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公平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说到公平,自然是一个道德问题。公平的本意是公正合理,它主要是从社会正义的角度,以人们公认的价值观、是非观作为标准来衡量的。众所周知,道德属于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与法律一样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所要求于人们的行为规范,只不过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而道德则是通过社会舆论维系的。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专门规定民事活动应遵循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社会领域出现了许多的新现象,法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就是其中之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依存,共同促进和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快速发展.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由来已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本身也属于一种生产力,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生产力又同样影响着社会上层建筑.法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科学技术会影响它,甚至有时起决定作用.反过来,法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法官的职业道德是适应审判工作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是特定化而且升华了的社会道德。作为维护正义的力量、法律的守护者、实现者,做到"廉明"的是法官职业道德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中的特殊意识形态。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行为。从宏观社会范围来看,道德表现为一定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包括道德关系、道德理想、道德标准、道德  相似文献   

5.
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命题的描述性相比,社会技术就是在为人们社会活动提供各种范式,它具有规范性的特点,即给定特定社会目的的前提下,人们应该"怎么作为"。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形成一系列的可以操作的规章、制度、准则来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以保障良好的社会交往程序和交往效果。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是路线、方针的具体化。决策可以看作是选择并决定一个比较好的可行的政策。在现代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政策与决策这两个概念,本文创新性的从社会技术哲学的视角出发加以探讨和研究,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人民司法制度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理论是指导人民司法制度的重要理论之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社会形态都是以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竖立起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性质的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并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元价值观并存,各种矛盾交织凸现,原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挑战,一些原本清楚的价值观受到质疑。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作为对我国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尤为要引起重视,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客观借鉴民主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法官的职业道德是适应审判工作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是特定化而且升华了的社会道德。法院是维护正义的力量,法官是法律的守护者、实现者,因而法官职业道德标准应高于社会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9.
探讨法的继承性问题,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下列原理为根本出发点:法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而它对经济基础又有相对的独立性.马克思主义关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教导我们,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该社会的统治阶级服务.斯大林同志曾指出:"只要上层建筑拒绝履行它替基础服务的作用,只要上层建筑从积极保卫自己基础的立场走到对自己基础漠不关心的立场,走到对各个阶级同等看待的立场,它就会丧失自己的本质,并终止其为上层建筑."法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表现上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社会领域出现了许多的新现象,法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就是其中之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依存,共同促进和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快速发展。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由来已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本身也属于一种生产力,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生产力又同样影响着社会上层建筑。法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科学技术会影响它,甚至有时起决定作用。反过来,法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面对各种风俗习惯,党员干部必须分清哪些是要积极倡导的,哪些是必须坚决抵制的。而纪律则是取舍判断的首要标准和行为底线。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在遵守法律法规等各种成文规定的同时,还在遵从着一些不成文的、无形的规范和约束——各种风俗习惯。但是,与普通群众不同的是,党员干部必须遵从的纪律要求,许多时候会与"泥沙俱下"的风俗形成矛盾。是守纪律,还是遵风俗,有时会成为党性修养的特殊考验。  相似文献   

12.
<正>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就其性质来说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正如它们各自的名称所形象表述的那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并不是消极地被决定,它一经产生,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法(包括法律制度和法律观点)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能动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对法的这种能动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3.
藏族习惯法指的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的,被藏民所普遍认可并用于解决纠纷的一切成文和不成文的行为规范.但随着藏区社会的不断发展,它的局限性和落后性渐渐呈现出来.本文以四川省甘孜州藏族习惯法的内容为重点,对其特点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李斌  李丹 《法制与社会》2014,(1):173-174
从逻辑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从历史上讲,意识形态从属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从属于意识,换句话讲就是,先有意识、社会意识,然后才有意识形态。但归根结底逻辑与历史是统一的,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本文试着从逻辑与历史这两个维度对意识形态这一重要社会事实的由来进行了简单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法制建设包括整个国家法制活动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主要有法律的制定、法律的执行、法律的遵守、法制的宣传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方面。法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与经济基础存在着互相适应和互相协调关系,而从法制内部的构成来说,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制约,形成一个和谐一致的整体。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之成为积极服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崇高理想,又是一种为之奋斗的现实目标。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强大的文化基础作为支撑。文化基础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是长期起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千百万人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习惯,往往决定着社会的走向,这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列宁曾讲过,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十分可怕的。这启示我们,如果整个社会有一种积极向上、以和为贵、崇尚和谐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形成一种大众的社会文化倾向,那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比较容易了。普遍的社会文化意识和舆论,会形成一…  相似文献   

17.
论“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人类社会中,法律与道德都是作为调节、规范、评价人们的行为以及社会关系的规范系统而产生和存在的。作为两种在社会生活中同时起作用的规范现象,尽管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其本质作用是统一的、一致的。它们作为同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共同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价值的功能。然而,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却极不平衡。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相对而言,道德建设则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相似文献   

18.
吕明 《法律科学》2007,25(5):10-16
考察中国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可以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主流法律意识形态一直试图脱离政治意识形态话语而独立存在,这个过程可以分成"走出特定政治意识形态的法律意识形态"和"走出总体政治意识形态的法律意识形态"两个阶段,主流法律意识形态的这种变迁导致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法律意识形态的影响幕后化,政治意识形态和法律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因而显得模糊不清,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法律意识形态并没有可能因此而成为独立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法律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9.
吴鹏祎 《法制与社会》2010,(29):295-295
法律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二者关系越来越密切起来。本文就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的相互关系及现实意义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试论动态法制与静态法制相悖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力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而进行的一种变迁过程,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所普遍领悟。近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大量法律规范的涌现,无疑是人们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具有相同认识的产物。可是,当我们在全力致力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