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宗铭 《学理论》2013,(9):145-146
鲜卑族起于密林深处的大兴安岭,是统一中原的第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的民族史上曾经占有显赫的历史地位,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吐谷浑、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周12个地方政权。"鲜卑"一词的含义表达了古鲜卑族期待"吉祥、美好"的理想,主要介绍了鲜卑族的起源及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0,(4)
从民族关系角度看,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原汉族、漠北游牧各族、东胡鲜卑游牧兼渔猎民族、东北肃慎农耕兼渔猎民族之间,相互争雄,各逞一时,最后进入清朝融为一体,迈入近代的融合史。本文从地缘角度对漠北游牧民族、东北古肃慎民族和东胡—鲜卑民族的发展历程剖析,进而得出鲜卑民族未能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宏彬 《侨园》2011,(5):53
在大兴安岭南麓,一条铁路从白城向中蒙边境穿过。越过索伦,在临近阿尔山的地界,大兴安岭的一个高点上有一座铁路隧道。隧道两端,各有一个小火车站,这边的叫南兴安,那边的叫北兴安。这是两个几乎无人下车的小站。隧道有部队守卫,部队扎营在南兴安隧道口旁,隧道两端都有守卫战士。隧道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逼迫劳工修的。  相似文献   

4.
1994年2月28日18时,地处中国最北部边陲、管内干线纵贯大兴安岭腹地的加格达奇分局,掀开了中国铁路安全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无行车重大、大事故3875天,安全生产天数居全国57个铁路分局之首。至此,由临汾铁路分局创造的安全生产3840天这一中国铁路安全史上的最高纪录被打破。加格达奇,这个座落于寒极地带却不见经传的边远分局,终于在莽莽苍苍的大兴安岭上,筑起了一座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山海关外,辽河之滨,近年来,对于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来说,已成为一个非常富有诱惑力的地方。由于辽宁的田野考古工作获得了一系列惊人的发现,因而吸引了全国的考古界、史学界人士不断来此考察访问。在这里,人们读到的是古老中华文明别具异彩的新篇页。这是系列报道中的第一篇,其余文章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6.
越过如海如潮、绿荫蔽天的原始林莽,我们来到大兴安岭东北坡的“十八站”。 这但是清代开辟的南自墨尔根(今嫩江),北达漠河的古驿道——“黄金之路”上的第十八个驿站,故有其名。今天的十八站,是大兴安岭林区一个重要的森工、营林生产基地,还是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的所在地。这里聚居着一百二十多户鄂伦春人,是一个较为集中的鄂伦春民族聚居地。我们不远千里而来,目的就是访问这里的鄂伦春兄弟。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在全国引起了震动,也使世界密切关注。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把它作为一件大事列入会议议程。委员们认真听取了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关于这起火灾情况的汇报,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交的撤销杨钟林业部部长职务的议案。委员们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暴露了林业部对森  相似文献   

8.
李贞  徐文 《学理论》2013,(18):164-165,173
费约翰在其《唤醒中国》一书中,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诸多层面引入到政治史的研究中,使其书成为了一本别开生面的史学著作。他将后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理论引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中来,是十分少见的。通过该书,我们能够厘清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的民族主义的话语以及阶级斗争的话语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总的说来,这是一种政治文化史的视角和方法,当前国内史学界正有人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重新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孙中山研究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用政治文化史的方法去研究孙中山是一个很新颖的视角,它侧重的是孙中山这个符号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杰 《各界》2008,(10)
一 靠着天然屏障长江的庇护,司马家族至少名义上在江南又混了一百多年--半壁江山的东晋恰好比大一统的西晋长寿一倍.在这期间,长江北边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却是你杀我、我灭你,打得不亦乐乎.后来,鲜卑族的拓跋氏脱颖而出,于386年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并在439年统一了北方.不过这时东晋已经灭亡,与其对应的南方汉族政权是南朝的宋.北魏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进行了一次时间长、范围广、影响深的"孝文帝改革".  相似文献   

10.
追踪契丹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中,曾有一个搏击长空的鹰 之族扶摇而起,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这个在二百多年的时间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以来就集体失踪了。契丹人究竟去了哪里?茫茫大兴安岭,清澈的嫩江,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达斡尔人就繁衍生息在这三道风景交汇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32)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人们都很熟悉,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学界对这一历史行为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刺杀秦王的行动到底应该如何评价,站在历史的高度回望,对这一行动的功与过进行评说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一位生物学家在澳大利亚高原上研究狼群,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每个狼群都有一个半径15公里的活动圈,把三个狼群的活动圈微缩到图纸上,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三个圆圈是交叉的,既不隔绝又不完全重合。狼在划分地盘时给大家开设了一个公共区域,这给它们提供了种群之间交配的可能,而不相交的部分,又  相似文献   

13.
正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中国现今的少数民族中,锡伯族是一个古老而顽强的民族,以其勇敢著称神州大地。通常认为,锡伯族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后裔,现有人口19万多人。锡伯族发源于东北地区,由于其成年男性骁勇善战、体质健硕,清朝乾隆皇帝为加强伊犁地区防务,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征调盛京将军所属的一千余名锡伯族将士连同四千余名眷属戍守伊犁,这些锡伯族人民为平定内乱、抵御外侮、捍卫边陲做出了贡献。时至今日,锡伯族仍以善长射箭著称,一代代锡伯人传承着祖先的勇敢与智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历史长卷里,五胡十六国时期就像一块疤痕,充满杀戮与征伐,残酷与血腥.是中华民族在汉唐盛世之间最惨的一段历史阵痛.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曾经有一个家族匆匆登场,如流星划亮长空,它就是赫赫有名的鲜卑慕容氏,而慕容垂就是其中的一位传奇人物.  相似文献   

15.
沉冰 《瞭望》1985,(41)
在大兴安岭山区新兴的林城加格达奇,笔者听到一个令人惊奇、而又发人深省的“一只小松鼠连着吃掉五头大骆驼”的故事:当地一个一九八一年才由几名干部带领几十名知识青年办起的小型集体所有制木材综合加工厂,从一九八三年开始,连着“吃”掉了五个比它大得多的国营企业,其中有三个是国营县、团级企业。而且,“吃”掉之后“消化”良好:被“吃”掉的原来五个因连年亏损而陷入绝境的国营企业,都在当年一举改变了面貌。  相似文献   

16.
长达200余年的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现邯郸市辖的临漳、磁县一带就是当时民族大融合的中心之一邺城。当年来自北方的鲜卑等游牧民族和中原的汉民族在这里交流融合,共同创适中华文化,兰陵王和《兰陵王入阵曲》便是其中之一。兰陵王,名高肃,北齐神武皇帝高欢之孙、文襄皇帝高澄之三子,祖籍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是汉化的鲜卑族人(或鲜卑化的汉人)。他自幼勇冠三军,公元560年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被称为兰陵王。兰陵王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临阵时常感到不足以威敌。为此,他请画师绘制了许多副可怕的面具,当时称为“大面”,出战时戴在脸上,威震敌胆。后来这竟发展成为舞台上的脸谱艺术,至今仍在冀南一带农村广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由于西安事变而发生了重大转折。几十年来,在张学良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这一问题上,史学界多以为张之兵谏蒋介石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政治基础,但却忽略了重要一点──张学良的个性与西安事变的关系。本文结合有关史料,拟对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一心理学家说,个性是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它是在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张学良是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他正直、果敢、善良、自信、…  相似文献   

18.
巩文 《瞭望》2001,(36)
考古学是一门19世纪兴起于欧洲的崭新学科,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传入中国后与传统的金石学相结合,以1928年安阳殷墟遗址的发掘为标志,诞生了中国考古学。20世纪是中国现代考古学从发生、发展到走向辉煌的世纪,在这一百年间,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发现,  相似文献   

19.
马庆楠 《学理论》2015,(2):136-137
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通过近年来史学界研究发现:抗日战争时期的蒋介石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实行全面独裁统治的同时,出于抗战以及稳定其统治的需要,暂时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开始寻求并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但到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他又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片面抗战路线。  相似文献   

20.
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是否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下称一部分)?近年来史学界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民族解放运动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言,有新旧民主革命之分,如果说它属于“一部分”,“这是专指新民主主义革命”;长期以来理论界、史学界把所有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一概视为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错误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基本原理,也不是出自经典作家之口”。持这类见解的同志,汉有囿于旧民主革命已经过时这个自五十年代以来曾广力流行的观点,但在世界革命阵线的划分上,却又把旧民主革命摈于“一部分”之外,认为“它依然只能是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大家族中的一员”。这就不仅承袭了前述观点,并作了不恰当的引伸,因而失之偏颇,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一众所周知,“一部分”的原理,是列宁首次提出的。1916年,列宁在《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一文中说:“民主运动的个别要求,包括民族自决在内,并不是什么绝对的东西,而是世界一般民主主义(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