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京吾 《党史文苑》2014,(12):52-54
回顾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国法治状况。与改革开放后30年的法治状况进行对照.不能不看到.法治存在与否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整个中国社会的法律基础遭到彻底破坏.导致中国经济严重倒退,社会剧烈动荡。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新形势下积极推进法治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浙江省余杭区向外界公布了该区2007年度的“法治指数”:71.6分。这是我国内地的第一个“法治指数”。法治皓数在联合国主持的发展项目中,被认为是国家政治稳定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4.
华波 《理论文萃》2005,(2):35-41
一、大国法治:一个崭新的课题。“大国法治”是“法治”和“大国”两个概念的复合,简单说来就是在“大”的国家如何进行法治建设。要弄清什么是“大国法治”,我们首先必须对“法治”和“大国”的含义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提法,深刻阐述了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的密切关系,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了指导性和督促性作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后来理论界对此提法产生了疑惑,并提出以下几种主要看法:一、‘淹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而且是法治经济”;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不是法治经济”。第一种看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法律来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政府任何非规范行为都会导致市场的扭曲和市场秩序的混乱。一些重要的宏观调控,必须…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治的价值理念正在经历着“从法制体系向法治体系的转变”,依法治国进入了攻坚阶段。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进十八大报告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执政治理理念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行政程序法治化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法治观念尤其是程序观念在我国极为淡薄,有关行政程序立法理论更几乎是空白。从行政机关方面来看,封建传统中的“官本位”和“家长制”的思想影响很深.缺乏行政程序的观念更为普遍。在行政执法实践中,往往是“长官意志”,有程序规定不照办.没有程序规定更好办。从行政相对人方面来讲,由于法治观念淡薄和受“无讼”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影响.老百姓一方面认识不到自己正当权利受到侵犯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获得解决,另一方面仍然报着“饿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的信条,不敢轻易去诉诸法律。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国行政程序法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卫东 《理论导报》2013,(11):14-16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键在于找准有效的宣传和实践途径。围绕法治的“三个基本特性”来弘扬法治理念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立足于法治的“可继承性”,正确把握中国法治思想发展的渐进历程;应本着法治的“可移植性”,尽量汲取西方法治的理论精华;应基于法治的“本土性”,努力正视我国当前法治的复杂现状。  相似文献   

9.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方式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有效实施.只有将法治思维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将法治行为方式表现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才是真的“法治”.领导干部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具备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行为方式的重要性.“人治”与“法治”这两种治国方式,孰优孰劣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可是如果没有“法治”的具体实践和运用,难免又会落入“人治”的窠臼,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领导干部的塑造和要求可以避免“人大于法”的出现,至少能降低或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法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需要法治。“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是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本文从不同侧面分析了“法律的统治”作为根本的治国方略的战略性,阐释了“法律的统治”这一观念在邓小平法治思想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治国方略目标.要实现这一方略目标尚有许多事情要做,其中不仅必须认真把“法治国家”的涵义、目前我国到底是“法治国家”还是“人治国家”及“法治国家”必备的条件等等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和揭示清楚,而且应当引导国人认识到加快“法治国家”的进程是时代的呼唤.本文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2.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坚强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自觉维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全民守法的目标.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阐明了守法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是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将对我国各个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思考如何在法治底蕴薄弱、法律意识相对落后的中国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构建法治模式及相关制度要素和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4,(23):20-20
自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来,一直是提法治国家,没有提法治中国。自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以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法治中国”这一概念首次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那么,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是什么关系?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胡建淼认为,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的升级版,具体表现在:一是中国化。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始终贯穿着“法治”的理念与精神。“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等,在报告中旗帜鲜明地予以提出。“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理,念也正式地写入了报告。这些是我国十年法治历程的经验总结,是十年法治历程艰辛求索的结果,标志着中国的法治正在走向复兴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法治建设是从机械模仿,制度移植到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系的过程,是从“人治”到“法治”,从“工具型”法治到“体制型”法治逐步转变的过程,是随着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不断成热而走向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民意涌动的时代,也是法治厉行的时代--“民意”与“法治”,两个当下最能泛起社会涟漪的词汇,在扬州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实现了有机的融合提升,“民意法治”理念结合实际工作举措,使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度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8.
吴文勤 《唯实》2000,(4):36-38
人们对法治涵义的理解不一,出现不少偏离法治的“法治”。本文对法治的“法”、法治的内涵、法治精神进行了探讨,认为法治不仅仅是统治方式和治国方略,不仅仅指依法治国,更要牢牢把握法治是和正义、自由、人权、民主政治等相联系的;而且要实现法治,不仅仅指制定和完善法律体系和法治的制度建设,更要培养人们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9.
汪少鹏 《学习月刊》2013,(16):40-41
一、刑事司法在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功能 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十二五”期间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跨越式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甚至是首要方面.需要法治来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见,“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法治国家”的治国目标最终在中国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和“法治国家”治国目标确立之后,中国在实践上面临着一个“法治道路”模式的选择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中国选择了一条“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模式。本文拟对中国选择“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模式的深刻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政府推进型”法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