众所周知,法制推动了人类社会走向文明,法制调整经济关系促进社会发展,法制调整政治关系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转,法制调整社会公共职能使社会达到有序,法制还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人们道德与法律的自觉。因此重视法制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使国家富强,而  相似文献   

11.
张兴华 《岭南学刊》2016,(4):104-10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是关键。要有效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对当下中国社会分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下中国不良的社会分层导致中国社会结构的断裂、权力配置与行使的失衡,这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治理的困境所在。应对这一难题,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五个层面提出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我国“政府再造”面临的六大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国家“政府再造”运动对我国政府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把它应用于我国的政府改革实践却面临着六大冲突:即政府职能市场化与政府公共职能缩减的冲突,企业型政府效率行政观与民主行政观的冲突,行政权力分散与地方和部门争权的冲突,“顾客至上”行政理念与回应民众需求渠道缺失的冲突,公共服务社会化与非营利组织不健全的冲突,行政权力的扩张性与行政法制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正>"今天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设定国家宪  相似文献   

14.
民选政治家对常任官僚的有效控制是民主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实现责任政府的内在要求。美国联邦官僚制度深受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政府和企业至上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在分权制衡的宪政框架下,发展了基于预算、程序、绩效、人事和伦理的多元官僚控制系统,全面约束常任官僚的行为。美国控制官僚的实践折射出积极的权力控制观,也反映了权力控制内在的张力,并在权力结构转型、内外控制要素相辅相成以及具体的控制理念和机制方面对中国责任政府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爱芳 《理论月刊》2007,3(12):144-146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先前"只闻国家,不见社会"的政治模式现正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转变,阳光政务、法治国家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都为公共领域的孕育和繁衍提供了绝佳的土壤。公共领域的生成和提升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它完善了对政治权力的批判和监督功能,促进良性循环的政治稳定的形成,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政治现代化视域中的公民政治行为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当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已经难以靠自身的动力发展时,政治现代化的动力意义更显关键。政治现代化是公民与政府在互相增权中平衡搏弈的结果,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基本权力建设,形成有效政府来领导政治现代化;同时,也要注重公民力量的对应增长,从而形成对政府的有效调适。而公民力量即是从公民社会中化约而成的公民政治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为了自身的利益掌握和运用社会政治资源的能力。政治认知、政治行为方式和组织程度是其三个重要构成要素。这表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中国公民政治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权力崇拜"与"为民用权"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权力崇拜"的社会。中央集权的国家权力深入到民间社会,从观念意识到宗族、结社都受到国家权力控制。政治权力掌握大量资源,拥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宗法制度还是郡县制度,国家权  相似文献   

18.
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中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我们要按照宪法规定,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建设,使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成为能够担负起宪法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联系群众、反映民意、解决矛  相似文献   

19.
"治道"指将国家治理好而必须遵循的规律和道理,又被称为"善治之道"。治道的具体内容并无一定之规,时代不同,形势不同,治道的具体内容也应有所不同。无论治道的具体内容为何,法治都是善治必然必须之道。法治营造善治不可或缺的秩序,法治包容不同内容的治道,并支撑各种类型治道的实施。法治支撑强政府之道,既能约束政府权力,也能强化国家权力;法治支撑现代化强国之道,希望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必然回避不了法制的现代化;法治支撑改革之道,历史上成功的改革无不以厉行法治为支撑。当今中国的改革更需要用法治凝聚改革的共识,用法治支撑改革的深化。法治并非万能,但有了法治,善治才有可能,法治与善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0.
权力和权利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内在障碍。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权利观)的核心在于,权利决定权力,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权利,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向公民权利的回归是权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逻辑,但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二元性对立在社会总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寻求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健全互动,一方面,必须促进公民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打破权利和利益勾结的格局,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依靠法律制约政府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