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晚清湖湘文化中的外交思想——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忧外患的晚清年代,经世之风浓厚的湖湘文化催生了一大批以救时为己任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外交思想与实践领域发挥了突出作用。他们的外交思想主要体现为三点:识势、循理、尚争。尚争是湖湘文化外交思想中的核心,意在努力维护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利益。识势是尚争的前提,即识事之轻重,非一概都要去争。循理则是尚争的手段,强调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尤重国际公法与条约的作用。这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外交思想体系。湖湘文化中的外交思想亦有其局限性,在当时外交实践中既取得过成功,也遭遇过失败。其中的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外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雪珥的晚清     
李淳风 《南风窗》2014,(10):78-81
<正>在雪珥看来,历史学就像EMBA课程的案例解剖,所有案例都是为当下而做的。他把洋务运动称为"改革开放",并褒奖其中的实干派。对体制有看法的人,认为他其实是在维护体制。见到雪珥,我说他长得像古龙,他嘿嘿一笑说,"我比古龙要帅。"这倒是事实。古龙有强烈的小说代入感,主要代入的是小说中的"酒鬼",相由心生么,于是一脸的酒精味,无力、沧桑和邋遢。雪珥在作品中也有强烈的历史人物代入感,但他力求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择机平衡,酒不及乱。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有“穷京官”之说。所谓“穷”,只是相对于那些掌握实权、有鱼肉百姓之便利的地方官而言。相对一般人,只要是“官”,多数就不可能过穷日子。张鸣先生就京官如何过日子,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洪振快先生在其新著《亚财政》中,也有一章《穷京官的阔日子》。  相似文献   

4.
方雪梅 《法制博览》2009,(21):29-29
清王朝消泯已久,只在中国历史的长廊上留下了一道悠长的投影,而洋绅士庄士敦的履痕,算是当中奇幻的一抹读中国近现代史,读得心里千涛万浪。  相似文献   

5.
胡蝶 《南风窗》2014,(17):96-96
历史学家袁伟时先生之煌煌大作《晚清大变局》近日由线装书局再版。其中袁先生以全面的史料,重新评价了晚清以来的历史人物。作者指出,晚清中国有两个类型的爱国主义。第一类是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这类爱国主义在各个时期和不同制度下通常都被认可和推崇为道德的楷模,因为它涉及的只是保卫而不是改造原有的社会和传统。  相似文献   

6.
梁发芾 《法制博览》2010,(10):74-75
晚清的所谓耻辱,让今天的爱国人士痛不欲生。事实上,当时身处晚清的百姓,可不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屈辱。事实上,晚清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时光之一。生活在晚清的人,当然有屈辱,如果没有屈辱,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变革。但是,公平地说,晚清是中国历史数千年未有至大变局,而在这个大变局中,至少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日子不是变得更难,反而是更有色彩,新思想,新技术,新时尚的传人,反而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7.
《法制博览》2009,(21):4-6
官网恢恢,笼罩天下,官网的纲,是皇权。皇权也有网,宗室也有远近、亲疏。清代后五朝是道光一系的天下,不但因为奕詝、载淳、载滟、溥仪,是道光嫡派,而且,道光兄弟辈多以道光的子孙承嗣。  相似文献   

8.
徐心希 《台湾研究》2006,(3):54-58,64
晚清进入同治、光绪两朝,与我国福建及东南诸省的经济近代化步伐紧密相关的事件千头万绪,笔者以为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两件大事,其一是福州马尾船政局的开办,其二就是台湾经济的近代化。本文以此为锲入点,谈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晚清对外关系的研究囿于一些模式化的命题、思路和观念,不能与时俱进。本文认为,应该放宽研究历史的视野,对晚清社会和外界的联系,不仅仅从国家层次进行分析,也不能仅仅从政策的角度进行梳理。由于晚清和外界的接触是一个全面的、划时代的接触,因此需要综合的研究才能把握一个更为真切、更为丰富的晚清对外关系史。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发现朝贡体制模式并不完善,“冲击—反应”模式更是隐含着复杂的命题,弱国不一定没有外交,而基督教在中国的渗透遭到抵抗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相似文献   

10.
黄波 《南风窗》2010,(23):94-95
在洋务运动中期发生的山西大旱,给了后人一个观察晚清政府效能的窗口。在此之后,一个看上去早已摇摇欲坠的帝国居然还能支撑30余年,从山西大灾中也能窥出端倪。  相似文献   

11.
嘲骂清末官场的对联,有一联是颇为有名的。那就是把当时的两个对头,即李鸿章和翁同飨,骂在一起的那一联。有人说是别人作的,有人说是他们两人互骂,不能究其实。  相似文献   

12.
黄波 《法制博览》2011,(9):62-63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1905年9月24日),在北京的正阳门火车站发生了一件震动中外的大事。  相似文献   

13.
吴泽林  钮维敢 《国际展望》2012,(3):59-71,140,141
当代美国外交实践有时采取国际法凌驾于国内法的做法,而有时把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从而形成了外交实践的悖论。这个悖论涉及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问题上一元论两种学说的争论,反映了美国外交实践的矛盾性。但是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空中变换采用一元论的两种学说,形成法制体系隔空隔时的矛盾只是表面的问题,实质上美国无论采取国际法高于国内法的做法,还是采取国内法高于国际法的外交,都是为了特定时空内的美国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李扬帆 《法制博览》2009,(17):47-48
在中国晚清时期的御敌斗争中,有一位魂断异国他乡的高级官员,他效仿伯夷、叔齐,活活饿死在印度。他就是被时人讥讽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除了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归结于他的外交失误外,并没有正视他在内政和御敌上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赵可金 《当代世界》2010,(11):43-46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从1679年英国出现托利党和辉格党这类近代意义上的政党以来,到20世纪初,世界多数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政党。据统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有影响的政党大约有5790个,较冷战时期增加了35%以上。  相似文献   

16.
外空是人类继陆地、海洋、天空之后的第四空间。自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外层空间法应运而生。在此后的近60年时间里,外层空间法先后经历了条约法时代、软法时代和后软法时代,分别反映了美国与苏联、航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美欧和新兴航天国家之间的三次历史性博弈。围绕空间法律秩序的塑造,各国均以空间法学说为武器进行博弈,进而也催生了一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空间法学说。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50余年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的外层空间法研究仍相对落后。面对国际空间外交的第三次博弈,针对欧美所倡导的安全壁垒学说、空间安全自卫学说、外空活动可持续学说对中国空间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中国的空间法学界应从法理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学说、无歧视的公平竞争学说、空间碎片减控和空间碎片数据国际开放学说进行积极的应对,以期深度参与到国际空间法律新秩序的构建之中。  相似文献   

17.
张墨宁 《南风窗》2011,(22):35-37
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提倡民主化,在国内更没有理由不推进民主进程。谋求更大的国际角色更多要仰赖于国内的变革、进步、国民权利意识的成长、社会对于国家的监督和塑造。美国和欧洲的相对衰落、中国在全球经济座次中的上升,使原有的世界格局发生位移。债务危机来临之际,西方对中国的需要变得比以往更加强烈,而中国第一艘航母海试却让他们的担心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18.
19.
新·书·讯     
正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第二版)熊志勇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定价:45.00元本书梳理了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中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史。全书共19章,分别对清代早期的中外关系,鸦片战争期间的对外交涉,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抗战前期的"苦撑待变"外交,参加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的终结等问题进行探讨。本书是"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课程的配套教材,第一版于2005年出版。作者在初版基础上补充了最新史料,同时注意吸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对部分章节进行了调整。本书适合作为高校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及外交学专业的教材使用,也适合作为从事外事工作人员的培训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