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剩的爱     
到加拿大和美国的人,随处都能看到人们养狗,大人养,小孩养,摩登女郎养,伟岸猛男也养,整个北美洲仿佛家家户户都养狗。在加拿大,我住的那幢公寓,狗吠不断,令人不厌其烦。这里的洋人容不下住客发出的种种声响,却对狗们的嗥叫反而宽容有加。以后我到了美国,住在旧金山湾区一个环境幽雅的小岛上,这里养狗的人便更多了,有的入一家竟养了三四条狗。每天,在公园里、在海滩上到处都有人在通狗,一早一晚通狗的队伍却出现两道截然不同的风景线,清晨,退狗的多是老头老太太,他们手里的狗绝大多数是体型小马的观赏狗,行动中规中矩,狗…  相似文献   

2.
到老挝万象搞华文教育,接触到当地不少华人、华侨,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最令我敬佩的是廖鹤川医生.话还得从头说起.那是1998年春节前几天的一个晚上,约8点多钟,我在学校电视房里看电视,隐约听到学校门口有人喊开门,我走出去一看,当时天正下着蒙蒙细雨,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冒雨站在校门口.我开了校门,请他进来.经介绍,才知他姓廖,是当地的一位老华侨.我带他到宿舍,老人步履蹒跚,上楼梯要扶着栏杆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到了宿舍,老人坐下,满脸慈祥地说:“春节快到了,我想请你们几位中国来的公派教师到我家吃顿年夜饭.”我和几个同事商量并欣然答应了.我心想,我们与老人素不相识,但他那么大年纪了,还冒雨来学校请我们去他家过年,是什么把我们连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吧.  相似文献   

3.
享有“孩子们的守护神”美誉的邹治文教授已退休。在职时,还偶尔约上老伴文传教授,到天坛公园走一走,跳跳舞,休闲一下。如今,每天都有病愈的孩子打来电话问候邹奶奶;患儿的父母也纷纷投书报社表达对教授的感激之情;学生们的学术成果也在国际乃至全国获奖。性格开朗、乐观的她,该心满意足地享受收获、好好休养了,可最近却听说,她和先生现在比任何时候都忙。6月3日双休日,记者来到北京崇文桃杨医院拜访邹治文教授,走进中医专家室才发现,邹治文教授和老伴文传先生同时在为患者诊断。邹教授正在询问着一位病儿的母亲“现在怎么样…  相似文献   

4.
这几日和朋友们谈起梁音老师,大家都说,快90岁的老人了,走得真幸福,没有任何痛苦,没有遭罪,真是修来的福。有这样一种女人,说不上哪儿美,只觉得整个人都是阳光的,一种韵致浸透着活跃的生命,明朗、流畅,可亲可近。"梁老伴"俞湖老师给我的印象即是如此。在和梁音老师共同生活了12年的家中,俞湖热情地引领着我参观了梁老师的卧室、书房。难以想象这是一位盛名于世的艺术家的家,极普通的家具、床和电器,一如主人一般的  相似文献   

5.
那天傍晚,在卡拉奇环境幽美的CLLIFTON郊区溜达,微风轻拂,心情极佳,掌灯时分,我和詹决定步行到半里以外的牛扒屋去用晚餐。马路长、阔、静。我们走着、走着,突然,一辆白色的大房车犹如一只凶恶的兀鹰,在我们身畔“嘎”地一声停了下来。车子里,坐了两名仪容整洁的年轻人。其中一人向我们出示了贴着他照片的证件,以流利的英语说道:“我们是警方人员。”说着,伸手将后面的车门打开,又说,“你们,上车”詹机警地问:“干什么”警员不慌不忙地应道:“前几天有两个华人涉及贩毒活动,我们正在全力追缉。”詹沉着地说:…  相似文献   

6.
今年三月,我和老伴东渡日本去看望女儿,并想借此机会和一位在日本军国主义时代侵略过中国的一个鬼子兵见上一面。那是1944年晚秋的一日,天下着小雨,一队日本侵略军来到我们村庄,把老百姓赶到屋外,围在各自院中的一个角落里。北京的气候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傍晚,我们娘五个挤在北屋房檐下一个墙角处,在那冷风苦雨中打着抖索。当时我已十岁,是家中弟妹中的老大,在奴化教育的年代,已上到小学三年级,并能讲几句日本常用语的"鬼子话"。所以,当一个年轻的鬼子兵从我们身旁走过时,我鼓起勇气用鬼子话向他喊了一句:"喂!我们冷,把我…  相似文献   

7.
一.撞车撞出了爱情火花 2003年9月,我飞往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在圣·保罗大学开始了为期四年的攻读博士学位的生活. 认识艾米莉纯属偶然.那是来加拿大半年后的一大晚上,我在实验室加班到很晚,骑自行车同宿舍的时候,已经夜里11点多了.因为走得急,在一个狭小的路口拐弯处,我不小心撞到了前面一辆自行车的尾部,我们都摔倒了.  相似文献   

8.
哦梅兰     
花泽 《新青年》2004,(5):4-5
第一次见到梅兰是在卫校报到那天上午.那天阳光灿烂,我领了宿舍的钥匙摸索着方向往女生公寓走.走着走着就觉着后边有人叫我,心想这儿的人我一个都不认识就没理会,可那人极执著一劲儿"喂喂"地叫,我一回头,一片大红就"哗"地闪入了视野.该人一件红到极限的布衫,麻花辫子,乡土气息迎风扑面.以我近视4.7的视力看伊海拔绝不会高于1.55米,形状偏圆.见我打量她半天不说话,女孩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憨态可掬:喂喂,帮忙好吗,拎不动啊!我这才注意到她左拎右抱了好几个大包包,我拣了最大的一只接过来,女孩立刻如释重负.  相似文献   

9.
我曾经在美国居住过一段时间,这里想就我观察的谈一谈东西方社会里的老人问题。由于崇尚自由,年轻的美国人都习惯在成年之后,远离家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因此美国老人都是独居的居多。可是,由于性格依然,他们都不自暴自弃,落落寡合。他们给我的印象是活得很洒脱,很自主,很自在。在东方社会里,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便算是到了风烛残年。“命好”的出入还有子孙搀扶,在家有人周全侍候,养等处代。可是在美国,老人独自驾车上购物中心,上快餐店,到处游玩,比比皆是。在高速公路上,也常见老人驾着车子奔驰。真羡慕他们的精神及体…  相似文献   

10.
鲁南 《新青年》2006,(3):11-13
"我儿子是1979年在北京参加世界高能物理学会时突发重病而致残的,医生说他活不过两年,老伴和儿媳承受不住打击,一个猝然去世,一个离家而走,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默念的第一件事就是:绝不能先我的儿子而去……"近日,笔者在山东大学王政之教授的家中采访时,隋桂芝老人泣不成声,向笔者讲述了这个发生在大学教授之家的悲欢故事……  相似文献   

11.
不论在加拿大还是美国,人们都把警察看做是纳税人雇用的伙计,有事找他们,随叫随到则是天经地义的事。否则.纳税人便可以要求他们选出的国会议员,向警察局提出质询.对那些对纳税人的正当要求视同儿戏的警员,还可能因此被炒了就免。三月间,当我们还在加拿大多伦多附近一个小镇的时候,一天上午10点多钟;我们住的公寓门前,突然来了一辆皇家骑警的警车,接着车上下来两个头戴着大檐毡帽的骑警,火烧火燎地钻进了电梯,不一会儿,楼下又是一阵警笛长鸣,来了一辆白色救护车。事后,我们才知道,与我们住在同一楼层的依斯太太早上起来,…  相似文献   

12.
高中时候,我住的是男女混合的公寓,上两层是女生宿舍.那时学校每天都要组织学生晨跑,女生们经常起得很早,而我们这些男孩子总是在女生下楼的欢声笑语中爬起床.可是我发现有一个女生总是走得很迟,跟我们这一群邋遢的男生一起下楼,还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  相似文献   

13.
人们也许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长篇小说《一个中国伤兵在美国》,人们关注着书中主人公后来在美国的命运,可惜不久作者也移民去了美国。1997年年初,我与老伴从香港飞加拿大看儿子,到加之后即给小说作者李大明挂电话,他一听我到了家门口,异常兴奋:“太好了,这下我们又可以见面了!”当时大明任北美最大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驻圣迭戈记者兼业务代表。4月24日,我与老伴步出圣迭戈机场时,他已守候在接机大厅里。我怎么也没想到,他竟身着一件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军队的短袖上衣,脚踏一双三截头军官皮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那军衣上黄澄…  相似文献   

14.
不久,我就结束了在53号消防队4个月的见习培训。最后一天上班时,队长有些尴尬地把手放在我的肩膀上,祝贺我顺利通过了见习期,我非常感谢他在此期间对我的帮助。我被正式分配到第九十一号消防队接受进一步培训。与其他消防队不同,这个消防队只有一辆消防车,6名消防队员,而不是常规的11名消防队员。这是一个非常繁忙的消防队,我很高兴来到这里工作。刚到消防队没几天,就参加了一次公寓救火行动。我们消防队是第一个赶到火场的。一有火灾,都会有不止一个消防队赶到火场。我的队长是一个十分严厉,不苟言笑的人,他常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但在救火…  相似文献   

15.
也许是出于职业习惯,我一到加拿大和美国,就很想接触主流社会的一些家庭。我想看看他们的家居生活,了解他们的婚姻关系、家庭生活、情趣与爱好。总之,我对他们就像他们对我们一样,一切都感兴趣。可是要接触主流社会的家庭,对像我儿子那样的留学有年的学子也许不是什么难事,而对像我这号英语一窍不通,在这里又仅仅是短期停留的探亲者,没什么特殊情况,想交个主流社会的朋友,只怕难上加难。我期望儿子能助我一臂之力,帮我去接触这么一两个家庭。儿子说你算了吧,你不是已经退休了,出来便好好玩一玩,还写什么文章!儿子不帮忙,我…  相似文献   

16.
明明爱     
一个人独自走在下雪天 我希望你还在这里 黑夜到黎明 我该如何停止想着你 这每一条街仿佛都有你的气息 快乐还是伤心 就是想要和你在一起 不停寻找想你的声音 寒风里我已寂寞到了底  相似文献   

17.
随遇而安     
巷弄转角处的人家上方,缭绕着青烟。为这迷幻光影醉之,我停住目光,缓步走去。
  这是一片老城区,还存留着旧式房屋的特色,红砖白瓦,为这喧嚣的城市添了一份耐人寻味的风情。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绝大部分都是喜静的老人,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一种暮年之美,各式样的拐杖从眼前经过,老人们的步子永远迈得从容不迫,见惯了那些行色匆匆的人群,现在发现,原来放慢了的脚步,更加有味道。  相似文献   

18.
最后的香梨     
故事说出来的时候,早已是人去楼空了。我是在高中的补习班认识晓寒的,那时同在患难中,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她家在外地,现住在姐姐家,每天来去匆匆。我们是在放学的路上熟悉的,刚开始我们一前一后地走,后来我们便并肩走在一起,聊着一些有关学习的话题。日子沉重而缓慢,在经历过一次高考失败之后,我们心中都有一种沉重的压力。即使当我们非常熟悉后,也从没真正聊过关于感情的事,在这股岁月的暗流中,我们能够携手跋涉就已足够了,我们会用心去珍惜。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放学时天已大黑,下着大雪,我和晓寒走在街上。忽然,她对…  相似文献   

19.
波音747宽体飞机在米兰国际机场降落的时候,正是黄昏,面对耀眼的霓虹灯确实感到到了异国他乡。我们走进候机室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亲切的乡音──回头一看是三个其貌不扬的年轻女子。黄皮肤。黑头发和她们的衣着打扮都标示着他们是中国人。我们很快攀谈起来。我说:"想不到这里还有我们的同胞......"她们争先恐后地说:"这里的中国人多着哪!"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都有。"我问:"你们是什么时候到这里来的?"我们都是八十年代来的,也有这几年来的"你们在意大利生活得好吗?"还可以·"一言难尺...·"听大使馆的同志讲,这是新一代的…  相似文献   

20.
第一章 穷走夷方,急走场 中国边民俗语:穷走夷方,急走场。说的是穷人急着挣钱,就上缅甸玉石场口去捣腾玉石。其实,在缅甸又何尝不是如此。 送上门的生意由不得你 不要问我生在何地,长在何方,从哪到了这,是土生土长的缅甸人也好,是泰国人也罢,或者是中国抗日远征军的后代,解放后跑出去的中国的地主富农的子女,都是一个样,这一切都与赌石无关。你们要听的是如何赌石,如何赚钱,平地暴富,我要讲的正是这个。 那还是1962年的夏天,我住在缅北瓦帮的一座山上。这里是一个小镇子,百十户人家,茅草屋疏疏落落的撒在山坡上,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