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3年2月13日,毛泽东一家与机要秘书叶子龙一家在一起吃晚餐。毛泽东见人多,菜多,不解地问:“今天是什么好日子,搞得这么丰富?”李讷抢先说:“爸爸,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夜。”饭后,毛泽东对叶子龙说:“明天我们出去走走,看过黄河了,这一次去看长江。”2月14日,毛泽东坐专列南下,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出巡。专列经石家庄、郑州、信阳,于16日晚到达汉口大智门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视察武汉。但毛泽东对武汉是很熟悉的,早在1918年他组织湖南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去北京时就路过武汉。毛泽东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那时长江也没有桥,武汉…  相似文献   

2.
1953年2月,非常重视水利事业的毛泽东主席乘“长江”舰视察长江。19日,召见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上舰汇报长江流域及其规划情况。毛泽东曾称林一山为“长江王”,这次他向这位“长江王”问了很多水利方面的工作情况,其中问到了三峡建坝是怎么谈起来的、长江的洪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经常在堰塘江河里游泳,以增强体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诗句。尤其是在他晚年,毛泽东以其惊人的胆魄,一次又一次地劈波斩浪,畅游长江。据统计,从 1956年到 1966年这 10年里,毛泽东畅游长江竟达 18次之多,这种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顽强性格为世人所敬佩。美国著名作家斯诺在他所著的《漫长的革命》一书中就写道:“当毛出现在长江上,全世界都震惊了 !”   毛泽东决意要到长江游泳。当副卫士长孙勇回来报告说可以游泳时,毛泽…  相似文献   

4.
[剧情梗概] 1953年春节刚过,毛泽东来到阔别26年的江城武汉。在游人如织的蛇山顶上,他回首大革命时期在这里的历历往事,不禁心潮澎湃。就在这时,一个小姑娘认出了他,于是发生了一个“下不来的黄鹤楼”的动人故事。此后,他便同武汉市委书记谈起了“三大改造”,同汉口交易街街长谈起了街道工作,同长江规划办公室主任谈起了长江治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三年后,他在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工地以后,纵身激流,首次畅游长江,写下了那首豪壮奔放的《水调歌头·游泳》。在那火红的年代,在那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日子里,他一次次来到湖北,在荆楚大地留下了一串串不倦的足印。他乘轮东下,“即从巴峡穿巫峡”,察看了三峡坝址,视察了荆江大堤。他风尘仆仆,奔走在武钢的炉前、大冶的矿山、鄂城农村的棉田、武汉大学的操场……1958年初秋,正当他热情赞扬荆楚大地一派热气腾腾的时候,老朋友李达泼来一瓢冷水,为一句口号同他发生了不愉快的争论。就在这次争论发生两个月后,他再次来到湖北,主持召开了继续纠“左”的武昌会议和八届六中全会。毛泽东爱气势磅礴的长江,也爱风光旖旎的东湖。他在东湖客舍同干部群众畅谈国事家事,同国际友人纵论世界风云。只要他来到这里,梅岭一号那扇绿树掩映的窗户,就亮起彻夜不灭的灯光  相似文献   

5.
1967年夏,杨成武陪同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一次,毛泽东说:“文化大革命”搞了一年多了,不能再搞了。明年春天一定要结束,然后解脱老干部,接着开“九大”,许多老干部都要当代表,贺龙、邓小平、乌兰夫等人要当中央委员。说着.转向杨成武:“你把这些话报告给总理。”  相似文献   

6.
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在结束访问苏联归国途中,抵达哈尔滨视察,这是毛泽东一生当中唯一一次到黑龙江视察。在18个小时的停留中,毛泽东视察了哈尔滨的工厂、市容,还特别为松江省委题词: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为哈尔滨市委题词“:发展生产”;为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题词“:学习马列主义”;还为《松江日报》题写了报头。这些题词给松江省、哈尔滨市广大干部群众指明了方向,激励和鞭策着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5年过去了,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今天,我们重温题词,更具有…  相似文献   

7.
<正>1953年2月19日至2月24日,毛泽东在时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等的陪同下,乘坐长江舰自武汉沿长江而下,航行4天3夜,首次视察人民海军舰艇部队。期间,他先后登上长江舰、洛阳舰、南昌舰、黄河舰和广州舰等舰视察,并与水兵集体合影留念,还分别为5舰写下相同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陈友仁当时任海军南昌舰副政委,专门负责毛泽东视察南昌舰的安全引路工作,全程陪同毛泽东视察了南昌舰,有幸面对面地聆听毛泽东和舰上官兵亲切而又风趣的谈话,亲眼见证了毛泽东视察南昌舰的历史事件,还现场得到了毛主席的亲笔签名。如今80多岁高龄的陈友仁,每当回忆起这一伟大时刻总是激动不已,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8.
1956年5月,对根治长江放心不下的毛泽东,第三次来到武汉视察。在苏联水利专家的帮助下,长江流域治理规划和三峡工程设计成果显著。看到武汉长江大桥已开始从O号桥墩架桥,天堑即将变通途,毛泽东高兴之余,诗兴大发,特于畅游长江之后欣然命笔,写下了不朽诗篇《水调歌头·长江》(1957年公开发表时改为《水调歌头·游泳)。  相似文献   

9.
王香平 《党建》2009,(5):56-56
毛泽东不喜欢照本宣科式的汇报,甚至明确说“谁要念稿子,我就打瞌睡”。1952年10月28日,毛泽东外出视察途经徐州,刚下火车,就提出听汇报。徐州市负责人表示事先不知道主席要来,没有准备。毛泽东说:我就爱听没有准备的汇报。  相似文献   

10.
王全有 《党史纵横》2013,(11):15-18
毛泽东一生曾两次到辽宁视察。第一次是1950年3月1日,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访苏归来途经沈阳,视察了沈阳橡胶一厂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二次是1958年2月12日至13日,  相似文献   

11.
何伟志 《奋斗》2020,(4):26-27
1950年2月,访问苏联归来的毛泽东同志开始了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的东北之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首次到外地视察,也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中唯一一次到黑龙江省(1954年8月原松江省与原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视察。2月27日晚,毛泽东同志为原中共松江省委题写“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为中共哈尔滨市委题写“发展生产”,为哈尔滨市正在举行的第二届团代会题写“学习马列主义”。五幅题词把毛泽东同志在哈尔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定格在几张宣纸上,也把开国领袖对黑土地的深情厚望留在黑龙江省干部群众心里。这五幅题词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最为深刻关切的几个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江西卷的大事年表中,有一条记载:“1967年9月23日,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路过江西。”“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先后担任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办公室秘书,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文道宏的秘书,对这件事比较清楚,因此认定,《当代中国》江西卷中关于毛泽东1967年“路过江西”的表述不妥,日期记载有误。一、毛泽东1967年9月到江西是17日而非23日。毛泽东1967年9月视察大江南北时,在南昌向塘机场铁路专用线的主席专列上接见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成员。毛泽东接见后,省革筹小组负责人叫秘书田…  相似文献   

13.
对于曾经的“人民公社”运动,很多人只知道“农村人民公社”,却不知道“城市人民公社”。街道成立人民公社的缘由1957年底至1958年初,国内出现了兴办“人民公社”这一“新生事物”。1958年8月上旬,毛泽东到河南视察时,当地领导向他汇报用“人民公社”这个名称的缘由,毛泽东听后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8月9日,他到山东视察时又说:  相似文献   

14.
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安徽省安庆市后,乘“洛阳号”军舰驶往芜湖。途中,与陪同他的中共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等人聊天时,他突然问傅大章:“安徽有一位叫光升的老先生还在不在?在武汉革命政府时,我和他共过事。”“在啊!就在安庆。”很快,有关方面便安排毛泽东与之见面。  相似文献   

15.
咏慷 《湘潮》2005,(1):4-6
耄耋之年的毛泽东仍情系人民,关注着国内外动态。1974年底至1975年初,重病缠身的毛泽东进行了最后一次南方视察。面对着因“文革”的错误发动而呈现的国内混乱局势,毛泽东忧心忡忡,而日益衰竭的身体又使毛泽东显得有些无可奈何。《毛泽东最后的游泳》、《毛泽东最后一次到杭州》两篇文章,介绍了毛泽东最后一次南方视察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秘闻,留给我们对一代伟人更多的怀念与沉思。  相似文献   

16.
1998年8月13日上午,天高云淡,赤日炎炎。正值长江第五次洪峰汹涌通过高水位运行中的“荆江门户”沙市向“九曲回肠”的下荆江进逼,湖北200万军民与洪魔殊死相搏的最危急、最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临湖北抗洪抢险第一线视察。  相似文献   

17.
一、现有水利工程隐患不少1998年夏秋发生在长江、嫩江和松花江的特大洪水,是一场由于“厄尔尼诺”现象所导致的气候反常造成的天灾,但也暴露出我们的水利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能再忽视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建国以来,我们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江河和城市堤防的防洪标准过低,一般只能抵御10-20年甚至几年一遇的洪水,难以抗御大洪大涝。加上“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长期没有得到扭转,平日工程管理不善,堤防不断遭受破坏,堤坝涵闸年久失修,河道不能及时清淤除障,更大大降…  相似文献   

18.
王浩  李晓晴 《奋斗》2022,(4):30-31
<正>“共产党员跟我上!”“洪水不退人不退!”1998年夏天,暴雨频发,长江出现全流域性大水,东北嫩江、松花江也暴发特大洪水。千钧一发之际,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行动,同洪水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在这场伟大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提起毛泽东的名字,总使人联想到一泻万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这是因为只有长江、黄河的气势才能哺育出毛泽东这样惊世的伟人;这还因为毛泽东的思想、功德像长江、黄河一样万古流芳;这也因为毛泽东的名、诗、身、心都与长江、黄河结有不解之缘。 名系江河 毛泽东一生用过许多名、号。小时乳名“石三伢子”,青少年求学时期取号“子任”,1929年在中央苏区工作时用过化名“杨引之”,1947年转战陕北时化名“李得胜”,此外,毛泽东还曾  相似文献   

20.
《学习月刊》2010,(10):F0003-F0003
铁山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是黄石市的西大门,现辖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个村,版图面积29.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总人口7万人,是一座凝聚着悠久的矿冶文化素有“钢铁摇篮”和武钢“粮仓”美誉的工矿城区。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毛泽东、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铁山视察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