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化产业像文化产品一样,具有双重属性:一个是商品属性,一个是意识形态属性。中国文化走出去,自然也包括意识形态走出去。既然别的国家可以用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资本输出他们的理念、影响我们的思想,我们为什么不能主动走出去,用我们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影响他们呢?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坚强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具备了文化走出去的基础和条件。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解放思想、增强自  相似文献   

2.
福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将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积极影响。同时福建境外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走出去的主体、行业、地区和形式等方面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同样面临着内部外部因素的瓶颈制约,在国际竞争中依然处于劣势。企业跨国竞争优势的构建需要在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制定适当的跨国经营发展战略、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起对“走出去”企业的管理监督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做出努力,从而最终取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3.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两大战略,“走出去”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引进来”)累计为6226亿美元,而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累计到2005年只有572亿美元,不足利用外资的一成,出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不平衡问题。为此,我们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吴振坤教授为本刊撰写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一文,希望给读者以启示。  相似文献   

4.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国内外环境制约与理性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彬 《学习论坛》2005,21(9):29-31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正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而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提升整体素质,也受到国内环境的制约。民营企业要想“走出去”,就要全面提升质量,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突破所面临的不利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制约因素。同时,理性选择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合理方式。今后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就是积极介入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环境改造,消除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这是由“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所决定的。20多年的“引进来”战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和环境条件。政府和企业都应充分认识“走出去”道路的艰难和曲折,做好准备,积极应对,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6.
农业“走出去”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走出去”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据统计,我国已经与五大洲30多个国家建立了农业合作关系,领域涵盖农林牧副渔各业。但是从实践看,我国农业“走出去”规模较小,进入的领域较窄,产业层次还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较弱,海外农业开发的成功率还较低。农业“走出去”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很多制约因素,详细分析这些不利因素,对于制定下一步发展战略和适宜的政策措施非常重要。一、制约我国农业“走出去”的不利因素(一)国外…  相似文献   

7.
纳宗会 《支部生活》2010,(12):21-22
桥头堡建设是云南发展的一个绝好机遇,但也面临很大挑战。我省市场主体数量较小、结构单一;市场形态较为低端、辐射面小;地区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政府和企业对于国际规则了解不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还需深化;区域内市场融合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范围广泛、层次丰富的合作机制。因此,桥头堡建设应以“梯度推进”思路展开,  相似文献   

8.
魏杰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首先要调整政府和企业的十大关系—— 1、政府不是配置企业资源的主体,市场才是配置的主体; 2、政府不是企业制度设计的主体,设计主体是企业自己; 3、政府不能再以国有产权的主体代表存在,政府应退出去。未来国有产权主体的管理机构是非政府的法定机构; 4、政府对企业利益分配的标准,只能  相似文献   

9.
正辛鸣在11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伴随着中国产品走出去、企业走出去、投资走出去,中国理论也开始走出去。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人有一个朴实的想法:埋头苦干不争论,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固然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但仅靠事实是不够的,至少不全面。言之不预、言之不明,别人就难免找借口。习近平同志说,中国"挨打""挨饿"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不"挨骂",  相似文献   

10.
企业“走出去”会遇到一系列国际税收问题,消除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已成为一国政府为本国企业走出国门筑桥铺路的重要方式。做好税收协定宣传,应从提高企业及税务人员对税收协定认知度和执行效率入手。各相关部门应提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认真协调解决“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营造合力,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优势环境。  相似文献   

11.
人文荟萃     
■清华大学魏杰教授认为 西部开发的主体是企业   清华大学魏杰教授认为,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其他,比如政府。因为开发西部的核心是推动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这“三化”的行为主体都是企业;更何况政府的财力有限,而且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制定政策及完善基础设施。   企业进入西部的准入条件是企业必须具有比较优势,有足够的实力,否则不要来;西进的主要形式是重组西部企业,而不是新创企业,因为西部地区各类企业基本上都有,重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新建的成本。   西部地区也必须抛开原有的资产评…  相似文献   

12.
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现“走出去”首要的是必须制定和选择适当的战略,而主体先行、人才培养等应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的缓缓升值使得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成本下降,企业对外投资积极性明显提高;国际贸易摩擦频频导致我国企业产品出口前景不稳定。因此,我国企业“走出去”,从产品出口转向对外投资便成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现实选择。我国企业“走出去”挑战与机遇同在,“走出去”如何适应新一轮对外开放的要求,“走出去”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12,(2):53-53
葛剑雄在11月24日的《时代周报》上接受采访时指出:软实力对于国家战略而言,只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这里的关键不是软实力、硬实力,是战略目标是否恰当,如果战略目标错误,不管用什么实力,都达不到战略目的。比如,有人呼吁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以“走出去”作为战略。但其实,“走出去”只是策略,是为了实现其他战略目的。如果“走出去”像输出革命一样输出文化,注定要失败。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市的私营企业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从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积极创办境外企业,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一支新生力量,但其中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应当从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加强服务和搞好培训等方面加以提高,从而推动私营境外企业的发展,提高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走出去”企业税收支持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迅猛增长趋势。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十几年企业海外实践表明,我国"走出去"企业面临着税收支持力度不够、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走出去"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应该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大力支持。税收支持体系作为政府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走出去"企业经济利益,关系到国家主权的维护及政府间财政利益。从国家战略高度研究制定"走出去"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发挥政府在"走出去"中的应有作用,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坚实的国家后盾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已经具备 ,实施这种战略有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利于实施这种战略的问题。政府、企业对如何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都要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WTO,受冲击最大的不是企业,而是政府。WTO的23个协议,492页纸,其中仅有2个条款涉及到企业,其余都是针对政府而言,尤其是关于政府的行为规范问题。履行承诺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企业。WTO的一系列规则,约束的主体是政府。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就会发现许多不和谐的音符。有人曾形象地比喻我们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与市场的关系为:“看得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的确如此,层层复杂而又不规范的审批制度,不仅为权力“寻租”造就了温床,而且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主体的培育。经济学…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谋划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谋划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延伸和体现。它要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服务,并有利于在更广泛的空间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安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制定与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1、分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家战略环境 (1)充分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兼并和联合本是一种企业行为,除了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意义上的调整和改组外,政府一般是不会干预企业行为的。但在我国具有特殊性:(1)几十年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彻底打破,企业在某种意义上说还不完全具有独立法人的行为能力,改革还没有能够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2)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和直接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也远未改变。国有企业的厂长或经理只是经营者,并不是老板,他们对国有企业的资产只有使用权,并无处置权。如果企业的经营者不经过批准就处理国有财产,那就超越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